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央视女主持公开离职央视内情:“我不愿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组图)
1
最近,前央视女主持周洲罕见发布视频公开了自己辞职离开央视的真正原因,引起了众人围观。
作为曾经的央视主持人,她先后主持过《大风车》、《大手牵小手》以及《快乐大巴》等少儿节目,深受大众喜欢。
然而,在央视工作了21年的周洲,却在41岁那年下定决心离开央视。
如今,多年过去了,周洲终于不再隐瞒她当年的想法。
在发布的视频中,周洲身穿职业装,气质依旧在线,谈起离开央视的缘由,周洲毫不掩饰地说:
“在那儿过得很舒服啊,就觉得明天和十年后的明天日子应该是差不多的,没有太大区别。”
周洲透露,她当时加入了一个跑团,跑团里的成员打开了周洲的另外一个世界,让她意识到生活还可以这样与众不同。
跑团里的人每天早上都会起床跑10公里,然后再洗澡上班,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积极向上的能量和气质深深吸引着周洲。
后来,跑团里有人陆陆续续地辞职,在事业上从零开始,这其中还包括年薪千万的
CEO。
团员的勇气感染了周洲,这让早已厌倦重复无趣生活的周洲下定决心,从央视辞职开始创业。
创业至今5年,周洲表示现实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顺利,自己也并没有攀登到另一个事业高峰,但她仍然非常享受目前这种生活,她依旧特别喜欢这5年的自己。
因为周洲很清楚,创业的这些日子,可能你一个月内经历的事情,就是过去10年经历过的事情,这让她感受到无比的充实。
视频公开后,不少网友被周洲的勇气所感动,认为像周洲这样敢于走出人生舒适区的勇气实在可贵。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渴望新的开始,但不想走出舒适圈;打算提升自我,又不愿直面缺点;想要努力改变,却担心遭遇失败。
人生就像长跑,没有踏上起点的勇气,就永远看不到终点的红线。
与其在艰难的日子里一蹶不振,不如直面困难,勇敢前行。”
太多人知道舒适区的束缚,可眼前的舒适却像一剂毒药,让他们甘心沉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只是没有踏出勇敢的那一步,许多时候,你的人生终会被现实狠狠打脸。
2
达尔文说的:“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3条建议,送给不愿固步自封,想要活得更勇敢一点的你。
1、警惕虚假疲劳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表现截然相反的两类人:
一类人富有心理弹性,越挫越勇,不断突破自我的极限;一类人容易自我妨碍,浅尝辄止,止于低水平成长上限。
时间一久,两类人的心理和能力状态,就会有显著的差别。造成两者差别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虚假极限。
有一个概念叫虚假疲劳,说的是运动中的第一次疲劳,并不是肌肉真的无法工作,而是大脑给的虚假信号。
例如,跑步第一次出现极限时,只要调整呼吸,减慢速度,咬咬牙再坚持一下,疲劳不会加重,还能突破极限,跑很长一段距离。
关于虚假疲劳,1990年代末,研究者曾做过相关实验,求证当一个人说“非常累、到极限”时,到底是身体真不行,还是只是心理感觉。
研究者召集一群人做剧烈的体育锻炼,例如举重,一直练到所有人都“累趴下”,表示已经累到不能再动。
但研究者发现,如果这时候给他们的四肢一个电刺激,他们的肌肉仍然还能动。
也就是说,所谓的“累到不能再动”,其实肌肉尚有余力,只是大脑认为不能再动,命令身体放弃,不要挑战极限。
出现虚假疲劳,缘于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
大脑是一个人的中枢,虽然重量只占体重的2%左右,却需要消耗身体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
当大脑感知到身体的能量下降过快时,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能量,并减少自己的负荷,同时限制其他身体部位的能量消耗。
照顾生存是头脑的主要任务,只要是对生存有所威胁,大脑就会做出强烈的反应,给出信号,要求我们停止过度消耗能量,而不管这种能量消耗是有益还是有害。
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是经过多年的演化,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很难改变。
因此,即便通过大脑的理性部分,我们认识到,运动有很多益处,可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也对大脑有益,但大脑的本能部分,并不会理解。
尤其是非生物本能的需求,例如学习、分析、新习惯等,只要不是大脑所熟悉的,能量消耗达到一定水平,大脑基于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发信号阻止我们。
所以,停留在低能量消耗的舒适区,是大脑的本能。如果偏信大脑本能发出的信号,我们就会过度自我保护,很难突破舒适区。
极端的情况是,如果一感到虚假疲劳就停止,那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进步。
例如,有些人应付工作之后,“吃饱就玩,玩累就睡,睡够就吃”,不运动、不学习。
这的确是很舒适,但时间一久,只会留下走样的身材、贫乏的大脑和单薄的能力。
如果误以为虚假极限是真正的极限,就可能止步不前。同时,如果过分害怕失败,就会更容易放弃。
因此,警惕虚假疲劳,避免被错误信息搞垮自己,更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以为一点点努力就已经用尽全力。
2、学会驱动自我
电影《风雨哈佛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主角丽丝,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由于父母吸毒,丽丝从小就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饥饿的时候,甚至用一管牙膏来当晚饭。
虽然受父母虐待,但丽丝仍然爱着父母。但可叹又无可避免的是,丽丝的家庭破碎了:在丽丝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
贫穷的丽丝,流落街头,只能靠捡垃圾、乞讨过活。她整夜乘坐地铁,只因在这里才能入梦。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一次偶然的机会,丽丝认识了另一个名叫佩吉的女孩。佩吉曾经过的也是类似的生活,但现在有一份工作,与朋友合租了公寓。
于是,丽丝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我需要一次机会,爬出我出生的那个环境”。
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才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
后来,她用真诚的态度,感动了高中的校长,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在漫漫的求学路上,丽丝开始了征程。
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学完了高中四年的课程。
为了支付大学学费,她努力尝试并申请各类奖学金,最终获得了《纽约时报》的一等奖学金。
她在申请里写道:“我想和人们站在一块儿,不想在他们之下。我想去哈佛,做受教育最高的人,读所有最好的书。”
克服了旁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影片的最后,丽丝迈着自信的脚步,以全优的成绩,走进了哈佛大学的学堂。
这就是自我驱动,即自我提供动力,驱使自我行动。
一个自我驱动的人,能够自主自发、想方设法,驱动自我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相反,自我驱动不足的人,即便是加强监督,也很容易懈怠,不知不觉地降低自我要求,得过且过。
一般来说,自我驱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①分析动机
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由物质奖励等激发,效果直接、迅速,但很容易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效果往往短暂。
相对而言,内在动机让我们更为主动,更能坚持,更能想方设法从多个角度去解决有挑战的问题。
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挖掘出持续的内在动机,我们才能提升自我驱动的力量。
②寻找刚需
为了挖掘出持续的内在动机,我们可以从寻找自己的刚需入手。
比如说学英语,对于多数人而言,学好、用好并不是刚需,充其量只是应付考试。
但如果要在国外生活,不会说英语就会影响谋生、沟通和发展,掌握英语就变成了刚需,学好的内在动机就很强烈。
因此,通过寻找刚需,尤其是越刚性、越接近必需的需求,是帮助我们获得持续的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一个人越是善于驱动自我,越不容易在舒适区中沉沦。
3、坚持合理冒险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在狱内服刑50多年,得到假释的机会。
布鲁克斯预感到自己很难适应监狱外的社会,于是想靠刺伤狱友犯错,避免假释。布鲁克斯此番尝试没有成功,假释出狱到指定的杂货店打工。
虽然布鲁克斯很努力想适应,但仍然无法融入社会,最终选择在居住的小旅馆内自杀,以结束这种无法融入的痛苦。
主人公安迪为什么要想方设法逃狱?他的一个解释就是,不想像布鲁克斯那样。
普通人并非身在狱中,但如果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也容易陷入到与布鲁克斯类似的情境。虽然后果不会这么严重,但也足以造成很大的动荡。
有时,从众、不冒险,看似没有风险,其实是最大的风险。居安思危,培养合理冒险的思维习惯,才是更好的生存策略。
合理冒险,可以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①预判并量化风险,制作风险管理清单
比如说,考虑父母亲的健康问题中的一项,糖尿病预防。
可能的损失:终身服降糖药,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医疗开支、生活质量的下降。
可能的收益:如果不得糖尿病,或者迟几年得,可以避免多少损失。
发生的概率:查看《糖尿病诊疗指南》等相关资料,了解糖尿病的高发人群特征并比对。
风险信号:糖耐量测试、糖基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预防或促进的策略:饮食、运动干预预防;定期做预防性检查。
书面写下风险管理清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风险预判和分析的过程。
写完风险清单后,你可以根据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再来决定处理的先后顺序。
②明确止损线,避免棋输一着全盘皆输
每个人的资源基础是不同的,这决定了每个人冒险预算是不一样的。投资100万,对某些人而言,即使全亏也不影响生活质量。对某些人而言,可能就伤筋动骨。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合理冒险的标志是:冒险是有根据的,是主体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三思而后行、控制成本的决策。
即使有资源,合理冒险者也知道并非所有的冒险都是值得的,合理冒险并非赌博。
③习惯适度的不确定性,从小冒险开始
很多人会追求所谓的安全感,意即对100%的确定性有过强的执念。
具有100%确定性的事物,其实在生活中是很稀少的。人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满灰度。
生活中,小小的冒险,并不会花费多大的成本与代价,却很可能打开一个机遇之门。
没有人的成功可以随随便便而来。
如果不愿戒掉舒适,不敢拥抱变化,等待你的只能是一眼望到头的未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