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华人虎妈教育带来众多风险!这些迹象查看你的教育是否过于严厉(组图)
“前有虎后狼,中间夹着猫和羊”是多华人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许多父母通过苛刻甚至近乎独裁的家庭教育,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设计并打造成长轨迹;努力学习考入好大学寻找好工作。
澳大利亚教育学者Karen Yuan Wang说:“从我以及我周边朋友的经验来看,他们确实为孩子设定了较高的期望和目标,并试图帮助他们在放学后进行补习,时刻鼓励努力学习。”
“华人父母认为孩子的真正未来依赖于良好的学业成绩并进入顶尖大学。”尤其近年来,由于来自中国等亚裔技术移民人口增加,补习之风在澳洲大行其道。
在学校里也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学业表现优秀的亚裔学生在精英学校、精英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出现太多的亚裔学生,教育部门不得不一再改革精英选拔考试,企图改变这一状况。
这也引起了很多其他家长对自己子女教育的忧虑,纷纷求教育专家,甚至有悲观的知识分子认为,西式教育方式已经无法与东方模式相竞争。
但不屑于与此的人则提出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澳洲有那么多的华裔杰出人才,但在澳洲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缺乏话语权?
有专家指出,其实答案就在大家习以为常的思维里,而虎妈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例子。
亚裔移民在澳洲的一个常见特点就是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希望通过学习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本,即便是移民二代依然有这样的本能意识。
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受自身条件限制,走这样的路无可厚非,但到了移民二代甚至三代,还继续这样,就可能会出现问题了。父母其实是无法预测子女的天赋与兴趣,揠苗助长的教育模式不见得会取得想要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模式完全只重视个人前途,坚持的始终是自身发展,完全漠视社会文化,未有社会参与意识,这与澳洲主流社会鼓励年轻人社会参与的文化,完全背道相驰,这也就是为什么华裔精英在澳洲如星星点灯,无法造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华裔精英家庭和澳洲本土精英家庭择校观念就可以看出他们在教育方面的巨大分歧:移民家庭倾向于精英公立教育,而本土精英阶层则倾向于顶级私立教育。
移民家庭的选择可能反映出,他们对私立学校提供的福利,如设施和强大的交际网关注较少,更多关注的是学业成绩,而本土精英阶层则正好相反。
2、为什么很多亚裔学生们在进入名校后却在社会上逐渐泯于众人?
虎妈教育塑造出来的是一群缺乏自我的年轻人,虽然其中不缺乏训练有素的青年才俊,却在社会上丧失了创新能力、失去了竞争力,最终在某个时刻如昙花一现,瞬间陨落。
尤其是我们正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和重塑,高分低能人才越来越无法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教育专家指出,未来需要的人才类型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智能,创新和适应性思维,跨文化能力,跨学科能力,设计思维,新媒体素养,认知负荷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和意义构建(能够快速从大量信息中辨认有价值的信息)。
虽说“玉不琢,不成器”,严格的教育必不可少,但过于严厉的教育则会剥夺孩子自我约束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无法学会自律,还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可能会致使孩子出现自卑和行为问题。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Amy Morin 就曾列出了虎妈过于严厉教育的一些特征,如果你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以下情况,可能就需要注意了:
1、凡是采取零容忍政策,不根据实际情况来客观了解和评估孩子的行为;
2、教育的重点只放在学习上,对孩子的学业保持较高的期望;
3、不愿接受孩子的失败;
4、经常限制孩子的社交活动;
5、只赞扬结果,无视孩子努力的过程;
6、喜欢粗暴的暴力威胁和说教;
7、家长的自我价值取决于孩子取得的成就;
虎崽的特征:
敏锐地意识到父母对学业的期望
在课堂上很上进
经常参加各种补习班
有很少的社交活动
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增多
鲁迅先生曾经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他们。“倘若不先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
其次要指导,绝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教给他们自主的能力,使其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而虎妈教育完全以成败论英雄,界定得是如此狭隘:考上好学校。这种典型的实用主义更是非常低级的人生幸福观。回想我们当初让孩子选择在澳洲接受教育的原因,不就是想要摆脱僵硬的教育体制,让孩子接受更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吗?为什么家庭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呢?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