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重时,武汉医生:“不许抢救我” 遗嘱给保姆10万(组图)
张和武,82岁,武汉肺科医院教授、“结核病防治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没想到,自己和肺病打了一辈子交道,却差点被新冠肺炎夺去生命。
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托人写下简单的遗嘱,“如果昏迷了,不要上呼吸机,不要抢救,资源留给需要的人”。
△ 简短的午休后,张和武起身离开办公室,开始工作。
《中国人的一天》近期推出《治愈归来》系列,聚焦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的生活,今天是第四期,张和武医师的故事。
点击观看视频:“患上新冠是我耽误大家了,最好的回报就是回到一线”
2020年1月下旬,张和武出现发烧、头疼、乏力等症状,随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入院治疗后,3月病情好转,4月下旬痊愈出院。
3个月时间,82岁的张和武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最危急的时候,张和武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几近昏迷,高流量吸氧都无法缓解病情。
趁着清醒,他立了一份简单的遗嘱,“如果出现昏迷,不上呼吸机,也不要抢救,把资源留给需要的人”。
病情略有好转后的张和武。(资料图)
但武汉肺科医院的医护们,已背着他达成共识,“不惜一切代价治疗张教授”。
作为全国知名的肺结核病专家、“结核病防治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和武在这个岗位已工作62年,是武汉肺科医院的招牌,“救起了张老,就能救更多的人”。
病愈后,回到工作岗位的张和武。
遗嘱里,张和武又补充了一条,自己走后,请给“陈师傅”分一部分钱。
陈师傅是张和武多年的保姆,因照顾张和武感染新冠,这让张和武深怀愧疚,“这是我最对不起的一个人”。幸运的是,经过治疗,张和武和陈师傅都战胜了病毒。
这次生死之旅,张和武的收获之一,是厚厚的一沓子自诊病历。
张和武所在病区的主任朱琦,既是他多年的搭档,也是他的学生。朱琦回忆,3月初,老师度过了最难熬的时间,病情有所好转,他甚至可以起身,写一点东西了。
“然后他开始每天给自己写病历”,记录病情、数据变化、诊断经验,同时要求医生将国际上关于新冠病毒诊疗的学术内容,通过微信发给他。
张和武手写会诊、查房记录的习惯,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已记录了上百本。
他是个严谨的人,“对每一个患者负责,这些信息靠脑袋记不住,记在本子上,方便随时翻阅。”
张和武自诊病历的一部分,开头记录了当天照顾他的医护的名字。
“等医生去查房时,张老会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朱琦说,他常跟大家一起讨论救治方案,一有新的方案、方法,他会要求在自己身上尝试。
张和武说,“这次生病,是我学术人生最难得的一次经历”。
四月下旬,张和武病毒检测转阴,痊愈出院。
张和武健身的习惯,保持了几十年了,他得意地告诉我们,在他生病前,身体素质甚至超过了很多年轻人。
在走廊上见缝插针锻炼身体的张和武。
张和武并没有说大话,感染新冠前,他每天5点起床,在家属区旁的操场晨跑4000米,“最后100米还要进行冲刺”。
“我身高不到1米6,但状态好的时候,百米成绩在12秒左右”,张和武说,晨跑之后,他还会做双杠训练和倒立训练等,每天保持晨练1个多小时,再回家洗漱、上班。
“连大年初一下大雪,我都没有终止过”。
张和武向我们展示他练习倒立的照片。
出院后,张和武明显感觉身体差了很多,无法5点起床,也不能进行过去那样大负荷的训练。但并不气馁,很快调整出了新的康复训练方案。
“生病后,都需要康复训练的”,张和武说,他看很多新冠病人出院后,身体状况不好,精神也垮了,“希望大家振作起来,身体和生活都会恢复的”。
调整训练方案后,张和武侧重呼吸、平衡、跳跃等训练,最后双手举12磅的哑铃30个以上,晨练结束。
举哑铃是张和武日常锻炼的一部分。
随着康复进行,张和武身体渐渐好转,能做的训练也越来越多,“单腿平衡,我能做2分钟以上了”,张和武说,“我现在每天5点40起床,再等几个月,我就能恢复到5点起床”。
张和武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自律,不只体现在健身上。
“光是到他办公室看看,你就能感受到张教授对自己的那股‘狠’劲”,熟悉他的医生这样评价。
张和武的办公室,位于医院内的一栋老建筑里,面积不大,除开书桌上张和武与孙子的照片,其它地方堆满了,“我这人没有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最大的花销就是买书、看书”,张和武说,光是买学术杂志,一年就要花几万块钱。
张和武的办公桌。
砖头厚的学术专著,张和武每年都会重新看一遍,“一些年轻医生问我,为什么我什么都记得住?我告诉他们,诀窍只有一个,就是一遍一遍地看”。
“老教授刚好转,在病床上就找我们要书看,说两个月没看书,怕自己落伍了”,朱琦说,“痊愈后不久,就要求回工作岗位,他这辈子都离不开工作”。
从办公室到家,距离不过百米,张和武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这个圈子里转。同事、病人、学术,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张和武的办公室里,堆着许多学术著作。
7月1日,张和武要求重返工作岗位,并回到门诊工作,医院为了保护老教授的身体,委婉拒绝了。
但张和武依然要求参与到一线病人的诊治中。每个工作日,他都会和同事们一起,问诊疑难病人。
“我们会筛选一些病情特殊的患者,让老教授进行面诊”,朱琦说,“看完病后,张教授会和科室所有医生一起,看片、看资料,讨论诊疗方案”。
张和武参与到一线病人的诊治中。
我们走访张和武这一天里,他从早晨5点40起床锻炼,到下午5点多下班,除开中午吃饭和午休时间,一直都在工作,并对此乐此不疲。
“我今天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将来不工作”,对这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话,张和武并不认可。他认为,“不工作”意味着他人生的结束。
“病最重的时候,我跟身边人交代,‘如果昏迷就不要抢救’,其实就是知道,救回来,我也不再能回到岗位了”。张和武说,“那对我来说,人生就没了意义。还好,我还活着,还能治病救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