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劏房户“上楼”待何时?不同阶层住房难挑战港府决策力(组图)
劏房户、纳米楼、天价盘,只是听到就已经感受香港居住环境的困难和窘迫。
从民生福祉而言,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是一切生活之本,是社会稳定元素,这两年我们大家经常提到的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中,住房问题应该是其中最棘手的一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李家超也表示,房屋供应是解决香港多项问题的一项钥匙。
他在宣布参选后就率先落区、探访探户,并且在最近发表的参选政纲中把解决房屋问题摆在了最显著的位置。为了解决公屋轮候时间长的问题,李家超提出了全新的“公屋提前上楼计划”。若计划顺利实施,像那种已经建成但基础设施还没有配套完全的公屋,就会提前亮起万家灯火。
作为李家超参选政纲的焦点之一,“公屋提前上楼计划”容许个别项目,例如建造期间起好其中一两幢的公屋,在完整交通、购物等社区设施落成前,准许市民入住,预计压缩一年轮候时间,达到提速、提效及提量。这个计划直面的是,公屋长期严重短缺、轮候时间不断刷新之下,大批市民的住房焦虑。
住房难,难在哪?历届政府都十分关注的劏房是一个极端缩影。你能想象吗?两三平方就是一个所谓的容身之所,在全香港有超过22万人居住在这样的劏房之中,上楼是其中很多人的期盼。
在狮子山下一处叫做红梅谷的角落,就有一处这样的劏房村落。
走进红梅谷,几乎都是铁皮搭建起的简陋住所,而即便是如此老旧的铁皮房,有的还被分割成数间劏房出租。
黄女士就和儿子挤在其中一间不到3平米的地方。黄女士腿脚不便,是一名清洁工,和读中学的儿子两人至今还要挤在一张床上。出于自尊心,儿子每天放学,都要绕很远的路回家,担心同学看见。
黄女士不识字,已经通过义工帮忙递交公屋申请,但目前还在轮候中。像黄女士这样劏房户,是住房难群体中最迫切需要政府解决的,然而公屋并不是解困的最终答案。
香港立法会议员张国钧表示,短期来讲,政府需要在过渡性房屋、租金疏困等问题上努力,才能解决燃眉之急。长远来看,全国人大前常委范徐丽泰认为,“公屋提前上楼计划”有可行性,但实施多年的公屋政策已经出现漏洞,例如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仍然留在公屋,占据资源,因此公屋政策整体上有可能要“动手术”,重新规划。
然而,住房难的群体远不止于此,被称为“夹心层”的中产阶层,收入超过公屋申请资格,则挣扎在高房价、纳米楼等尴尬之中。
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何泺生认为,下一届特区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的精准度上做出更务实的调整,比如2010年推出的“辣招税”,是否需要松绑?供楼方面,是否需要更加弹性的财务政策?这些都需要考量。不同阶层的住房难考验着政府的决策能力,而解决土地供应则是数年来社会各界的共识。何泺生提出,例如在保育问题上,政府需要凝聚社会共识,拿出魄力。
从土地供应到楼市政策,香港的房屋问题错综复杂,作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时刻考验着特区政府。
在加强造地建屋方面,李家超在参选政纲中提出,建立“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及“土地房屋供应统筹组”,分别提交初步加快兴建公屋建议,整合与土地发展相关的审批流程。此外,还将全面审视“绿化地带”和“棕地”探讨其可行性方案。李家超希望借这些措施,回应香港市民的最大关切,精简程序多管齐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
而分拆运输及房屋局的讨论也已经有一段时间,李家超也在政纲中提出要重组特区政府架构,在解决香港的房屋问题方面,这是否会进一步提升特区政府的工作效能,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