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40年:社会主义中国的变与不变(组图)
2020年8月26日是中国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纪念日,据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南下参加庆祝大会,并发表讲话。深圳四十年的发展,苍海沧田。它从最初的小渔村,经过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围,成为今天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而如今深圳又被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定位,回归社会主义本心。
四十年的深圳变迁与中国的改革思路一样,既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却也延续着既有的脉络,哪些是它彻底的蜕变,化蛹成蝶,而哪些又是它不变的底色?其中显示了中共四十年的改革思路。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考察。(新华社)
从计划体制到市场经济
1979年,邓小平在深圳画了个圈建立特区,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将深圳此前的“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自此以经济特区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模式正式确立起来。
自此,深圳率先从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破茧而出,尝试了许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成为中国最具资本主义色彩的城市。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所有改革措施在极左的政治光谱中都被视作资本主义。正如当时一些中共高官所抱怨的,深圳除了五星红旗还在,社会主义已经看不见了。社会上对深圳的指责也是沸沸扬扬,更有媒体将深圳特区隐喻为新的“租界”,甚至中共高层也有人提出新条件下坚持阶级斗争的问题。
这个争论虽然被当时的邓小平压下去,但在1989年的六四事件和东欧诸国、苏联崩溃解体前后,中国又一次兴起对资本主义颜色革命的恐慌,再度发起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1990年2月,中共党媒《人民日报》刊出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改革开放提出质疑: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的改革?社会争论持续不减,当时全国上下陷入空前的思想混乱。
直到1992年,邓小平以88岁高龄“南巡”发表讲话,坚决回击了对深圳改革的质疑,提出了衡量社会主义的“三个有利于”的著名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换言之,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改革、开放、资本和市场经济都只不过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利用。至此,中国坚定地走向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近四十年的发展,深圳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就,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崛起为中国的四大超一线城市,2018年经济总量甚至超越了东方明珠香港,引来世界的瞩目和赞誉。
向社会主义的回归
然而,凡事总有两面,如果说深圳的经济成绩作证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那么,在深圳高歌猛进的繁荣底下,日益凸显的贫富分化和社会福利滞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暴露出这一城市存在过于资本主义的弊端,让人们再度回到30年前那个“姓资姓社”的质疑。
比如,近些年来深圳的房价上涨之快也远超其他城市,高房价让深圳工作的年轻人置业困难、生存压力大,深圳的住房自有率仅有三成多,而内地城市平均近8成。深圳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存在较大缺口,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距离真正的社会主义还相距甚远。
2019年,习近平也在南方画下了一个圈——深圳,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北京时间8月18日,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提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将深圳的战略定位从此前的“经济特区”升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既是在前四十年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延续,同样也是在纠偏此前实践过程中的资本主义弊病。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深圳都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象征。深圳的社会主义示范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提升,同样也是向社会主义的回归,实现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目标。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既是在前四十年经济发展成就基础上的延续,同样也是在纠偏此前实践过程中的资本主义弊病。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深圳都是一个典型的政治象征。深圳的社会主义示范区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提升,同样也是向社会主义的回归,实现邓小平所说的“共同富裕”目标。
2020年,深圳特区迎来40周年,习近平的纪念既是对改革开放路线的纪念,又是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改革的后半场,即回归社会主义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