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地产丨观点:工党修改负扣税政策会不会消灭悉尼房市?
最近看到工党准备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取消澳洲多年来一直事实负扣税政策,着实让我这个地产投资人倒吸一口凉气,我决定看看自己手里还剩多少钱,马上去买一套房压压惊。
你就吹吧你!看你们这些投机者还能嚣张多久,工党一上台,房价大跌20%,然后你们爆仓破产,好好给你们上一课。"这估计是很多澳洲华人在看完我说的话后的内心写照。按理说有房子的华人是大多数,但这边华人的怨气一点也不比国内少,有的痛恨楼花奸商,眼红人家这几年没少赚钱。有的过去几年没买房,看到房价涨上去,内心多多少少不平衡。说穿了大家嘴上挂着忧国忧民,什么高房价影响经济与年轻人的生活,其实哪个心里不后悔当年没在一些优质地段区域置业,所谓的希望房价降无非就是要求利益重新分配。
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对房价漠不关心甚至希望跌的往往不是手里没房子的,就是只有一套自住房的。天塌下来对自己几乎无影响,反正我自己的房子是自住的,价值亏损又如何呢?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的应该是炒房客,在市场大跌被迫抛售时,我还可以占这部分人的便宜,捡个漏啥的。 哈哈哈!我今天想对有这样心态的“空军” 说的是,作为有很多投资房的投资人来说,我和你们的心态是一样的,我也不在乎,因为我头上还有最大的三个“炒房客”,他们是市场的庄家,如果他们不在乎,我更不在乎,损失最大的不是我。
这三人是谁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第一大房东是政府。如果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那真是想当婊子还想立牌坊,更贴切的说应该是港片里的那句话“你们嘴里都说不要,心里都想要,口是心非。”你拥有的土地再多,也没有澳洲政府多。其实其它国家也一样,政府不但是最大的地主,土地还是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手段。站在政府角度,它既不希望土地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但也不希望土地每年稳步下跌,甚至走平。因为关于土地,政府主要有三种盈利手段。第一是卖地,第二是抽取土地交易环节中的手续费,如印花税,消费税,土地转让金等,第三是收取土地的租金,如土地税,council rate,每年按照地价的比例抽取。其实三个环节是相关的,由于对后市看好,开发商买地,买地后建了很多的房子刺激了交易,新的房子刷新了当地的地价,增加了土地的价值继而提升了土地税的收入。
在亚洲国家,政府历来是基于民怨,会在短期内采取一系列又快又狠的调控手段,可是真正调控没多久,一旦价格出现下滑,马上政府又出台一系列手段来救市,你说矛盾不矛盾。其实政府一直在自己的钱袋和选票支持率上在寻找平衡,你高喊居者有其屋,但你承诺了那么多基础设施建设,难道打算是靠卖袋鼠肉的钱来实现吗?说穿了房市也是一种庞氏骗局,下一代的人为上一代人来买单,但对房子的信仰,人口的增长,让政府这个庄家靠赚手续费的庄家玩很久很久。
房市的第二大股东是银行,最看好房子的是银行,否则干嘛借你钱呢?我先不预测工党的负扣税政策会怎样影响后市,我们就先假设房价大跌20%,那银行会怎样呢?首先银行手里很多原本优质的抵押品一下子会变成负资产,这会极大影响银行本身的信用评级,这会让银行自己在海外融资成本变高,变难。第二, 房价下跌带来根本影响就是交易减少,要知道澳洲银行60%的钱是要靠房贷放出去的,这以后靠什么赚钱啊。
房市的第三大股东是地产开发商,房市下跌对开发商的影响不用我说了,但是你要知道,澳洲最有钱200个人里面有一半以上是参与地产开发与投资,甚至前总理谭宝本身也做过土地开发,这些政商关系紧密的大人物难道眼睁睁看着自己财富被政府剥削吗?我极度怀疑。历史不变的规律是任何触及高层人士的政策都无法持久,吃亏永远是中产阶级。所以结论是,只要他们三个不怕,那我也不怕,看看谁的承受力更强。我是乐观的,但也是悲观的,我看好未来不代表我看好一切,我个人认为楼花市场会沉寂一段时间,有志在地产行业发展的朋友要谨慎选择你们未来的方向。我这么认为是基于以下四点:
第一是悉尼的新房供应量与需求接近饱和。别相信别人拿个狗屁图表告诉你们,什么悉尼每年有几万的住房缺口,那是骗傻逼的,笔者在全悉尼各处都有投资房,就目前来讲除了悉尼市区方圆10公里的位置,很多地方的租金已经开始下滑。空租率大幅上升,租房子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你无论开到哪个区都能见到一栋一栋新建的大楼。这些库存需要一定时间消化,投资者会谨慎入场。二手房市场因为有住房需求改善和自住需求,影响不会这样大。
第二是海外贷款的取消大幅减少了海外投资客对澳洲地产的兴趣,虽然还有中介坚持在朋友圈发微信,什么保值,移民,教育,但这块已经歇菜了,很多高端楼盘的主要接盘侠不在了。
第三是地产行业人员参差不齐,几乎每一个人华人投资买楼花后所产生的一肚子苦水,人们是善忘又懒惰的,但你也得给他们时间啊!
最后,能买房,会买房的钱已经被榨干了,房市不恢复,哪有钱买下一套啊。我的预测是二手房会缓慢回升,只有二手房涨到一定程度,才能轮到新房,到时候我们又会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往往那时也是政府最缺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