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印度尚可与解放军一战的认识误区(图)
中印边境冲突成为近日来被热议的话题。中印官方都极力为此次冲突降调,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6月23日再次回避了有关解放军在此次冲突中伤亡的问题。6月22日,中印举行第二次军长级会谈,双方同意采取必要措施,推动事态降温。此前,6月19日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与各党领导人会晤时澄清,中方没有越境。
与保持低调的中印官方不同,两国舆论则比较“兴奋”。
印度媒体不断爆料两军冲突的细节,营造冲突责任在北京的氛围。除此之外,印度国内不断渲染要对华强硬,重提1962年的中印冲突,认为印度可以再与中国一战、一雪前耻。
与印度舆论不断“怂恿”莫迪政府保持对华强硬不同,中国国内则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看待印度。在冲突爆发伊始,《人民日报》旗下的公众号“侠客岛”发表题为《中印边境冲突要不要狠狠给印度一个教训?》的文章。《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更是称:“如果‘打架’都打不过中国军人,用枪也没戏”,并称“印度和中国开战如同拿鸡蛋碰石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则称,中国起初的沉默,不过是想给印度时间,让它自己冷静下来 。
印度和中国国内的这些舆论背后是如何看待彼此。印度国内的“激动”是对1962年冲突的战败的一种不服气,希望与中国一较高下,证明自己不再是中国的手下败将。而中国有着打败印度的经历,加之中国在经济等层面迅速将印度甩开,中国便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看待印度,带有嘲弄、轻视的意味。
两国现在都自视甚高,轻视对方的姿态非常鲜明。但问题是:印度能保证自己不会再重蹈1962年战败的覆辙吗?
印度以为自己足以与中国一较高下是自负的。印度称自己不是1962年的印度,现实是,其对手——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水平了。
印度在边界地区部署部队的编制要比解放军多,大概是6:1(也有说8:1)的比例,且印度陆军保障较解放军相对容易。但中国同样在边界地区加大投入,以补齐1962年中印战争时期高原地区的兵力投送和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短板。有消息称,自2017年的洞朗对峙以来,解放军已陆续装备了直20直升机、15式轻型坦克、PCL-181卡车炮等新装备,对解放军高原作战提供支持。
更何况,中国现在的整体国力水平要高于印度。以GDP总量为例,1962年,中印分别为470亿美元和420亿美元,整体相差并不大。进入21世纪后,两国的差距非常明显,以2019年的GDP来看,中国为14万亿美元,印度则为2.8万亿美元,几乎是印度的5倍。
中印迅速崛起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亮点,有不少分析预测,到2030年,印度将成为第三大经济体。过去几年舆论热议的“龙象之争”更是让印度认为自己与中国是一个“量级”的国家,这也是为何印度国内不断有人自信称印度有能力与开战的原因。
但印度必须认识到,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亚洲地区的大国,它更是一个全球大国。印度如果还沉迷于过去中印力量差距不大,甚至没有意识到印度所面对的对手是全球第二大国家,就是一种短视和无知。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曾说过:“印度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印度有着自己的大国雄心。英国所留下的边境问题,最终引发了1962年的军事冲突,而这也在印度心中埋下了两国关系的心结。但凡中印对峙成为热点话题时,总有印度人提1962年即是证明。但印度需要意识到两国相互互补的维度,意识到今日印度不仅和中国不存在竞争关系,也没有与中国竞争的国力。
反观中国,无论是1962年的战果,还是今日远超印度的国力,都难免令部分国民趾高气昂地看待印度,展现出极为短视的傲慢。中国需要认识到,印度注定是当世之大国,即将在数年内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一个更为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必须考虑到印度人的诉求。一个中国所期待的稳定国际格局,更有需中国妥当管理中印关系。
中印都不是1962年的中印了,谁也没有必要看不起谁。两国都在崛起的路上,妄自菲薄不合适,妄自尊大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