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低智”儿童而设计的智商测试,如今却被用来炫耀聪明(组图)
我们曾经说过,所谓的性格测试是巴纳姆效应在作祟。
即使没辟谣,也总有人对性格测试不屑一顾,而智商测试却几乎没有人从未做过。
相比而言,智商测试直观的数值结果和测试方式仿佛彰显测试客观、可靠。
但是这个扣人心弦的数字是怎么来的?这又真的能代表测试者聪明或愚笨吗?
人们自古以来都迷恋聪明的人格,在近现代,这体现在智商测试中的高数值结果。
即使一碗接一碗喝下努力、细心等浓浓鸡汤,人们始终认为,智商与成功息息相关。
于是人们乐此不疲地进行各种智商测试,以高分数证明自己的“天才”智力。
但此时,人们也就陷入了对智商的深深误解之中。
不仅智商测试未必能准确反映智力水平,而且其最初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分辨低智儿童而不是识别天才。
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称得上是智商测试的鼻祖了。
比奈最早通过测量颅骨大小的方式分析人的智力。
他认为,既然智力与脑容量具有强联系,那么也许可以就此对比脑容量大小,得出智商差异。
但显然,这个办法并不靠谱。
比奈对学龄儿童的颅骨进行了多项调查研究,发现差异微不足道。
阿尔弗雷德·比奈
直到1904年,公共教育部长委托比奈完成一项工作。
由于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不能和普通孩子一样正常接收知识,他们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而比奈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这部分孩子。
这一部分人,也就是智力发育异常落后的儿童。
于是一年后,他与助手西蒙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商测试表,用来挑选出这部分儿童。
比奈汇集了一系列推理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试题,根据每个年龄段分配对应测试。
测试者从最小年龄段的任务开始,按顺序向高年龄通关。
直到不能再完成任务,此时对应的年龄就是测试者的智力年龄。
如果儿童的智力年龄低于实际年龄,则认为是要接受特殊教育的。
后来,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将智力水平的计算方式改为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由此诞生了智商(IQ)的概念。
虽然完成了识别低智儿童的任务,但比奈始终拒绝用IQ给所有孩子做先天智力排序。
他认为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这个测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全部。
但人们对于智力测试的兴趣只增不减,攀比和好奇心理作祟,大多数人都想通过直观数值窥探神秘。
1916年,美国人路易斯·特曼修改了比奈-西蒙测试表,将新版本命名为斯坦福-比奈智力测试。
这份更加全面细致测试开创了现代智力测试的研究,沿用至今已经修订了五版。
《天才枪手》电影截图
不料,出于人道主义开展的测试,随后却逐渐演变成一场灭绝人性的运动。
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立顿早在1883年最早提出了“优生学”一词。
他认为人类之间的智力有差异,于是主张通过控制遗传因素来改进人种质量。
换言之,就是人为选择智力相对优越的人繁殖后代。
智力测试的提出,恰好为高立顿的优生学提供了量化依据。
弗朗西斯·高立顿
20世纪初,大量移民涌入美国,而美国恰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
苦闷与怨恨无处释放,他们把怒气撒在了移民的身上。
他们认为许多“弱智者”迁入美国,是导致最终社会问题爆发的主要原因。
于是加上智商检测的结果评估,美国国会出台了严格的移民控制法。
而即使对美国本土,为了践行优生学理念,竟毫不留情地实施了绝育计划。
残酷的自然选择淘汰不适合生存的基因,而当时的美国社会,则流传着一种人为设计的“淘汰”。
人们用绝育的方式,制止所谓的弱智者繁育后代。
判断是否弱智的依据则是智商检测结果上一个冰冷的分数。
此后,美国12个州立法对智力缺陷人群实施绝育手术,27个州实施了强制的绝育计划。
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这场由政府官方推动的智商筛选运动才停止,总共造成6万多人受害。
一位被强奸生下“弱智儿”反而被绝育的妇女(左),此案被认为是优生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但在相隔一个大西洋的德国,才开始酝酿着更可怕的灾难。
纳粹德国照搬了美国的优生计划和智商测试并扩充内容,出台了严苛法律。
在德国,有将近40万人被判定为智力缺陷而强制绝育。
除此之外,他们还变本加厉地实施安乐死计划,10多万人因智力等缺陷而被杀害。
纳粹政府的“灰色大巴”把不达标者送往实施安乐死
如今被赋予了更多娱乐内涵的智商测试,曾经竟是生命遭到迫害的温床。
人们过分迷恋高智商,但大多数人却也高估了这个数字的含义。
首先,这样一个令人欣喜也让人沮丧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一种方法是对斯恩特的方法做出一点改进,形成了比率算法。
以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得出智商值。
常见的测试题型
但这种方法逐渐遗落在历史长河里,现代智商测试中更多使用离差法计算。
离差法的公式为IQ=100+15*(Y-M)/S。*
也就是,假设某个年龄段的人智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是15(韦氏智商测试量表中的标准值),如果你的智商值比平均分高一个标准差,那就是115,如果低一个标准差,则是85。
*注:公式中Y:你的测试得分;M:这个年龄段的智商平均分;S:人群中的标准差。
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由于智商平均数不相同,却同样取用100作为基准。
所以年龄不同的人,其实是不能用各自的智商值作比较的。
例如一个4岁孩子测得智商120,只能代表他在同龄人中智商比较卓越。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比智商80的8岁孩子更聪明。
通常人的智商大多在85~115之间,只有5%能达到125,而145以上的就只有0.1%。
这是如今最主流的智商测试计算方法。
当然,网上随手一搜就能得到满屏的免费智商测试,结果可能只是让人陷入自我满足。
这些测试只是用随处搜寻的图形、数字题胡乱堆砌的试题,毫无准确率可言。
而最终产生的结果,也可能只是算法摇出的随机数。
要知道,正规的智商测试通常可是价格不菲的。
一些医院或机构开展的智商测试服务通常价格在几百元至一千元不等。
而正规的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试,在国内要价高达3000人民币。
这些测试一般都是要到指定地点完成,很少通过网上测试。
然而当许多人冲着智商测试的名头,花费高价一探究竟,也往往把这个数据看得太重了。
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智商测试,正如当初比奈所言,并不能涵盖完整复杂的智力状况。
一项研究采集了4.6万人的测试样本,分析他们的能力表现。
结果发现,测试的认知能力只由短期记忆、推理和言语敏捷三个部分组成。
而目前测试的一般衡量标准,其实也仅仅涵盖这三个部分。
为了增强研究的直观性和说服力,有科学家还通过研究人体大脑活动分析测试情况。
研究人员用MRI扫描仪分析16名参与者的大脑回路。
他们发现,这三个独立的组件分别对应与大脑中的三种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
除此之外,没有观察到其他活跃部分。
这也就说明,流传下来的“智商测试”大多偏向测试数理能力。
对于文科、艺术方面的能力测试是几乎空白的。
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说一个音乐天才或绘画高手就是弱智吧。
所以智商测试只能一定程度上评估人的数理能力,但不能反映人的智力能力。
拥有高智商传闻的爱因斯坦
而作为高智商的代表,连流传已久的爱因斯坦智商160的传言也只是个谣言。
爱因斯坦的时代还没有出现智商测试。
那只是后人通过阅读其传记,搜寻细节,再代入其本人进行测试得出的推算。
即使推算准确,那也只能说明爱因斯坦数理能力超强。
喝了这碗有毒的假鸡汤,你也不能变聪明
不可否认,智商测试是有意义的。
如今除了人们在互联网上自嗨之外,正规测试更广泛地应用在一些儿科临床诊断中。
医生借此辅助发现某些发育障碍疾病。
不过,要对这么一个最终得来的数字寄予厚望,妄想它能完全反应自己完整的智力水平,未免也太异想天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