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曼哈顿妈妈的真实生活 阔太天团的写照(组图)
在北京的后沙峪,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镇。
说它是小镇实在有点夸张,也就是个巴掌大的小广场,藏在狭窄的林荫车道上边上,横竖不足百米,踩一脚油门就会错过它的停车场入口。
广场外围着一圈平房,木质门窗有点旧,风刮过都能有咿咿呀呀的声音。
但仔细看,你会发现这堆平房的招牌不凡,它们肩并肩透露出京城的富贵:
顶级贵的私立医院和睦家,明星专属的东田造型、意法日系列万国餐厅。
各种外贸小店面深藏不露。走进一家不足十平米的瓷器店,货架上、桌子上、地上乱七八糟,堆满了各色杯碟碗盘,简直就是copy来的小镇2元店,但随手捡起一支外型透着朴实的高脚红酒杯,都是折后还要800块的Riedel。
这里也有全球连锁大品牌,如星巴克、赛百味…...
杵在有点坑洼的砖头铺的广场中央,四周停满了宝马奔驰特斯拉,各种肤色的人进进出出,有的发呆有的用英文聊着天。
你要突然听见有人大喊Rebecca!Rebecca!大概率唤的是狗不是姑娘。
低调又奢侈,平凡里透着不凡,这就是顺义别墅区的中心。在高大的杨树,密不透风的叶子后面,藏匿着京城最贵的一批豪宅。
据说,曾经一段时间,有位一天只睡四小时的互联网大佬,每天都带着他的保镖,坐在深褐色遮阳伞下打上半天盹,放凉一杯无糖无奶的黑咖啡。
这是顺义妈妈日常出没的场所:
她们有时精心打扮,和闺蜜一起喝下午茶;有时也会为抢一只上千块的盘子,就在店铺群里撸袖子开撕。
但不要因此就产生误会,以为这群充满烟火气的顺义妈妈会和我们一样,呼吸一样的空气,喝一样的水,在教育上共享着同样一种焦虑…...
并不是。
人家呼吸的是别墅里被新风系统滤过的空气,喝的水是从法国空运而来富含矿物质的水;就算有教育焦虑,那也不是黄冈海淀刷哪套卷子的焦虑那。
就拿鸡娃学琴这件事来说明吧。我们通常面对的问题是“选择哪家机构性价比更高”,而顺义妈妈的困惑则主要集中在“娃是要师从奥地利钢琴家还是日本作曲家啊?”
物理距离让我们觉得好像同在一个空间,但根本看不到对方的世界。
01
前一段时间有个香港妈妈举家迁到北京,刚入住顺义没几天,就吐槽帝都当妈实在累。
我问她为什么会那么累那?
她说,因为自己初来乍到,所以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核心教育圈”。
什么是“教育核心圈”?简单地说,就是规划优质教育资源,创造顶级教育环境。
比如,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应该见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交流,交什么样的朋友;学艺术要选什么流派定位哪位名家,玩乐器还要考虑周边音乐人的数量,方便在吃吃喝喝之间即兴组乐队,轻松搞定弹写唱一条龙…...
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顺义妈妈,入圈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入住哪片儿别墅、考察周围都是什么类型的邻居,综合权衡之后,再逐一落实成“核心教育圈”,以便让娃获得的教育优质资源可以最大化。
我说,你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为鸡娃筹谋都不输诸葛亮了,还有什么可累的?
她说,思路清晰是清晰,但执行起来才发现,这顺义的艺术家、音乐家和社会名流五花八门,牛人太多啊!
你看,画家不仅有《最后的晚餐》的曾梵志,一幅画拍卖了1.8亿;还有潘德海,凭借XXL版胖子全家福,就帮助林依轮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财富自由之路”。
音乐家资源就更丰富了,欧美与国内大师齐聚,古典与现代风格并存,能演奏能作曲。隔壁的娃,三岁学琴师从奥地利钢琴家,人称“小李斯特在世”,还有个孩子六岁学架子鼓出师,跟音乐家朋友在社区搭伙组乐队,即兴作曲演奏像模像样…...
优质资源那么多,你说我怎么选?才能既让娃浸泡在艺术的海洋里,足不出户天天有画展看;又能让他在音乐里徜徉,各种乐器都能玩得转…...
我说,那是挺累的。鸡娃拼资源,您这是要一次性搞定各个领域的高精尖,调研分析、统筹规划、人肉BD…...不苦不累,那能彰显出你这个“教育核心圈”的价值吗?
她认真思索了下“一次性搞定各个领域高精尖”的可行性,然后拍了下脑门,立刻花了几十万报了个长江商学院…
02
在搞教育这件事上,顺义妈妈是从来不甘人后的。
之前,有人划了一条中产家庭素鸡的鄙视链,说在体育项上,游泳跑步这种便宜货那都是垫底,只有冰球马术这种花钱如流水、申请名校必备项目,才配得上顺义的江湖。
坦白说,这个思路挺落伍的。
因为就在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砸钱砸时间要娃学冰球的时候,领跑的顺义妈妈就已经放弃冰球这条人满为患的跑道,开始让娃进入下一个赛道,开始练马球了。
为什么是练马球呢?因为这是the Game of Kings,足够小众啊。
而且,马球对场地的要求特别高,目前全北京也就只有一个练习场。啧啧,资源难得,价格昂贵,这就意味着竞争者有限,在娃申请名校的简历上有增色的机会和空间。
这才是顺义妈妈鸡娃之选,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因为越冷门越贵的项目,越能彰显出一个精英家庭的实力和地位。
用铂金包来衡量这个圈层太太们的生活,就像用20万国际学校的学费评估自己是否走国际鸡娃路线一样,只是浅浅看见真相表层的浮灰。
顺义妈妈养娃,2个月带孩子开始游泳,去的都是私人会所,选得是水质最好的游泳池;每年在最贵的私人诊所给娃做体检,一年的医疗保费花掉一只铂金包…...
她们从小就给孩子有计划的集简历,为了存放建立开发网站和小程序;在教育上的投入更加不计成本,一言不合就花钱搞实践,亲自动手做项目、甚至办一所学校也是有的。
有一个朋友,之前总说自己是群里混得比较惨的。
京郊有栋一千多平的别墅,一年也就只敢住半年,说是因为冬天烧不起暖气,所以为了省钱只能和老公飞到三亚这样的热带岛屿去游泳。
后来她生了俩个娃,突然感觉人生还是需要有点意义的,就投资500万做了家早教机构。
豪横的社会资源,这群妈妈们更是从来不缺。
我的顺义妈妈朋友,当年看了《我是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突然对纽约的豪门教育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心,然后就找了路子,把娃送进了曼哈顿最贵的私立幼儿园去插班。
这个路子走得也真争气,幼儿园里群英荟萃。
她儿子在班上最好的朋友的妈妈,是好莱坞的金牌经济人,掌握着美国某庞大的经济公司。
03
曾经有个深圳妈妈说,自己误闯入一个贵族学校,混进顶级有钱太太们的圈子。
这帮人多有钱呢?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家委会就给老师送梵克雅宝的耳环,送LV的钱包,有一次班主任家乔迁,还送了一个进口对开门大冰箱…...
自己因与家委会会长,私交不错,被拉进了家委会的阔太天团,参加了几次高逼格的老母亲聚会,什么高尔夫会所、游艇会,还有私人农庄…...
她说的这种情况吧,如果不是搞凡学创作,那应该就是进了一个外围精英太太圈。
因为那些真正顶尖国际学校,都是外籍老师、小班教学,讲究的是优质的教育服务,有个京城老牌国际学校为了帮助家长和外籍班主任沟通,还专门给家长开了一门英文课!
开学第一天,衣着得体、精致妆容的老母亲全都来了,乌压压坐满了一个教室。那阵势,不像是来上课的,更像是来social的。
所以,顶级精英家庭和学校互动的方式,从来都不是送点礼物沟通感情这么低端,人家都会有一个正规的家长组织,比如XX之友,XX之家。整合上层精英资源,搞慈善晚宴搞捐款,动辄都是几万、几十万,为学校增砖添瓦。
这才是阔太天团搞家校互动的正确打开方式好吗?
不过学校层次不同,家长的认知有落差也在所难免。
顺义妈妈内部就曾经流传着一条国际教育圈的鄙视链:英式的看不上美式的,IB瞧不起AP,老牌学校看不惯新来的…
在国际教育的线路上,D校妈妈自认站在鄙视链的顶端。
她们觉得,自家娃读的是英式名校,历史悠久、校风严谨;录取门槛高,要求财智双商皆有,能入读的不是old money,也得是社会名流。所以,D校家长的队伍,从财力物力,再到人脉资源,层次最高;
同期发展的I校和B校就有点弱了吧,学校家长队伍鱼龙混杂,old money和new money,甚至还掺杂着外国来的little money…...
就算B校厚积薄发,依靠扎实的学术成功吸引到了一群国际教育圈里的高知,清北毕业的妈妈占三分之一,那又怎么样?在拼财力的层面上,也还是输一筹啊。
而且,这支队伍的价值观也因为财富的差异,有完全不同表现:有的拿环保布袋能为学校捐款,有的拿着名牌手袋的追着学校讨学费。
K校就更不必说,作为一所新校,在一众老母亲的眼里,那就是“新贵”居多。
D校妈妈说,“新贵”不讲武德,校门口停满了豪车,就算发展了几年都换成了低调的保姆车,那要养出old money的贵族气质,还有待时日啊。
不过,K校妈妈自有骄傲,old money怎样?还没new money赚得多。
04
顺义妈妈的圈子不大,小镇是生活,学校是秀场。
真正的精英太太不会在家赋闲,或大或小都会有自己一份事业。她们参加豪门聚会撑得起百万铂金包的门面;打拼事业也穿几百块的优衣库巡视施工现场。
但是,品行奇葩的也有,在停车场上吵架,急了动手还扯头发。
开学季最热闹,因为几乎所有的顺义妈妈都“亲自“送娃上学,带着保姆、保镖、家庭教师。
学校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要求所有新生只能由一个家长跟着进校。
有一次,有个阔妇天生豪横,依仗自己有点社会名气,强行要带着俩保镖进校园,保安有理有据地回绝说,校规只能进一个家长,谁都没有特权。
于是,这个阔妇居然撸起袖子站在校门口跟保安吵架,严重伤害了校友家长们的脸面。
最终,以失败告终。
给这些学校保安的,那是一般人吗?都是特种兵退役,见过生死大世面的好吗?每天校门口进进出出的家长,大明星比比皆是,谁在乎你是谁?
只不过给这个不大的圈子,增加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笑谈过后,她们的故事,在小镇与学校之间,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