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清零”与否难有共识,免除恐惧是第一步(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日前上海市以黄浦江为界,实施分区封城政策,浦东、浦南等地区先封控,而后在4月1日起浦西开始封城。这样的封城方式被民间戏称叫作“鸳鸯锅”,更出现无数段子。由于上海一直被视为中国大陆最国际化的城市,也是国际物流、供应链、国际人员往来密集地区。
不论是中西方媒体,除了此次能否控制住变异病毒之外,也非常关注对于经济的影响。而上海防疫,不只涉及上海官员和上海医学专家,大陆中央也一定会给予非常大关注,也会要求上海政府下一切决心遏制疫情,在这其中防疫与维持经济都是重点、也是双重压力。
在过去西安爆发疫情时,出现了就医难,医院就算有“绿色通道”也无法即时处置众多紧急病患的情况,出现了不是死于新冠、而是死于其他的“次伤害”。这次上海同样出现了——按照人们设想的“预期”,疫情爆发时除了接收新冠病人之外,急救通道的畅通是都会想到的,也都有预案。
但当现实发生,每天每天都是数千起案例时,悲剧还是在所难免。
因此上海的各种就医难,造成舆论场不断热炒“清零能否再迟续”。大陆政府已然定调,坚持“动态清零”不放松,但民间怨气持续存在。然而,当下整个中国大陆在吵“清零还是放开”时,已经陷入了犹如“体制之争”般的对立与无解。
疫情之下的上海,政府面对遏止病毒与维持经济,这两重压力。
无解的“清零还是放开”
现阶段变种病毒的死亡率非常低,而普遍大众已经注射了三针疫苗,所以应当回归正常生活。有病的看病、没病的照常过日子,怕病毒的自己不出家门就行了。这是赞成“放开”的人的诉求。
亦有许多人的意见是,农村医疗体系差、有众多注射疫苗比例低落的老人、中国广大地区并非城市整体资源不均,可能会造成许多“轻症转重症”的老人过世,加上中国城市农村各省人口流动性强,不可轻言放开。
这两种模式都并非完美,都各有道理,但也都会造成无辜人员死亡。城市民众不满防疫严格、更紧急的病患得不到救治去世;而若农村出现十多名老人因为新冠确诊去世,民意同样会责备政府。
华人社会对政府普遍有“兜底”(负责一切)的要求,无论哪种方式,都会有民意反弹。对于政府而言,很可能就很现实地,从广大农村情况、都市情况、若放开可能的确诊人数、身体有疾病的人数等,做一个全面评估,选择一个“照顾整体”(减少死亡数)的方式。
民间的舆论汹涌,眼下“清零还是放开”的争论,已经犹如“民主集中制还是西方民主”之体制之争,各有道理、各有利弊,两方都难有共识。因此当下,指责彼此“就是要躺平学西方”、“就是无脑地清零”已经没有意义。
媒体需要持续帮民众反映问题、民众不满有渠道申诉,官员能在严格防疫中避免极端的一刀切,并且研讨出更能长期持续的防疫政策——在各种吵闹中,唯有共同因应时势而进步,才能共同防疫。而对于中国大陆整体而言,“降低民众对病毒的恐惧”,是一个重要任务。
“降低恐惧”是第一步
现阶段别说农村或小城市,就算在都市,对于新冠病毒确诊后“后遗症巨大”的印象也不少见。日前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随着人体免疫力因疫苗接种或感染病毒而增强,新冠所导致的严重程度会逐渐降低。但如果人的免疫力减弱,病例数量和死亡人数可能会出现周期性高峰,这种情况下弱势群体需要定期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意思是,新冠导致的重症比例已降低,如果持续施打疫苗的话。这与中国各路专家的态度一致。然而此刻提起新冠病毒,还是许多民众认为“会转重症”、“会导致生育问题”、“可能脑萎缩”等,闻之色变。
自然,后遗症这一块全球各地还在持续研究,目前还是未定论。台湾推动“新冠染疫康复者门住诊整合医疗计划”,发现喘、健忘、疲劳、掉发等是最常见的新冠确诊后遗症。每一个疾病,都有可能带来后遗症,只是新冠是新兴病毒,未知性强。
但因为疫苗副作用,而不敢打疫苗;因为害怕可能的后遗症,而无限放大新冠病毒的恐怖性,对防疫而言都是不利的。普及人们对Omicron变异病毒的了解、消除恐惧、普及老人的疫苗施打,是比争论“要不要放开”更急迫的。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