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英国成人派对:啤酒肚大汉穿粉裙 喝多女孩躺地上(组图)
两位英国摄影师在镜头下怀疑并把玩“真实”。
《工作站》,安娜·福克斯,1987。
尽管年龄相差不大,但凯伦·诺尔(Karen Knorr)确是安娜·福克斯(Anna Fox)的导师之一,这使得“英国新摄影”——安娜·福克斯与凯伦·诺尔的双个展——成了一场亦师亦友的对话。
两位英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出色的摄影师,于今年9月、12月分别在上海摄影中心(SCOP)、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示她们不同时期的作品。展览名为“另一种讲述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旨在启迪观众从作品中找出二人特殊的叙事逻辑,这种叙事逻辑既是基于当时英国的传统纪实摄影,也是基于当时的英国社会。
一种调侃
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摄影师早期创作中所表现的对纪实摄影讲述可能的尝试。比如在诺尔的《贝尔格莱维亚》和福克斯的《贝辛斯托克》中,两人都选择了在图像下标注文本,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
《贝尔格莱维亚》,诺尔,1979-1981。“贝尔格莱维亚”是诺尔父母所居住的一个伦敦国际富人社区,诺尔以一个内部的“批评者”身份,去审视社区中的阶级关系,描绘特定时期少数人群的“日常”。在这张照片中,两位穿着时髦的贵族女士面对镜头,一位手里拿着烟,一位手里掂着酒杯,屋内装饰堂皇。下面的文字写道:“我生活在19世纪/19世纪早期/我着迷于/拿破仑和梅特涅/两个对手”。电视机中播放着的亲昵画面,配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名人的崇拜,看似是对贵族守旧姿态的一种调侃。
△《贝辛斯托克》,安娜·福克斯,1986。此系列作品呈现了城市景观、人物和办公室生活。福克斯从宣传材料和报纸中提取文本,置于图像之中,对80年代后期的贝辛斯托克生活进行批判性的观察。
尽管诺尔最初的几个系列都是黑白照片,而福克斯的作品多为彩色,但二者一脉相承的批判性的影像语言,展示了诺尔对福克斯早期作品的影响。
这种对现实的嘲弄与讽刺在照片中十分强烈。比如在安娜·福克斯的《工作站》系列中,福克斯近距离地拍摄了一名正在食用肉制品的男子,闪光灯将食物照得锃亮,男子面部无神、大口进食的样子像是一架无意识的机器。
《工作站》,安娜·福克斯,1987。
另一张照片中,一位神色呆滞的男子正在接听电话,他面前的桌子纹理残破清晰,占据着画面极大部分空间,叠着的文件遮挡住了男子的身体,结构十分古怪。
《工作站》,安娜·福克斯,1987。
福克斯展现了她对撒切尔时期办公室工作环境中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兴趣,色彩和闪光灯让照片直接而富有力量,将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社会的病灶赤裸裸地放在相机前。
这种对现实的娴熟嘲讽往往被人称为“摄影里的英式冷嘲热讽”。与其说这是一种师生间的风格延续,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英国摄影师对社会变化作出的自然反应,是特殊历史环境里,经验主义与个体文化语言系统所共同生成的产物。
相比之下,诺尔照片中的批判情绪则相对克制、隐晦,她没有直接去逼视问题,而是将问题埋在画面的细节里。有时,她会故意在文字细节中用大写标注一些词,又在图像上予以某种联系,扩大讲述的力度。
《贝尔格莱维亚》,诺尔,1979-1981。画面中文字大意为:“我知道有一种美好的婚姻/她爱他的钱/他爱她的美丽/他很高兴房子里多了一个漂亮的小东西/如果我的婚姻是这样/我宁可吞枪自尽”。
展场里两位创作者悄然行着一次次精彩的对话,作品的意义经由图像和文本在空间中显露,在观众研究文本与观照的过程中被塑造,创造了一个可由观众主导的“第三意义”。
安娜·福克斯与凯伦·诺尔在展览现场。
一种回应
安娜·福克斯的《度假胜地I》与《度假胜地II》被并排展出,两个系列拍摄的均是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为工薪阶层提供休闲服务的度假村布特林(Butlin)。两个系列采用了不同的尺幅,一个侧重场景,一个侧重肖像,分别关注布特林的家庭度假与成年人的休闲娱乐。
《度假胜地I》,安娜·福克斯,2010-2011。
《度假胜地I》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娜·福克斯对于前人约翰·欣德(John Hinde)七十年代所拍摄的布特林的精美照片的回应。欣德在当时受布特林的创始人比利·布特林(Billy Butlin)所托,拍摄用于宣传度假地的照片。他拍下了度假村的繁荣,迎合了市场的口味,而福克斯的照片则显得不那么妥协。尽管它的色彩依旧如欣德那般艳丽,却隐藏着不安的成分。
《布特林明信片》,约翰·欣德。
这种感觉在《度假村II》中更为明显,甚至疯狂,福克斯专门拍摄了度假村的成人派对。这里,男人可以化装成仙女,女人可以身着校服,尽情狂欢。布特林为成年人们提供了一个乌托邦式的舞台,让人逃离现实,沉迷其中。福克斯向我们展示了今日的布特林和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文化。
《度假胜地II》,安娜·福克斯,2009-2011。
一个隐喻
展厅中,福克斯最新的系列《一模一样》与诺尔的《印度之歌》共同展示。
在超过三十年的摄影生涯中,福克斯持续关注英国人的公共与私人生活。福克斯拍摄了曾在电视节目中大受欢迎的前保守党政客木偶,这些照片在展厅里被放得十分巨大,令木偶的细节如畸形的面孔、磨损破烂的痕迹显得异常突出。福克斯对过去时代那褪色记忆的态度清晰可见。
△ 《一模一样》,安娜·福克斯,2015。
诺尔的《印度之歌》是她《寓言》系列的延续,动物是其中的主角。诺尔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以后期合成的图像,讲述了欧洲和印度文化、权力与自然的关系。
在《寓言》里,动物标本或是活物“进入”到人类的领地;在《印度之歌》里,踏入神圣宫殿的动物则是诺尔对印度上层种姓文化及其与“他者”关系的思考。
《寓言》,凯伦·诺尔,2003-2008。
《印度之歌》,凯伦·诺尔,2008-2017。
对两位摄影师而言,摄影是她们讲故事的方式,更是她们参与社会议题的渠道。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等著名的英国文学那样,她们的摄影作品有着相似的社会批判的内核。
在这个层面上,“另一种讲述方式”就不仅仅限于纪实摄影手段上的尝试,更进一步,是一个各界共同构筑的,多元艺术表现形式下的对现实的回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积极投身现实、具备独特手段和鲜明立场的创作,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纪实摄影的魅力所在。
关于安娜·福克斯和凯伦·诺尔
安娜·福克斯(图左)1961年生于英国奥尔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摄影师职业生涯。福克斯对英国人生活中的荒诞和日常进行了非凡的解读,创造出的作品是社会观察和私人日志的结合体。
凯伦·诺尔(图右)1954年出生于德国,七十年代起长居英国。她用摄影探索文化传承和其意识形态根基。她的摄影创作长期关注后殖民主义,善于用视觉和文字的手段去处理她拍摄的对象,并借这些手段与“纪实摄影”产生一种幽默而批判的对话。
12月17-20日,安娜·福克斯与凯伦·诺尔将来到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开为期4天的工作坊,主题为《如何通过摄影讲故事》,她们的展览亦于12月8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