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再别到永别?剑桥拟出招限制中国游客(组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几乎一个世纪前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让今天的中国人依然痴迷,特别是徐志摩描述的风摆柳枝的康河夕照。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中国大团 中国团大
有幸来英国旅游的中国人,多数一定要去一趟剑桥。到了剑桥的中国游客,一定要抱着康河边的老柳,甚至坐到树杈上照一张,尽管此柳可能已经非彼柳。
徐志摩时代,能走到英伦三岛的中国人凤毛麟角。今天,中国游客四海遨游,登陆英伦的游团散客、公费自费,一拨一波,接踵而至。
老柳树受不了了,剑桥受不了了。
剑桥前市长,市议会议员约翰·西普金说,来剑桥一日游的游客中,“中国游客占了相当高的比例”,而且,中国旅行社为了多赚钱,“组团过大”。
剑桥官方旅游管理服务机构,“访问剑桥”的负责人艾玛·索尔顿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她说,剑桥古镇窄巷里,经常拥塞人数超过50人的中国旅游团,堵住去路,挡住视线。
坐劈老柳 阳伞蔽景
索尔顿说,如果50多人站在国王学院门前,那就会造成问题。
虽然英国艳阳高照的天难得,但中国游客似乎还是习惯打个遮阳伞,让当地人莫名其妙。
国王学院里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开头和结尾两行诗句的那块大石头和旁边的老柳树,更是到剑桥的中国游客不会错过的。
议员西普金惊呼,剑桥正在面临被中国游客“淹没”的危险。西普金称,游客让当地居民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剑桥这样下去将“自毁”。
剑桥官方旅游管理服务机构“访问剑桥”说,正在考虑出台限制中国游客数量的措施,比如规定一个旅游团人数的上限,以及协调不同旅游团的旅行线路,避免蜂拥一处等。
数量和质量
英国官方旅游管理机构“访问英国”的统计显示,2015-17年间,在到剑桥访问并过夜的中国游客有1.7万人。
2016年,到剑桥一日游的中国游客有26.7万人。
英国旅游热点城市中,只有伦敦、爱丁堡和曼彻斯特,到访的中国游客人数超过剑桥。
在英国,中国游客的数量和游客的素质,像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一个经常成为新闻的话题。
名不经传的小村镇,普通的路边鱼条店,一夜之间中国游客趋之若鹜,更让英国人莫名其妙。
比如,基德灵顿。没听说过? 99%的英国人可能也没听说过。
自从2016年夏天旅游大巴把一车车的中国游客卸到这儿以来,这个距牛津以北大约5英里(约8公里)的基德灵顿村(Kidlington)的村民们宁静的生活就被搅翻了。
为什么一个幽静的英格兰村庄引来大批中国游客?小村的村民们也一直在扪心自问,不得其解,很苦恼。
基德灵顿之谜
基德灵顿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中国游客似乎对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兴致盎然,一个劲儿的拍照,连门外的垃圾桶都不放过。
中国人的突然涌入不但成了村民们的谈资,也成了英国的全国新闻,甚至成了世界新闻。
记者们也跟着进了村,但似乎也理不出个头绪。英国媒体的"推论"之一是,中国游客被一家恶作剧的旅行社耍弄,说这个村庄是小说哈利·波特中主人翁的童年故居所在地。《太阳报》开玩笑说,或许是超自然的力量把中国人送到了基德灵顿。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游客为何来到基德灵顿? 把他们送到那儿的中国导游揭了谜底。
说来很简单。北京市华远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的导游孙建锋解释说,不愿额外花68美元,去附近的布莱尼姆宫(Blenheim Palace)参观的中国游客,被导游"暂存"在了基德灵顿村。
布莱尼姆宫是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祖居,去那里参观不是旅行团的必选项。
为什么放在基德灵顿村?因为原先的集合地点是在布莱尼姆宫附近。一些游客发现,不从旅游团订票,而是在布莱尼姆宫现场买票,只花大约25美元,因此悄悄自己步行前往那里。
导游丢了生意,其他已经付了高价的游客也很生气。
因此,导游“使坏”,那些选择不参观布莱尼姆宫的人就被留在8公里外的基德灵顿,从那里无法步行前往布莱尼姆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