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减排进度落后 大国最后觉醒时刻到了?(组图)
2015年通过《巴黎协定》后的这些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情况反而愈见严峻。回顾过去六年,各大经济体及工业国,多大程度上履行了当天的承诺,又有多少未能做到?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前夕,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警告各国这次是“最后机会”,若格拉斯哥谈判失败,“所有人将全军覆没”。
即便是被视为各大工业国领袖出席COP26前夕“最后热身”、于10月31日在意大利罗马落幕的G20峰会,会上最终却亦未有就气候变化问题定出具体目标。这导致很多人担心:接下来本应举世瞩目的气候变化大会,最终会沦为各国领袖间的“口水会”吗?
COP26:图为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行前,关注气候议题的人在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示威。(Reuters)
从巴黎到格拉斯哥
各国于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1通过的《巴黎协定》,确定需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尽可能达致1.5℃之内;较有财政能力的工业国要针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投资;与及为全球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援助等。
本周日(10月31日)正式在苏格兰格拉斯哥揭幕的COP26,大会事前已要求各个《巴黎协定》签约国要先提交新的减排目标承诺,以便促成格拉斯哥谈判成功。
譬如,美国会前承诺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量减少一半;欧盟则承诺203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5%;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工业国皆将减排目标更新至类似水平。中国上周四(10月28日)也已正式向联合国提交新减排目标,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前将非化石燃料占能源结构比重增至25%等等。
这些更新的减排承诺,的确比之前各国透过《巴黎协定》所订下的目标更为进取。
格拉斯哥COP26会场附近,已出现环保人士发起的示威行动。(AP)
签订《巴黎协定》这六年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各大先进经济体和工业国的减排努力。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其中最明显是对电动车(及电动化交通网络)、可再生能源(其中尤以太阳能、风力发电为主)的投资份额,确实增加不少。
例如在美国,根据当地政府数据,截至今年3月,全国公共电动车充电站已超过10万个。2020年美国全国已注册电动车数量接近180万辆,是2016年的三倍有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今年6月发表的调查报告指出,全美7%成人车主表示目前拥有一架电动车或混能车;接近四成车主表示未来将极有可能考虑购置电动车。
又例如,欧盟今年7月宣布将在2035年起全面禁止销售新燃油车(包括汽油和柴油)及油电混能车,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先进工业国皆已制定明确汽车迭代时间表。
在推广可再生能源方面,全球各国也将能源结构内的化石燃料比重逐步降低,加重依赖水电、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以至核能(视乎各国的核能政策和民间回响而情况各异)。
中国是投资可再生能源最大的经济体,根据2020年底国家能源局的报告,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7.9亿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0%;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3.56亿千瓦、2.1亿千瓦、2.04亿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
2017年4月27日,中国武汉市,一名工程人员在屋顶装设太阳能板。(Getty Images)
挽救地球的“最后时刻”
不过,无法视若无睹的是,这六年以来,气候变化情况似乎愈来愈恶劣。山火、暴雨等自然灾难愈来愈严峻,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保持增长,极地海冰也持续减少……
无论更早年的《京都议定书》、乃至《巴黎协定》(中间还经历过美国两届政府先退出后重返的闹剧),皆被人诟病为只流于口号,没有要求各国规范于任何减排法规,也没有要求各国交出任何以具体数据以兹证明其碳中和成果。这些弊病,导致上述协定的约束力实在有限。
《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皆被人诟病为只流于口号。(Reuters)
签订《巴黎协定》的一年,即2015年,当年人为活动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470亿公吨;而到了2020年,这数字已上升至约520亿公吨。这五年来,碳排放其实一直有增无减。
根据绿色和平(Greenpeace)的资料显示,2017年二氧化碳、甲烷及一氧化二氮的全球平均浓度,分别是前工业时代的146%、257%及122%,皆创新高。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将各国按照《巴黎协定》各自承诺的减排量和碳中和目标计算在内,22世纪到来前地球气温将继续升高至少2.9至3.4℃。
换言之,在《巴黎协定》承诺减排进度依然落后的情况下,各国在接下来两星期的格拉斯哥谈判,必须拟定更激进、更确实的减排承诺,才能有望贴近“低于2℃”的最低要求。
而按照绿色和平的说法,若要达到此最低要求,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减少3倍;若要更进一步达到升温1.5度内的目标,减幅更要达5倍。
要拯救地球的命运,这场格拉斯哥谈判将会是最后关键。(AP)
今次COP26,目前只看官方文件导读,确实数字的减排目标依然欠奉。虽然各国在碳权交易机制、资助落后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共同合作上已有一定共识,不过要订定确切以科学数据为基础的实际减排目标,而并非流于口号式,是否真的能够在是次为期约两星期的峰会谈得成?抑或,这场万众瞩目的气候峰会,最后又再一次沦为《巴黎协定》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