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孩因网课自杀:现在还有人用不起手机?我不信!(组图)
01
这次疫情,催生出一批和“网课”相关的段子。
小学生调错网课频道,认真听完高中化学课还认真做了笔记;学生们大战“钉钉”,涌入应用商城集体差评,“钉钉”专门做了个视频跪求放过;……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在网上看到了多少美颜后的中年老师,和类似体育课上的全员跳绳的人间奇景。家长和孩子,都快被小小一块屏幕逼疯了,纷纷盼着开学,宁愿坐在教室里吃粉笔灰,也不想在直播间听老师说:“谢谢XX同学送来的火箭。”所以,当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时,还觉得很奇怪:“邓州一女孩因无手机上网课赌气服药”。不上网课不是好事嘛,怎么还赌气服药了呢?
后来的调查结果,却根本不是这样。这个女孩是家里的老二,姐姐上高一,弟弟六年级,正处于小升初的阶段。她的爸爸左腿残疾,不能种地,平时在街上给人缝补鞋子来维持家中生计,妈妈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五口过得非常艰难。因为此次疫情,三个孩子都要上网课,于是她的爸爸东拼西凑,拜托邻居在网上买来一部智能手机。一部手机,三个孩子,在使用的分配上或许存在一定问题。总之,女孩没有按时跟听学校的网课,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一时想不开,吃下妈妈的药,选择自杀。而且,这并不是女孩的第一次自杀。可以说,她心里的负面情绪由来已久,各种因素交织出的痛苦与挣扎,竟然被很多媒体冠上“赌气”之名,那只有两个可能:一、记者并未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就急于报道;二、如果了解后还这样写,那么,他缺乏最基本的同理心。无独有偶,我还看到这样一条评论:
不得不说,我们对于苦难的想象是匮乏的,认知也是肤浅的。
02
“圈层差异”很容易让我们把自身处境,和所能看到的周围人的处境,就定义为整个世界。
正如,很多人都觉得本科生已经烂大街了,可是,据统计,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其实只有4600万,仅占整个中国人口的4.5%。全国现有3.6亿工薪阶层,其中超过9000万人,年收入低于3万元。是的,四分之一工薪阶层的年收入,还不到一张国际航班的头等舱机票。即使在全国收入最高的北京,月收入超过一万的,比例也才只有26%,扣除五险一金等各项费用,到手也就7000多元。就算夫妻两个人都有这样的收入水平,家庭的年终总收入也不到20万元。
所以,我们目光所及之处,好像是个网友就 “年入百万”,仅仅是因为,更多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早已失语了,他们无暇发声更无由发声。就像那些因为“封城”而滞留在武汉的外地人,若不是记者报道,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几十上百人在这个春节无家可归,只能流落街头或住在地下车库。
有网友问:“他们就不能去住酒店吗?”我相信,其中一定有部分人是真诚的发问,而不是打着“爱国旗号”,阴阳怪气地认为一切不和谐因素都是在抹黑祖国的发展。那么,面对真诚发问,我的回答是:“是的,他们就是不能去住酒店。有些人是舍不得,还有些人是住不起。”
之前的一则新闻,一群被隔离观察的环卫工人,在酒店住满14天后,把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才离开。酒店保洁去打扫卫生时都愣住了,以为房间没有住过人,但是枕头床铺的摆放方式,又不是做房阿姨的标准。打电话过去询问才知道,是住在这里的环卫工人整理的。
酒店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度动容到落泪:“他们做着整个城市最脏最累的活,但他们的心灵却是那么美好!”后来,记者联系到了其中一位住房的环卫阿姨,她说:“我们是搞环卫的,平时没住过这么好的酒店,千万不能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感动之余,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这家酒店,心里五味杂陈。
首先,它并不是星级酒店,其次,哪怕在五一这样的旺季,一间大床房只需要262块钱。但它却是环卫工人口中的“这么好的酒店”、“平时没住过”。为什么特别让人心酸,因为住在这里的环卫工人,大多都已年过半百。这是他们已经活了四五十年,走完一半人生后发出的感慨。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年仅几岁的孩子,从未住过如此“廉价”的酒店。
有些人的日常超出有些人的想象,有些人的至宝只是有些人的糟糠。财富的差距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并非中国。如果扩大到国际层面,发达国家和战争频发的小国,更是让人揪心断肠的比较。对于难民而言,对于难民的孩子们而言,在21世纪的今天,别提吃饱饭了,连活着都是奢望。面对那些稚嫩但布满灰尘的脸庞,对着两条被眼泪冲刷出的小溪,你真能说出一句:“这里这么危险,你们为什么不坐飞机离开吗?”
将心比心啊。
03
不设身处地、不身临其境,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在诸如此类的新闻面前,我们能做的并不是质疑,质疑他们举动的不合理,质疑信源的不怀好意。当然,你可以产生这些情绪,但请放在心里。因为有些话说出来,比事情本身更让人疼痛。从去年起,我就在关注一对母女。单亲妈妈带着两岁的女儿,还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可想而知有多不容易。文化程度较低的妈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给人做饭的工作,但是房主不愿意她带着孩子上班,怕影响工作。思来想去,这个妈妈决定在工作期间,把女儿托付给一个相熟的邻居照看。
为什么会信任这个邻居,有三个原因:1、这个邻居已经六十多岁;2、他信仰基督教,平时表现出来的都是教徒的善良;3、他们已经相处数月。我相信,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除这个走投无路的单亲妈妈之外,一定也会有人把孩子托付给他,至少有宗教信仰这一条,就可以打发掉不少顾虑。然而,孩子被强奸了。
她在网上求助,希望能够严惩恶人。
可是,很多网友偏偏揪住她的错误不放,一遍遍强调:“你女儿就是被你害的”“你这种人就不配当母亲“”你对不起你的女儿”……孩子的妈妈崩溃了。
女儿的惨状已经是剜心挖肉的痛,可是网友一句句的指责和谩骂,无疑加重了她的内疚和负罪感,在以泪洗面、夜夜难眠的同时,她还要在第二天打起精神带孩子去看病。
面对网友的质疑与指责时,她专门发布了一条微博,试图讲清楚来龙去脉(因有人说她卖惨,微博已被删除)。可能她并未意识到,自己平铺直叙的话,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心理冲击,我看完以后难受得饭都吃不下去。她一天只能挣到四十块钱,连买奶粉的钱都没有。
是的,你没有看错,四十块钱。一杯白领的咖啡,一个女孩子甜蜜的冰淇淋球,甚至,还买不起男孩子们的一双袜子。就为这四十块钱的收入,她的女儿掉入了万劫不复、无法挽回的境地。比事件本身更加悲惨的,是她们的无可奈何啊!挣钱就没法保护孩子,可不挣钱她们都会饿死。没有文凭没有亲朋帮助的单亲妈妈要怎么办,网友只是一味的谩骂,可是谁来告诉她,身处生活困境时,她应该怎么办?
出事了,每个局外人都可以轻描淡写地指责她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马后炮”呢?既然事前没有帮扶,事后又有什么资格去怪罪呢?在伤害面前,大家都伤心都难过,都觉得这样的事情本不必发生,可是,最难过的一定是当事人。我们何必再去万箭穿心呢?
04
台湾有一个作家叫做林奕含,她的父亲是台南有名的医生,家世很好。但在她17岁那年,遭到了老师的性侵。
这种耻感终身缠绕着她,让她在26岁时,选择在家中上吊自杀。即使,就在前一年,她刚刚结了婚。在婚礼上,林奕含说:“我想成为一个对他人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因为被老师诱奸,她一直患有精神分裂和重度抑郁,但只要在状态良好的时刻,她都致力于帮助精神病去除污名化。还为那些跟她有过相同遭遇的女孩发声,保护她们、安抚她们,最后写成了一本书,叫做《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其中讲述的正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被语文老师诱奸,并在18岁患上精神疾病的故事。这本书我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但是难过并未减损半分,每次都会读到落泪,即使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依然觉得心悸。林奕含袒露,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非常非常的痛苦,可依然坚持完成,她要把这样的事情记录下来,把这类人的心境全部记录下来。
她已经如此的痛苦,痛苦到花了十年都无法与自己的经历妥协,最终放弃生命。但在这之前,她依然想为社会做些什么,为和自己有过相似遭遇的女孩做些什么,这是何等的温柔。即使在经历了那样残酷的事件,感受到莫大的痛苦后,她依然能说出“要成为一个对他人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这样的想象是一种善良、更是一种慈悲,是避免所言所行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的重要自省。苦难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贵贱,它均匀地洒在每个人头上,构成每条生命都有的苦苦挣扎。
这个世界上存在被强暴的女孩,存在被饿死在家中的脑瘫儿,存在被亲生父母辱骂甚至扭送进精神病院的同性恋者……苦难的形式太多了,多到超出想象,多到穷尽一生都看不完听不尽。即使做不到如林奕含那般,去拓宽自己认知苦难的边界,但至少不要在她走后还要评价一句:“他只是强奸了你,你却放弃自己的生命,你傻不傻?”
05
每个人对于苦难的承受程度是不同的。
认知差异和感受差异相伴而生,有人认为生命大于清白的同时,就一定会有人坚持灵魂比肉身更重要。不说帮他人减少痛苦,至少不要惊扰他人的痛苦,不要奚落他人的痛苦,不要质疑他人的痛苦。不要在有人承受不住痛苦放弃生命时,对着他的死讯和讣告,还要说上一声:“这人怎么这么脆弱!”“这种孩子长大了也是个废物”“就这点小事至于寻死觅活的吗?”很多时候,相比于愤世嫉俗,相比于打抱不平,相比于打破砂锅问到底,保持沉默,都是一种善良。语言是武器,可语言更是利刃,不要随意评价他人的生活,尤其是负面的。你不是当事人,你不知道他正在经历着什么。你的一个唾沫,很可能在别人心里,就是一片雪花,彻骨的冷、钻心的疼。不要做压死骆驼的稻草,即使你不是最后那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