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馆煮“宠物饲料”给人吃,网友炸了!华人喊冤:真的是中华美食!
今日(8月16日),一条中餐馆使用宠物食品为原材料的新闻被Otago Daily Times踢爆。
报道称,一张图片于8月13日在Facebook某社区页面流传。
画面显示,在新西兰最南端的Invercargill小镇,一家名为「香港酒家」的中餐馆外堆有不少纸盒,其中一个装鸡脚的纸盒来自新西兰知名鸡肉厂商Brink’s,纸盒外部用显眼黄色标志注明:仅限宠物使用,不适宜人类。
消息一出,不少当地民众纷纷表示“恶心”和“讨厌”。
根据报道,餐馆老板Lisa Wang称鸡脚主要用于制作「无骨凤爪」一菜,而且只提供给主动询问的客人。
“Invercargill没有太多中餐馆,有些客人表示特别想吃,希望我们可以提供。”
然而在面对卫生检查员时,Wang女士的说法似乎与上述相违背。
Invercargill市议会高级环境健康官员Ann Thompson在周四实地走访问题餐馆。
调查中,店家称鸡脚并非用于出售,只是自己食用。
Thompson提醒商家,餐馆只能在场地内储存和准备客用食物。
当事人自述
为尽可能还原真相,后花园记者在中午12时电话采访了「香港酒家」的Wang女士。对于相关报道,Wang女士表示愤慨且冤枉。
“我们是做小本生意的商家,还要过日子养家糊口,这样写太过分了。”
之所以说过分,实则因为Wang女士认为店内烹制「无骨凤爪」主要出于自家人解馋,并不对外出售。
“我们的菜单上根本没有「无骨凤爪」这道菜,难道自己做来吃也不可以吗?”
至于“只提供给主动询问客人”的媒体表述,Wang女士称是由于语言差异沟通不畅造成。
与此同时,「香港酒家」值班经理James Wang周三曾告诉Otago Daily Times,鸡爪还用于店内另一道菜的制作。
“一道在中国很受欢迎的凉菜,这里只有华人会点。”
文化冲突?
在「香港酒家」看来,这是一起与文化冲突有关的误会。洋人大多对动物内脏、鸡爪、猪蹄这类东西兴趣寥寥,可对华人来说却是习以为常的美馔。
接受Otago DailyTimes采访时,借助女儿的翻译帮助,Wang女士表示她相信鸡爪是可食用的。
她认为鸡爪之所以在新西兰不受待见,主要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和鸡爪能否食用无关。
“这是我们的传统美食之一……如果不能给人吃的话我们不会对外卖。”
事实上,鸡爪在中国很多地区都被奉为餐桌美食,比如川菜泡椒凤爪,或者粤式豉汁凤爪。
如果不让吃鸡爪,广东人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服。
不仅如此,中国对鸡爪并没有“供人食用”与“供动物食用”的区分。然而当场景切换到西方国家,比如新西兰,鸡爪却成为宠物食品的原材料。
尽管如今在Pak’nSave、Countdown等超市的肉架上已经不难发现鸡爪踪影,但据老移民介绍,早些年间这些肉品都是摆在宠物饲料的货架出售。不过在当时,就已经有华人会买回家自己烹饪。
Wang女士的不解在于,鸡爪在新西兰被定义为宠物食品,完全是文化差异的问题,跟食品自身的可食用性无关。
她相信,即使客人知道食材来源,也仍然会选择食用。
鉴于此,她认为媒体报道有失偏颇。不是鸡爪有问题,而是中新文化对鸡爪的认知差异有问题。
或许英国作家FuchsiaDunlop在「鱼翅与花椒」中的一个精彩片段有助于理解上述差异。在书中,她记录了一个令“典型英国人”作呕的经验,即首次见证中国人啃食鸡爪的震撼场景:
看老太太坐在公园长凳上,纸袋里头拿出鸡爪,吃得那么高兴。那个鸡爪像人手一样,细瘦的腕部,多骨的指节,鳞状的皮紧紧贴在上面,还有尖尖的指甲。老太太把鸡爪放在嘴里开始啃,她的牙齿像啮齿类动物一样,撕咬下鸡皮,她咬过关节处的软骨时,发出有点带水的嘎吱声。
殊不知,在英国人惊恐万分汗毛倒立时,也是中国人酣畅淋漓大快朵颐时。
人吃?动物吃?
如此说来,除了观念的差异,供动物食用鸡爪和供人食用鸡爪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区别吗?
对此,鸡爪供应商Brink’s可能有不同观点。
作为新西兰知名鸡肉厂家,Brink’s不仅生产宠物饲料,也为消费者提供各种食用选择。
来自Brink’s的食品销售与规划经理Norman Wanhalla表示,如果工厂在包装食品时明确注明「不宜人类食用」,那就表明无法保证食品100%达到人类食用的卫生标准。
另有新西兰食品安全发言人称,所有注明不宜人类食用的食品都不应对食客出售。
不过他也提到,在自愿前提下,民众个人可以选择食用宠物食品。
然而鉴于其致病风险,并不推荐。
议会达标餐厅
Thompson透露,监管部门此前一年从未接到过与「香港酒家」有关的投诉。
Otago Daily Times报道称,最近一次检查发生在2018年12月,机构给出的评级为「可接受」。
在Invercargill,市议会对餐厅的评级只有两个标准:「可接受」与「不可接受」。
照此标准来看,「香港酒家」显然并不存在卫生问题。
那么这次爆出的新西兰「鸡爪风波」,到底是文化差异?是餐厅执行卫生标准不力?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呢?
对于卷入舆论漩涡的Wang女士而言,又是否存在被冤枉的成分呢?
绝非中餐厅独有现象
上述新闻爆出后,舆论一片哗然,甚至有些网友表达出对中餐馆的强烈不满。然而实际上,卫生不达标可能是饮食行业的普遍困扰,而非个别餐馆、某类餐馆的局部现象。
以奥克兰为例,在市议会近期发起的餐厅检查中,就涌现出不少卫生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甚至连Mission Bay富人区及著名连锁餐厅也未能幸免。
据悉,奥克兰市议会的餐饮卫生评级一般被分为5档。如被评为A-C,证明其提供的食物安全。
如果被评为D-E,表示餐厅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整改。
E级为最差,餐厅需暂停营业,直到整改结束达到安全和卫生标准才能重新开放。
奥克兰问题餐厅完整名单如下:
7-8月被评为D级的餐厅:
1. Tasty of Xi An (出现于多个夜市)
2. Lahori Chaska Limited, Panmure
3. Golden Bakery, Northcote
4. Bikaner Foods Metro Limited, Auckland Central
5.Yumilicious Lunch Bar and Cafe, Papatoetoe
6. Mt Albert BBQ Noodle House
7. Noodle Canteen, Pakuranga
8. Barefoot in the Bay Area, BlockhouseBay
9. MyKitchen, Howick
10. Hulucat, East Tamaki
11. Saltand Pepper, Papakura
7-8月被评为E级的餐厅:
Mehfil Restaurant, Mission Bay
鸡爪能否食用,其中或许隐藏有文化差异,
但一家卫生达标的「可接受」餐厅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究竟问题何在,
还值得进一步思考。
但无论如何,
上述奥克兰问题餐厅已被官方实名认证,
大家还是要多加小心。
赶紧点击转发,
给你最爱的亲朋好友提个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