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将释放哪些经济信号(组图)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共产党将于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预计习近平将在会上获得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三个五年任期。
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制造大国,生产的东西从水泥到太阳能电池组件无所不有,中国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最大债权国。它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军,研发出一些世界上最先进的弹道导弹,并在散布于南中国海的人工岛屿上建立了空军基地。
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目前已陷入恶化状态。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过去十年里贡献了该国约四分之一的经济产出,但现在正在崩溃。外国投资已经萎缩。作为中国「新冠清零」政策一部分的大范围封控和大规模集中隔离已削弱了消费者的需求,使企业陷入停顿。
所有这些都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伤害,今年4月到6月,中国经济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4%,远低于政府最初制定的5.5%左右的年度增长目标。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率预计将低于亚洲其他地方,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消费者变得更谨慎消费,政府为本地企业生产进口产品的替代品提供补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也已在减少。到目前为止,上海股市今年已下跌了近17%。
中共每五年举行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期通常为一周。中国的执政精英们在这次大会上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国家领导人阵容。但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也将为中国和世界各地企业在中国的未来提供重要线索。以下是世界各地的金融领导人和企业高管们关心的东西。
国内意识型态方面:「共同富裕」
习近平近几个月来最常挂在嘴边的经济政策方针之一是「共同富裕」。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意味着什么。
共同富裕是中共的长期目标,习近平将其定义为严格控制私人资本,缩小中国巨大的贫富差距。监管机构和税务调查部门去年对科技企业巨头和富裕名人进行了打击。中国政府要求富豪回馈社会。习近平强烈反对炒房,并转而推动政府为建设更多的出租房提供补贴。
监管机构对科技企业和课外教育行业的打击带来了一波裁员潮,到今年8月,已经导致中国城市里五分之一的年轻人失业。对中国高度膨胀的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限制引发了新开工项目数量的急剧下降,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破产潮,导致许多押注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海外债券发行的西方对冲基金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些问题在今年春天出现时,中国的高官们很少使用「共同富裕」一词。但习近平在8月中旬视察中国东北地区时,引人注目地恢复了这个词的使用。后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8月30日宣布二十大召开的日期和议程时提到了共同富裕。
习近平将在他的二十大开幕式讲话中如何定义这个词目前还不太清楚。这个包罗万象的词可能将所有的措施包括进来,从更累进的税收制度,到进一步的社会支出计划,再到放松对小企业的管制。
北京的咨询公司策伟的资深分析师乔·马祖尔说,在习近平10月16日的讲话过后,「我认为,我们将对它更多是由国家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有更好的了解。」
贸易方面:「双循环」
关于外贸和工业自力更生,习近平在2020年5月首次提出了其所谓的「双循环」概念。它指的是主要依靠内需和创新来推动中国经济,同时保持国外市场和投资者作为经济增长的后备引擎。
习近平推动了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巨额补贴的做法,尤其是在半导体行业。但「双循环」的说法已引起了在华外国投资者和外国政府相当大的怀疑,他们担心该政策的真实用意其实是以中国制造的商品替代进口。
中国今年的进口确实停滞不前,但出口却一直在猛增,产生了世界上未曾有过的最大贸易顺差。支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是这些贸易顺差,而不是国内需求。
中国官员否认他们正在试图阻止进口,并声称中国仍保持着欢迎外国公司和产品的热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二十大将于10月16日召开时没提双循环,所以这个说法可能会遭搁置。
如果习近平在讲话中不提双循环的话,这可能是一个和解姿态,目前外国对华投资的兴趣已在减弱,主要是因为中国严厉的新冠疫情遏制政策。
疫情方面:「新冠清零」
中国遏制新冠疫情的清零政策虽然避免了许多死亡和长期症状的病例,但也给经济带来了不断增长的高昂代价。人们现在关心的问题是,中国什么时候会转向限制没有那么严格的做法。
美国每百万居民的新冠病毒死亡率是中国的800多倍,至少双方的官方统计数据是如此。但中国实现这个纪录靠的是大范围的封控(包括今年春天上海长达两个月的封城),以及几乎完全禁止国际旅行者进入中国。
疫情期间,外国投资停滞不前。跨国公司的高管已将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更容易前往现场考察的国家。跨国公司在派工程师前往他们在中国的业务上很难得到中国政府的许可,派家属陪同前往则更难。
中国80岁以上公民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仍然偏低。通过被病毒感染获得了抵抗力的中国人也极少。所以,几乎没有人指望中共会在二十大上宣布迅速改变清零政策,尽管可能会有逐渐放松的迹象。
台湾方面:未来将发生什么
本文转载自纽约时报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