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0日 12.3°C-14.7°C
澳元 : 人民币=4.73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高考后没去成北大被逼出国,留学生涯狠狠地洗刷了我的三观!

2018-06-22 来源: 羊同学是好同学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自回国以来,我便产生了诸多无奈的困惑。

最大的不解之处,来源于国人对留学生这类群体的误读,极易激起我的愤慨——我既理解后辈对于自己经历的求知欲,也反感别人把留学说成是镀金的论断。从这些纷扰的言论中,我似乎也察觉到了出国前的自己,是多么依赖于过来人的朋友圈、他人含糊的说辞、以及自己天花乱坠的想象。

高二那年,身边一些同学陆续坚定了申请国外大学的念头。在我眼里,他们就像一众叛逃的小分队,毕竟申请去国外读书,是回避人生的分流器——高考——唯一理直气壮的理由。啊,有拨人竟然马上要向资本主义世界进击了!他们开始上培训课,考SAT,刷托福,找中介,桌上不断堆起比板砖还厚的进口辅导书,触摸着更为地道的英文世界。

升入高三,他们参加完会考,就很少来学校了,基本都泡在各种出国留学机构的班级内。据说这种辅导班最适合发展恋情,想来也是。十七八岁的陌生男女有缘聚在一起,无时无刻都在一门心思地忧虑着,如何在陌生国度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这其中,产生些相依为命的情绪,默默结对在所难免。

再后来,这帮人心满意足地拿上offer,偶尔来班里逛一圈,有意无意地刺激一下为高考而心乱如麻的芸芸众生。

当然,有些人并没有放弃高考。估计是受某种江湖传言的影响——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于是,部分出国的同学就交了高考报名费,考试的时候也跟着大伙儿进教室,在试卷上龙飞凤舞地填上几笔。实话说,我并没有过分羡慕,但仍觉得挺酷。我曾不止一次地揣摩他们出国的动机,也许国外的教育事业真的比中国高级?

没去成北大中文系后,为了给自己寻觅个好的研究生出路,我离开北京,在本科期间经历了扎实而激情的中美交换生活:在国内读大一大四,在美国读大二大三,时间上一半里一半外,毕业时拿中美双学位。就这样,美国榨干了我最青春洋溢的大学岁月,但我觉得值。

在本科阶段成为留学生,这似乎把我原计划中的留学时间提前了。我甚至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开始学着习惯自己的新身份,正视这个在旁人眼中自带联想与质疑的新头衔。

总之,我是幸运的。在较为年轻的时候体验留学生或,使得我的三观在尚未成熟的时候,得到了一次次猛烈地推翻与重建。如果非要让我总结一句留学心得,我最想表达的核心观点莫过于:

所有的留学成本都能归结为文化成本,或是文化的代价。

即便这道理在我快回国的时候才想明白,但这恰好能反应出一种认知历经质变的过程。

举两项最基本的留学成本:

父母的大部分资助都集中在学费上,但我们在国外学的知识难道在国内课堂真学不到吗?据我在中美文科课堂上的实践经验,国内大学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能顶三节国外课的容量。如果单从知识容量上来衡量,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出国学习。这无疑说明了:除了最浅层的知识成本,其实我们更渴望的优质教育——是基于某种新型的逻辑理念和思维方式下,对自我潜能的一种开发,或是社会氛围的一种熏陶。这可能来源于小班教学,来源于课堂氛围,更来源于教授所倡导的创造性或批判性思维能力。

再比如,说到生活费,这背后明明就是赤裸裸的认知成本。去超市买个菜就得适应别人的菜市场,挑件衣服也要见识异国的审美倾向。这其中,结伴旅游最能在短期内长见识,这要求我们迅速熟悉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和套路,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这么看来,单单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知识”层面,早已不足以囊括当下的留学成本:

如何调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改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才尤其应该被重视。

金钱象征着我们在国外每一天的花费,这支撑着西方文化对我们在精神上每一次的洗刷。为了接近和应对陌生的社会体制:

西方文化俨然成为了中国留学生们最需要花费成本去体验的一件事情。

刚到美国时,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这里不一样,那里也不一样,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斥着新鲜的孤独感。面对这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风貌,我们最常做的就是被动感受、之后主动感叹。

如果再进一步,留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价值判断,接着放宽心来进行对比,看看这种“新奇”和“异样”之处是否合理或者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在逐步适应了这些差异、看到了种种枚不胜举的对比后,这往往会给青年人带来风险——

激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问题、民族矛盾的批判热情。

坦白说,这几乎是我当前状态的真实写照。在国外时,周围人都说我又红又专;而回国后,在感受某些场面、分析某些事件时,心情复杂。顺带感受着国内的“逆文化冲击(Reverse Culture Shock)”,我经常噼里啪啦一顿说,边说还边感慨自己的言论是真具有煽动性啊。

何因致此?

专业影响首当其冲。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学习国际事务专业,是我学习政治科目的最大福分。这迫使我不再纠结于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距离问题,而是会自主察觉到中国与美国、中国与世界存在的显著差异。

再者,客观的交换经历,让我在中西对比这条路上,暂时很难回头。单就评价中美大学生活,基于客观的经历,公平的时间分配,这都让我拥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力。美国不是一味的好,中国更不是一味的不好,咱谁都别乱说谁的坏话。

我一向极度反感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中国体制、美国社会的言论,可惜社会上依然存在这类人,他们相当于左派愤青,毫无沉淀和逻辑可言。所以,每当我习惯用批判的角度对某些社会问题发表看法时,总会出现随之的困扰:

如何才能不要脸地证明自己是个“有知识有内涵的海归”?或是做作地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型的理性愤青”?

其实,谈论理性、批判的一切前提,均在于充分地理解。学会理解,这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贯穿我留学生涯的关键词、甚至是指导思想。

面对中国问题,我意识到之前身处国内的我,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跳脱出来,让距离产生美,我才开始真正地关心、理解中国。然而,我最珍视一点,也是留学独具魅力的地方——

让我们在文化的相互传播和吸引中,试图用更为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世界:理解地球是圆的,理解国际格局间的力量是守衡的,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都是基于历史的,理解社会学科中所有的对与错都是相对的。

抛开这些有的没有,我也正学着用独立且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有时,我会骤然想起那些高中就下决心出去留学的同学们,是啊,我终于和你们统一了战线:

在外的中国留学生究竟算不算弱势群体呢,我们天生裹挟着民族主义和文化自卑感

既学着坦然享受西方世界里的声色犬马,也积攒了太多作为亚洲人、中国人专属的烦恼。在和世界交往中,我开始理解关于文明间的隐忍,理解选择留下或回国的苦恼,理解外国人交友圈子的难融性,理解异国恋,理解老一辈眼中的外国人,理解所有不按套路出牌的红绿灯都是对我们的考验。

所以,我决定用对待世界人民的方式来对待留学这件事:

尊重,永远是表达理解的最好选择。

也正出于这份尊重,我决定在自己巴掌大的地盘上,做一个只与留学、留学生有关的系列,话题涉及方方面面。目的很单纯,拿自己开刀,现身说法,操着国家外交部的心,怀着为留学生平反的斗志,梳理回顾些真实的留学小事。

自己走过的路,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难免留有诸多困惑之处。我于此的陈述目的并非为了解决困惑,我也没那能耐。我不过是想着借着一台动态的心理显微镜,把这些曾经在留学生上共同犹豫、快乐、困苦的心理过程放大,让所有人感受都到: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都在被时代推着走,谁都不容易。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所流露出的情感,远比旁人的非议和想象复杂得多。

所以,即便我很欣赏那些留学成功人士们所谈及的斐然成就,很认同他人对留学生养成的集体陋习的评说,我也很难去用他们的经验之谈、质疑之声来衡量留学生们真实的感情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衡量留学生的也只有体验者本身。从我、我们的角度出发,还原一个微观且真实的留学世界,便是我愿意开始写这个系列的初衷。

要我说,留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实很挣扎。

只不过在读书期间,他们与国内大学生的挣扎点不在一个频率上。

步入社会后,那些稍微有些担当和感恩意识的海归,他们的烦恼比起普通中国青年们的焦虑,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的主要矛盾,均集中在考量父母对自己投入的教育成本与自己目前的回馈成果是否相匹配。毕业后,大家都普遍倾向选择留在海外工作几年再回国发展,这种想法既自然又坚定,毕竟人民币在外是真的不禁花啊。

即便中国依旧充满着无限变数与可能,我也从未怀疑过留学生、海归们会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

这个结论并不突兀,相反,其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史密不可分。建国之后,从50到60年代的留苏学潮,到70年代的第一批赴美留学者,接着是80年代时兴的公派留学,再到如今90后、00后大军的大众低龄化留学时代。在这艰难而缓慢的进程中,似乎已经没有人再用统一而纯粹的爱国主义,来衡量出国读书的动机了。

反之,留学的激浪越高,舆论的质疑声就越大。某种意义上,这是可喜的:中国接轨世界、人们走出国门这件事,使得国人审视问题的视角更广,社会舆论所探讨的主题更细化,氛围碰撞得更为热烈,这一定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体现。

只不过,留学并没有改变的我的世界。

一是因为太年轻,我还没有熬到说这话的时候。二还是因为太年轻,目前我只能承认这是一项极具潜能的奋斗资本。

然而,留学洗刷了我的三观,这是件非常奇妙且值得感恩的事。

它对我的影响非同小可,但旁人却很难在第一时间洞察到,所以这更像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俗话说,见多一定识广,但见多不一定意味着自己懂的就越多。相反,看的越多,体验的越多,随之感觉自己也越LOW,懂得越少。这是我在走过很多地方后,深刻意识到世界的复杂性:

由于理解、多元和尊重,事情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复杂、有趣。没有绝对,不设定论——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自省来鞭策自己。

既然本科都已经出去了,研究生自然会再出去读了。有时我真在内心鄙视自己:我就是这么免不了俗,面对这个费力费钱的坑,我硬要响应时代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往里跳。

然而,身为过来人,我的经验并非是要教后辈们如何用更为优雅的姿势入坑,而是发自肺腑地讲:

这坑咱跳就跳了吧

坑挺大,也挺挤的

但,花花世界 景色撩人 别有洞天

此等好事,我才不会轻易乱说呢

高考后没去成北大被逼出国,留学生涯狠狠地洗刷了我的三观! - 1

关键词: 留学生活海外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夜卧高台
夜卧高台 2018-06-22 回复
两年,榨干了青春洋溢的岁月?不瞒您说,今年29,孩子半岁,我仍然青春洋溢。高中至今我的青春扔在,洋溢的形式不同罢了。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