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干,蟑螂块……科幻电影中还有哪些重口味?(组图)
《流浪地球》:蚯蚓干
《流浪地球》海报
蚯蚓干在本片中存在感极高,除了新上市的榴莲味蚯蚓干,串串店卖的都是蚯蚓串,爷爷试图收买看守人员时送上的精致礼盒竟然也是“陈年蚯蚓干”,由此可以看出,蚯蚓干就是《流浪地球》中地下城居民的主食。
《流浪地球》电影剧照
为什么不种点粮食、蔬菜、水果换换口味呢?难道蚯蚓干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还记得那位死前心愿是吃碗白米饭的日本驾驶员吗?其实不是大家不想吃,是真的吃不上。
这是为什么呢?地下生活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日光不足,尽管植物在人造光源下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其转化效率远不如太阳光下。地下城虽然有树,人们却以蚯蚓为主食,这说明到了片中的2075年,哪怕人类已经能制造推动地球的发动机,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也还没有达到能够满足35亿人口粮食供给的程度。
这样一来,蚯蚓倒成了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首先,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几乎什么都吃,连泥土、垃圾、粪便都不放过,适应力极强,甚至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再生。其次,蚯蚓发育迅速,3~4月就能发育成熟,可常年产卵,寿命长达10~15年,而且富含蛋白质。
好不好吃先不谈,填饱肚子完全没问题。另外,由于地下储存条件有限,片中将蚯蚓加工成蚯蚓干,不仅方便食用还可以延长储藏期,实在是非常机智了。
虫子一直是未来食品的热门候选,在非洲部分国家以及中国一些地区,现在就能找到蚯蚓酱、油炸蚂蚱之类的小吃,虫子食品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说不定许多小伙伴早就尝过鲜了,恭喜你们已经在地下生活中抢占了先机!
《雪国列车》:蟑螂蛋白质块
另一种在科幻饮食界占有半壁江山的虫子就是蟑螂,比起《流浪地球》中毫无掩饰大方登场的蚯蚓,《雪国列车》里的蟑螂食品被美化成“蛋白质块”,主料蟑螂差点没有姓名。
在故事中,人类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采取的措施导致气候变得极端寒冷,人们只能苟活于一辆永不停止的列车上。
这辆列车里的乘客被分为三六九等,上层人士依旧吃香喝辣,而底层人民只能靠每天一块蛋白质块维持生活,直到后来他们发动叛变,在加工车厢看到搅拌机中密密麻麻的“小强”,才明白所谓蛋白质块竟然是由蟑螂制成。
黑得发亮的蛋白质块
虽然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在世界末日,蟑螂确实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食物来源。蟑螂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很强。一只雌性蟑螂一次可以产出10~90个卵鞘,每个卵鞘又可以孵出几十只蟑螂,一年内就可以产下上万只蟑螂,子子孙孙相互交配,指数化增长。
最可怕的是,雌性蟑螂只需交配1~2次,便可终生产卵,某些蟑螂甚至可以在不交配的情况下单性繁殖,可谓“生生”不息。
蟑螂生得容易,死却没那么轻巧。蟑螂喜欢温暖潮湿的地方,只要有水和食物,它们就可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就算什么都没有,蟑螂也能通过同类相食的方式生存下来,甚至在切掉头部之后还能存活数天;就连看似脆弱的蟑螂卵,也因卵鞘的保护不会被杀虫剂轻易杀死。“小强”二字绝非浪得虚名。
《玉子》:超级猪
红烧肉、糖醋排骨、小炒肉……猪肉可以制成的美味不胜枚数,但是,如果发生了食品短缺,吃上一道简简单单的家常菜也许都是奢望。
电影《玉子》中的米兰达集团就看中了这个商机,找到了解决办法:既然养普通猪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那就养一头大猪,于是,一头重达6吨的转基因“超级猪”就这样诞生了。
超级猪玉子
普通的成年猪体重一般为300~500公斤,6吨重的猪听上去似乎是个天方夜谭,不过世界之大,远超平均体重的猪还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中国就有。在辽宁省农业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头“镇馆之宝”:它重达1800斤,体长2.5米,胸围2.23米,獠牙有14.4厘米长,简直就是现实版玉子,不过这只猪并非转基因猪,它与其他家猪同吃同睡,只是长得格外突出。
辽宁省农业博物馆里的大猪
玉子虽然长得有些像河马,但米兰达集团称这种猪不仅肉多味美,而且吃得少,排泄少,可谓经济环保,完美贴合人类需求。只是转基因食品面临巨大争议,米兰达集团不得不谎称超级猪是一个新物种,以减少人们的抗议。
影片对转基因食品持否定态度,但在农业生产中,如何让家畜“更大更重”倒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并有“日增重”这一指标来专门测定家畜的增重情况。
常见的增重方法是给家畜喂含有增重添加剂的饲料,比如高蛋白成分、类固醇化合物以及一些酶制剂和生物菌剂等,这种方法不像转基因那么激进,不会突破家畜本身的遗传潜力。
除了喂食,还有皮下埋植的方法,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饲养家畜是一个综合工程,要想猪长得壮,完全依赖药物也是不合理的,干净卫生的饲养环境以及充足日照、适度运动都是有效的增重方法。
《星际迷航》:复制食品
也许上面那些食物很难让你胃口大开,别急,只要拥有《星际迷航》中的复制机,你就能在遨游太空时吃你所想,无论是小鸡炖蘑菇,还是可乐配薯条。
用复制机轻松复制一顿大餐
复制机在本片中主要用于复制食物和水,它能在原子层面上复制物体,主要工作方式是能量和物质的相互转化。复制机需要将大量物质转化为能量,然后再重新组合物质化,通过重新排列原子形成分子,再进一步重新排列分子形成物质。比如复制一片面包,复制机会先形成碳、氢、钠等原子,然后将它们排列成蛋白质、脂肪等成分,再用这些成分组成面包。
除了食物,复制机也能复制其他无生命体,也就是说它可以随时为你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免去囤货的麻烦,简直是宇宙长途飞行必备好物。
复制机听上去与3D打印机很类似,但是复制机质能转化的工作方式显然更高级,3D打印机只是将原料按照数据模型层层叠放起来,并没有改变原料本身的性质,而且非常耗时,不够方便实用。
令人兴奋的是,现在有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将这种神奇机器变为现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群研究员最近就迈出了一大步,他们成功通过光来加速了3D打印的速度。
不同于传统上一层层堆叠的打印方式,这种打印机首先通过扫描建立一个三维模型,然后将模型投射到一个装着液体原料的容器中,然后用特定强度的光线照射,液体原料就能在几分钟内迅速凝固起来,这场景可以说是非常科幻了。
科学家用该技术制造的“思想者”雕塑
看完这些“美食”,你的内心是否有些波动,甚至还想尝尝呢?食品短缺是科幻电影中永恒的话题,哪怕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饮食需求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真的到了要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时候,你准备吃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