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馆办新展“多元视野”,重新审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艺术(组图)
春暖花开,疫情稍缓,是时候出门看展,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启迪。
香港艺术馆今日(3月5日)起举办新展“多元视野——八、九O年代香港艺术新象”,聚焦七组当年青年艺术家具代表性的作品及艺术空间,重塑八、九十年代在香港形成的当代艺术创作新潮。
在昨日举办的新闻界预展中,客席策展人方敏儿表示,自己是在八九十年代香港艺术熏陶下成长的第一代后辈,她自己初毕业便投身当代艺术领域,这次展览源于对当时艺术家在长达一年半时间中的访问与梳理,也是对他们以及当时香港艺术的致敬。香港艺术馆馆长(现代及香港艺术)俞俏也补充称,过往展览对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艺术少有涉及,这次也是供大家一睹当时艺术面貌的好机会。
蔡仞姿的作品《残阳如血,蝶梦如烟》位于五楼展厅入口处,高低起伏的薄纱梦幻又吸睛。这次作品是对她1985年“空间内外”展览作品《山中拾掇》的重新演绎,以敏感细腻的触觉,诗意回应时代的变化。
薄纱上印有艺术家的回忆片段,另有素淡的乐曲。观众穿梭间隐见掩映其中的维多利亚港与香港岛,反映着景观、观众及艺术家的回忆,赋予空间具时代性的体验与思考。
复古咖啡店布置的区域是Para Site艺术空间一九九八/九九年度九项专题策划展览计划“超越视像”之头炮作品的复刻,本次由李志芳、梁志河、梁美萍、梁宝山、文晶莹、黄志恒、曾德平七位成员合力创作。
图:橙新闻
曾德平以旧药箱砌成大台面和嵌在楼梯上,里面装着不同的小物件和宝丽来影像。黄志恒在咖啡桌下装上摄影机,而桌面的小萤幕则直播台底“撑台脚”的景观。
梁志和用玻璃把跟桌面一样大的针孔照片压在五张咖啡桌上,拍的都是在路口举目仰天的景象。梁美萍在两张椅背上插上两款摇摆不定的假牙,有时牙齿相撞而“格格”作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位于上环的Para Site艺术空间,特定时间内,参展艺术家或义工会真的为观众奉上咖啡或其他饮品,结账时客人可以选择付现金或答问题。
图:橙新闻
陈育强《垂直的麦田》是对他1996年参加亚太艺术三年展作品的重造,他表示作品题目灵感来自《麦田捕手》,而“垂直”一是因为香港空间和资源有限,二也是他受混合媒介和“家事美学”影响的结果:他看到IKEA将家俱由一块板开始“砌”出,从中获得灵感进行创作。
图:橙新闻
陈育强(左)与方敏儿 图:橙新闻
位于窗边、不断旋转的录像装置是冯美华的《她说为何是我》(2021版)。两台背对的萤幕同时播放她分别于1989年与2016年创作的同名作品,1989版以电影方式讲述一位女性蒙着双眼从乡郊庙宇走到繁华闹市探索香港的过程,2016年则以装置与录像形式重现,冯美华自己直接演绎一角。作品体现艺术家对自身、文化、女性的观察,与玻璃外的风景也能产生互动。
《她说为何是我》 图:橙新闻
《她说为何是我》 图:橙新闻
鲍蔼伦的《循环影院》同样是录像装置作品,片长14分钟16秒,它是2001年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双年展首个香港馆的参展作品,拍摄于油街的天台,来来往往的车辆,引领大家思考自己观察事物的方式,也是香港录像制作的里程碑。鲍蔼伦创办的微波录像节,也成为国际与本地当代艺术对话的重要平台。
展览中重现的空间除了咖啡店外,还有女那禾多当代摄影中心(NCP)及五位成员的创作。当中,冯汉纪1998年的三维数码影像作品《蝴蝶梦系列》以同年代款式的苹果电脑展示不同时期的影像语言,对应不同的社会历史。
《蝴蝶梦系列》 图:橙新闻
以下是一些其他摄影作品:
图:橙新闻
图:橙新闻
图:橙新闻
除上述介绍的作品外,研究员卢燕珊还整理出以“再想像香港艺术共同体”为主题的文献系列项目,展示包括作品、事件、文字、文本、录像、图片及历史实物在内的资料。观众在欣赏展品的同时,也可透过这些记录及视频采访片段作为补充。
图:橙新闻
图:橙新闻
图:橙新闻
图:橙新闻
展览举办至2022年4月22日,感兴趣者不妨亲身前往体验。
图:橙新闻
图: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