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中国护照换成香港特区护照,真香(组图)
2023年,感觉街道变热闹了,气氛变欢乐了。
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后拿的新护照,因为疫情很快压箱底了。倒是中国护照以前似乎用不少。
现在是时候拿起手中的特区护照,去外面浪一圈了。
不如让我来分享一下,拿着中国护照,和拿着特区护照旅行的不同体验吧!
用中国护照
没换永居前,除了去内地,去哪都要拿着中国护照。
如果终点站是内地,那还要准备好通行证。
没什么记性的我,只有出发前一个袋子全装进去。里头有:
a) 内地身份证
b) 港澳通行证 – 目前生效的那本
c) 港澳通行证 – 刚刚失效的那本(有时出行时间卡在新旧生效期)
d) 香港身份证(非永居)
e) 中国护照
港澳通行证后来换成了卡式的,才略微方便一点点。
七年换了三本通行证,到最后的卡式通行证
虽然有时都会冒出“万一不小心丢了其中一本”的念头,还好最后都没有发生。
旅行是件赏心乐事。
但是出发前的证件申请,对于当时还是拿中国护照的我,却是件有点麻烦的事。
我第一次旅行,是以“学生身份”申请去台湾。
当时的我起了个大早。办签注黑压压的人群,不知何时到头。
中途工作人员需要吃午饭,于是我出去了。等工作人员吃完了我再回去排队。
耗了一天。
第二次去台湾,以非学生身份申请。当局要求必须公司在职,才可以获批。
于是我厚着脸皮找人事部开了证明信。
办签注时,工作人员仔细阅读每一份资料,再逐行阅读证明信。
末了,还向我一再确认:“你真的在这家公司工作吗?”(我内心:有假的吗?)
这次耗了足足半天的功夫。
拿到香港永居后再去台湾,网上填表十分钟,自行打印即可。
不会再有人过问是否无业游民,有没有经济来源;也不用请一天假期处理,觉得恍如隔世!
在台湾,火车轨上,和我同行的花猫和黑猫
再来就是日本。
我从来没想过去日本。直到公司要求出差。
没有一份签证的处理是可以一步到位的。第一次办理的时候我也有心理准备。
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改好了,第二天再去。
谁知,第二天签证窗口的工作人员,嘴巴好像吃了炸药一样,脾气差到极点。
由她经手的十个人,九点九个都在被不停挑错。
到我了。她根本正眼都没看文件一眼,就说完全不符合要求。
我说:“你多少看一眼吧。我是根据你们工作人员的指示照做的。”
这句话一出口,反而刺激了她。
她大声说:“这不关我的事!因为之前给你的指示就是错的!”
她越说越来气,拿着文件的每一行字和我锱铢必较,数下至少十几个错误。
我知道今天没戏了。
还有,这个女人是疯子。
我回去想了一下,做出了个大胆的决定——拿着同样的文件,第三天再去试一试。
那个女职员当天也在。我决定如果轮到她,我就让给下一位“幸运儿”。
我留意到办理签证的窗口里,有位温婉有礼、斯文小声的女生,让人感觉如沐春风。
幸运的是,不需要让给下一位,轮到这位文静的女生帮我处理。
果不其然,她略略和我讲了两三句,很快签证就获批了。
日本途经的一家猫café
台湾和日本需要中国护照,这也在理;没有想到的是,去澳门也要中国护照。
海关分开港澳居民和中国居民。中国居民那边有长长的人龙。
男票拿着永居身份证,很快不见人影。
而我孤单地排了两个钟头。来到海关尽头才看到已经等得不成人形的男票。
有喵一下“鸭巷”周围有没有“鸭”
用特区护照
今年我开始被公司派遣出差。第一站还是日本。
需要准备的,竟然只是封尘的特区护照和机票一张,不需要经历签注申请的涅槃。
脑海里,闪出来的想法竟然是:这种很快就能顺利出行的旅途,好像一点真实感都没有。
疫情之下,大家很久没有碰面;也很久没有游客到访,气氛都非常友好。
离开日本机场前,竟然发掘到了一个隐藏版的功能。
对于离境回国的旅客,硬币只是多余;但机场的礼品店,恰巧需要多点的硬币。
礼品店可以收走零钱。消费的金额,则会减去这些零钱总额再支付。
因为我不会日语,职员转了纯正的东北腔解释,我才明白。
临别,我感激他帮我减负,加上了句:“你的普通话和日语都好溜!”
想是异国他乡,你我都需要一句称赞吧!
日本机场的电子显示版
再下一次,去了泰国。买好机票就走了。
酒店的柜台小姐姐,拿着我的护照看了半天,问了句:“Where are you from?” (你从哪儿来?)
虽然地区名字就在她的手指边,我还是底气十足说:“Hong Kong, China!” (中国香港)
我旁边刚刚同样在办理入住、飙粤语的两个人突然不说话了。
小姐姐看起来一脸羡慕加上耐心。
再问:“Are you visiting Thailand for the first time?”(你第一次来泰国吗?)
我说是的。
小姐姐虽然一脸难以置信的神情,不过对我更加友善了。
泰国街头布施的僧侣
拿着中国护照时,每次都必须要办理签注,才可成行。
但这让我感受到每次旅行的不易,以及更加珍惜。
与此同时,也知道如果没有香港身份的辅助,可能程序更加冗长。
那些可以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我换了香港永居后,变成现实。
我觉得这是个必经的过程。人生就是要先走上坡路。
那些生来即可以享受此福利的人,也可能未必是好事。
例如,可能没领教过所谓亲善的日本人的另外一面。
每种过程都是磨练。
特区护照之所以让旅行这么简单方便,是建基于很多看不到的人在背后的默默努力。
身份的切换,才让我们“身在福中也知福”,才更加理解不同组别的想法。
有一次,在异国他乡的晚上,不知哪里竟然奏起了中文歌。
有趣的是,周围的人用粤语或是普通话随着歌声附和,大家的感觉都亲近了。
而不会把重点再放在粤语和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上。
或者,世界本就这样简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