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王青松携妻隐居山林,花光350万积蓄,结局令人唏嘘(组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甚至有人愿意放弃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去往大山深处过世外桃源的生活。
就像李子柒一样,每天浇花种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外界的浮华相隔离,过着“隐居”的小日子。
这其中,就有一个叫王青松的青年,他为了过上“隐居”的生活,不惜辞去了北大的工作,之后带着妻子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深山。
那么,后来他们怎么样了呢?
1.
上世纪60年代,王青松出生于河南洛阳新安县,从小就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高考恢复前,王青松就已经进入了信阳地委机要局工作。当时的单位为了训练干部的能力,组织背诵不加标点的文言文,500个电话号码等,凭借聪颖的头脑,王青松都能很快完成。
这些训练让王青松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拥有了一个特殊能力:过目不忘。
据王青松介绍,他不是记忆力好,只是悟透了学习的方法。
虽然王青松不愿承认自己是天才,但善于总结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高考恢复后,为了有更好的发展,王青松成为了万千考生中的一分子。
应对学习和考试,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1979年,王青松以洛阳市文科“状元”的身份,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北大79级国政系的学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稀有,能够考上北京大学,那就代表着前途一片光明。
1983年,大学毕业的王青松又报考了北大的法律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王青松决定留校任教。
在当时,优秀毕业生留校仿佛也成为了农村大学生跳入城市的一个机会,高校老师的职位,不管是在哪个年代,都是香饽饽。
北大任职期间,恰逢当时国内的养生风刚刚兴起,自幼学过武术的王青松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将自己的知识和古代气功相结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并在北大教授“养生课”。
一时间,王青松火遍全校,成为了有名的“气功大师”。
借着热度,王青松又开设了养生培训班,大量招收学生,每名学生收费10元,但因为数量较多,王青松很快就赚了几百万元。
据他的同学唐师曾讲,王青松的“养生班”最火的时候,有200万门徒。
事业上风生水起,而他的爱情之花也在悄悄绽放。
在养生培训班,王青松认识了一位比他小12岁的女生,名叫张梅。
张梅是北大的英语老师,慕名而来参加王青松的养生班。在课堂上,王青松对她一见钟情。
面对如此优秀的王青松,张梅也暗生情愫。很快,两人就坠入爱河,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1990年后,养生潮的热度逐渐褪去,王青松的养生班也无法继续下去了。
谁也没想到,这只是他人生低谷的开始。
2.
养生之路走不通,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王青松报考了北大哲学系汤一介先生的博士生。王青松单科和总分都是第一名,可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刷下来了。
这件事给王青松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他仍没有放弃。
第二年,他又报考了北大的法学系,同样是单科总分第一名,然而他又没有被录取。
社会的现实,生活的不顺,让王青松彻底崩溃了。
他再也不想在这个势利、虚伪的世界度日。于是,王青松和妻子张梅商量后决定搬出了北大,住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山区。
他们在这里租了10亩地,靠种庄稼和蔬菜维持生活,正式开始了半隐居的生活。
刚开始,王青松夫妻俩并没有打算完全脱离社会。
虽然他们住在偏远地区,但是还在北大任职。
每天来往北大,他们都要坐5个小时的公交车,十分辛苦。长此以往,两人渐渐萌生了彻底隐居的想法。
正巧此时,已经在北大任教5年的张梅,连讲师都没有评上,这让他们隐居的想法更加坚定。
再加上科技的发展,学校要求老师学电脑,用电脑教学。这让张梅无法忍受,她说:“我最反感机器。”
两人对这份工作再也没有什么留恋的了,随即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职,去追寻心中的一片净土。
所有人都觉得他们疯狂甚至愚蠢,可是他们却依然义无反顾。
3.
1999年,辞去工作后,王青松夫妻两人彻底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夫妻二人尤显与众不同,村里人都觉得这夫妻俩是“神经病”,便白眼相加。
为了寻求更宁静的栖息地,夫妻俩远离村民,走向大山更深处,从此与世隔绝。每当亲朋好友向张梅的父母问询其女儿女婿,他们都回答“出国了”。
在这片山沟里,曾经住着23户人家,后来都陆续搬走了。
王青松认为,这里简直就是为他们准备的。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这片山给租了下来,租期50年,租金只要不到20万。
王青松夫妇希望把这2500亩荒山建成一个纯天然的王国,他们对这些荒山重新开垦,种上了玉米、高粱、谷子、白菜、芹菜、萝卜等等,还种了各式各样的果树。
在院子外面,他们养了几头猪,十几头牛,几百只黑山羊,还有鸡,还有狗。
在建好小屋后,这里陡然间增添了一丝烟火气。为了方便劳作,他们还把石磨搬了进来,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他们吃的全都是自己种的不用化肥农药的有机食品,
一家的食粮和牲畜的饲料,都是碾的、磨的。
王青松和张梅还抛弃了现代化的电器,只保留了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夫妻二人平时的消遣就是听听电台、看看书、赏赏月,生活堪比古代人。
为了防止机动车废气污染,山外的车辆不准进入山里,平时采购物资、外送物资,都是夫妇二人和雇工们用担子挑进挑出。
两个人生活在这个理想国,没有外人进入,也没有尘世间的烦恼。
在平淡且幸福的日子里,小两口迎来了一个惊喜:张梅怀孕了。
怀孕后,张梅仍拒绝去医院检查和生产,她认为医院的污染太多,病毒太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在张梅的坚持下,丈夫成了“产婆”,亲手将儿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起名王小宇。
两人世界变成了三人世界,生活中也多了很多笑声。
平日里,王青松夫妻俩在田里忙活,儿子在地头玩泥巴。
夫妻两人轮流教授儿子知识,诗词歌赋、天文知识、理科公式,儿子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学东西的速度也比同龄孩子快。
不仅如此,他们还教儿子放牧、捕鱼等等。
王小宇3岁就开始放羊,整日与羊为伴,他就像是这群羊的司令,只要向羊群发出口令,羊群便“呼啦”围拢过来。
虽然田间地头的乐趣很多,但年幼的孩子仍然表现出对外界极大的好奇,经常会追问爸爸妈妈,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对此,王青松特别愧疚,于是,他开始动了回归社会的念头。
另一方面,在山里虽然可以自食其力,但因为面积较大,农忙时需要雇工人帮忙,每年就需要25万—30万,11年,大概花了350万。
这些除了原有的积蓄,大都是张梅编教材和卖农品的收入,但现在农产品很不好卖,积蓄也越变越少。
随即,王青松联系了在新华社任职的老同学唐师曾,此人是记者,有一定的声望。王青松给他说了自己的故事,并希望可以重回现实世界。
唐师曾亲自前往小山村,了解了他们的隐居生活,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故事一经曝出,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在同学的帮助下也为孩子找到了合适的小学。
王青松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表示希望出一本书,名叫《新桃花源》或《原生态》,并已经完成一部分内容的创作,他还希望这两本书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一切都很顺利。
按理说,凭借王青松夫妻俩的才能,重回现实社会还是很轻松的,但没多久后王青松却再次消失了。
直到2016年,在唐师曾的视频中我们才再次听到了王青松的消息,当年北大附小已经同意王小宇入学,但因为王青松发表了一篇文章,惹怒了北大,这件事就没有了后话。
从此,我们再也没有听到过关于王青松的消息。
如今王小宇也已经17岁了,关于《新桃花源》的书也没有问世,如果没有照片佐证,这一段故事就像没有发生一样。
有人猜测,被社会的现实打击后,王青松可能又重返山林了,他们心中的纯净,已经让他们无法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
有人说,北大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却逃避现实,遁迹山野,不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懦夫的行为。
然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都有资格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愿与不愿,最终主动权在自己手中,只要不辜负时光和韶华,不违背初心,不后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