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越爱抬杠喷人,越可能啥也不懂?(组图)
想象一下这种情景: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你的某位亲戚突然针对某个话题开始高谈阔论,有理有据,而当有人指出其中的错误时,TA不但不听,反而更加觉得,自己才是正确的...
示意图
或者你遇到一位同学/同事,对你深度了解的爱好/领域指指点点,“深入”分析,不时流露出自己的博学多才,仿佛TA才是那个更了解的人...
示意图
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而且自信满满,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而实际上,如果深挖TA的知识储备,却发现TA口中的“无所不知”只是流于表面,甚至是漏洞百出...
你或许会觉得,TA肯定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受到无知,进而重新审视自己。
但事实却是,很多情况下,这样的人不但不会直视自己的错误,反而会继续满足于自己的“无知”状态...
这种现象很早就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者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集中研究了这种“无知却自大”的状态,还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
示意图
在他们的研究中,阐明了造成这种心理认知的原因:过于满足自己的“无知”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当事人过高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无法认识到自己原本的水平。
这个理论选取了两位研究者的名字,命名为“达克效应”。
他们概括了这样几种情况,来描述受达克效应影响的人群状态:
-高估自己的能力、知识储备和水平
-不能认识到其他人的真正技能和专业知识
-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技能、知识的缺乏
在这些情况下,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知识导致一个人的能力与表现不佳,
二是影响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视野,使其无法识别出自己的错误。
而此时,多掌握一点点知识和技巧,就很有可能成为其炫耀的资本。TA可能对某个主题有最着基本的认识,但由于达克效应,他会相信自己已经是一位专家。
示意图
达克效应在图表上可以有更直观的描述:一个人的信心值会随着对一项事物有所了解而急剧膨胀,但是在了解到更深入的内容后反而会从自负状态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事物的复杂程度远非初学者可以掌握。
(横坐标:对一项事物的了解程度 纵坐标:自信值大小)
也有一些自制图表描述了这种心理状态:在没有达到精通的状态之前,自我认知高度要远高于实际认知的水平。
(红线:自己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绿线:自己实际上掌握的知识)
虽然引出达克效应的是颇为讽刺的场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这种心理状态的影响。想想自己是不是会经常会对别人流露出莫名的自信,或许你心中也会有答案。
最后,虽然有点鸡汤,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愿意继续努力,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知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