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社交悍匪,最近流行给人做“付费闺蜜”赚钱(组图)
自打今年旅游复兴,和出游相伴而生的拍照热点就没停过。
前有景点里遍布拍照挨骂的男朋友,后有大学生低价摆摄影摊、十元两张。
最近又一项看似与拍照相关的网红潮流火了起来——陪拍。
顾名思义,就是既陪你出门玩、又在这个过程中帮忙拍照。
陪拍突然爆成热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博主@梁芷榕拍的一则体验视频。
她花30元在网上找了一位兼职陪拍的小姐姐,30元包化妆、提供两种设备帮忙拍照。
那位陪拍小姐姐不仅快速帮她化好了妆,拍出的照片也完全是她想要的美式风格。
更让无数网友心动的,是博主称小姐姐非常可爱热情,总是逗自己笑,氛围很好。
虽然自己是独自出门玩,到最后俩人却真的像朋友一般挽着手逛街。
这条视频足有近150万点赞、近40万转发,网友高呼请速速普及这个职业。
引发更多博主前去尝试陪拍,热榜上爆了好几条视频。
说来也有趣,大批当代年轻人享受独处、回避社交、解构传统的亲密关系。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也追捧陪拍。
在闲暇之余雇一位陌生人,花上价格不高的几十块,在约定的几小时里体验“临时友情”。
01
名为陪拍的“半日朋友”
一个细节就能看出陪拍现在有多火——
以“城市名+陪拍”进行搜索,你能看到许多小城市网友求陪拍的帖子。
还有留学在外的国人刷到视频后羡慕,询问自己所在的国家有没有人开展这项业务。
乍一看,陪拍似乎与传统的摄影写真很像,都可能提供化妆服务,都能让人最后收获美照。
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那个“陪”字。
社交平台上许多陪拍单,会明确地标注“主打陪伴”“情绪价值”。
它意味着在陪拍过程中,“陪拍员”们会尽可能地照顾被拍者的心情。
拍照过程中,陪拍员们不断鼓励、不断夸赞对方基本是标配操作。
把他们的夸夸原话抄写下来,简直可以编写成当代年轻人社交参考指南。
via @黄有才(暑假早八版 )
有圆脸女孩在陪拍员帮忙化妆时随口说了句“多给我打点修容,我脸太圆了”。
结果陪拍的女生认真地告诉她,圆脸最大优势就是轮廓流畅,每个脸型都有优缺陷,找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就好。
并在接下来拍照时细致地教她摆姿势、微微侧头。
拍照过程中也不断给予她正反馈:
“手再举高一点,这样超级元气。”“刚刚的角度太棒了我们再来几张。”
博主@文丸丸的分享里,她找到的陪拍会自己示范动作,用社牛的方式打消她本人的拘谨。
过程中不断给出非常具体的赞美与引导,怎么撩头发、眼神往哪看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是所有约陪拍的人都执着于收获美照,不少人约陪拍单纯为了找个人一起出行。
网友@一只菠菜卷为了去一家收藏许久的下午茶店、再顺便逛个展找了陪拍。
她向对方解释,自己并不需要那些标准打卡照,只是不好意思一个人去下午茶店,而周围都是三两成群、结伴的客人。
不过陪拍结束后,她依旧收到了许多照片。
社交平台上“陪拍”的搜索页,普遍是日常风格照片
大多是对方默默为她拍的背影、侧影,还有一些美食图,说是如果她想发朋友圈的话可能能用上。
对方解释说自己习惯了拍点啥,设备也带了、不拍白不拍,还夸她的侧影很有氛围感。
这位网友盛赞了她约到的陪拍小姐姐,谈及在下午茶店里俩人聊的也很愉快:
分享了最近刷到的烂剧,彼此吐槽了老板与同事,还一起骂了骂“深圳真是个只配打工的城市”。
氛围的确像朋友小聚,而非商业生意。
不过顺着她给出的链接、点进那位陪拍的主页,却发现置顶帖是“主业比较忙,不再兼职陪拍”。
via 《酒鬼都市女人》
陪拍爆火后,其实有不少人吐槽说何必花这冤枉钱。
认为陪拍的活,找身边会点拍照或者有审美的朋友就能干。
因为陪拍的准入门槛似乎不高,大部分陪拍的化妆品来自个人自用,拍摄用的是手机、卡片机、CCD或拍立得。
只有小部分陪拍会像摄影师那般,带上专业单反或微单相机。
而对会选择陪拍的人来说,问题也正出在这——
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位擅长拍照的好友,又或者总愿意麻烦朋友。
以及,不是所有人都一定需要写真级别的精致照片。
许多人需要的,或许是一种日常的充实感。
02
陌生人之间的
“边界感陪伴”
那则爆火的陪拍体验视频中,博主本人其实提及了一个小细节:
“平常朋友帮我拍照觉得好羞耻。”
许多人寻找陪拍的理由也与此相似——
生活中总有一些希望有人一起的时刻。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自己的亲密关系圈却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而拍照,更像是当代人“游玩拍照不分家”习惯带来的一项任务。
陪拍涉及的场景其实非常多:
探店、逛展、逛公园、最近有什么网红风潮想去看看……
笼统地说,是那些日常生活中想出去走走玩玩的场景。
如果是和朋友、伴侣、亲人一起去,大概率会拍点照片,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合适的出游同伴。
网上的陪拍接单类型非常丰富
像上文中的网友@一只菠菜卷,决定体验陪拍的一个重要理由便是她在深圳“没有朋友”。
她是河南人,在北京上的大学,好友、闺蜜工作后都留在了北方城市,而她为了接下一个薪资更好的offer独自到深圳打拼。
在深圳,她有相熟的同事、平常偶然会约饭的熟人,但或许是因为她本人交际能力不强,并没有在这交到那种周末可以总是一起玩的亲密朋友。
@一只菠菜卷大部分时候都是独自出门逛,也乐在其中。
但在网上刷到陪拍后,她抱着价格也不贵、试一试的想法,找人一起玩了一次。
相比于日常生活中真正的人际交往,陪拍这种陌生人接触,其实天然占有都市人如今偏爱的“边界感”优势。
大家只需要为这一次或数次的打交道付出精力,保持礼貌与友好,谁也不会再深入谁的额外生活。
真正的人际交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陌生人则不用。
就以拍照这件小事可能牵扯的人际关系举例:
当自己爱拍照、而好友不爱拍照时,强求对方帮忙会有些烦人;
有时出游就是想留存些好看的照片,亲友拍出的照片或许不太好看,但也不好多说什么;
还有很多人在熟人面前会有“拍照羞耻”或“精致羞耻,不好意思摆姿势、做表情、穿夸张或特别点的衣服,因为对方知道自己日常状态怎样。
陪拍所代表的陌生人接触,便完全没有这些困扰。
很多提供陪拍的人,会特意在介绍中特意标注自己的十六人格类型。
被标注出的人格类型多半是E人,也就是相对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一类人。
有的还会附上地域BUFF,比如东北E人。
这些标签往往代表着自己比较活泼爱聊,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会冷场,在陪拍过程中能够比较热情亲切、各种夸人,让对方减少拘束。
而放在陌生关系里,它也代表着能够提供一段相对愉悦的陌生人相处时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陪拍就像是人际关系中的“一次性产品”。
有着不需考虑太多的便利,也有着交流注定不深的粗糙。
它无法真正取代什么亲密关系的陪伴,但有时也能带来意料之外的际遇。
比如博主@梁芷榕在体验过陪拍后,自己也开始尝试做陪拍、与各种陌生人接触。
其中碰见一位女孩,给她化妆时不经意得知那天其实是女孩的生日。
博主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她自己之前没想过会有人一个人过生日,那个女孩却很不在乎地说人生本就是一个人的。
后来博主借口去上厕所,周围没有甜品店,她快速跑着步去其他地方寻找甜品店、想给女孩买个小蛋糕:
“今天我来当她朋友。”
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事情当然可以自己一个人做、也挺不错。
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总会在某个时刻需要一些存在感的确认与他人的帮助,哪怕它来自陌生人。
又或者说,在追求简单亲密关系的趋势之下,陌生人萍水相逢的相处反而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03
陪伴生意是注定的流行
陪拍生意并非是今年才兴起的新事物,此前一直存在。
过去它更多只是“地陪”或“导游”服务的一部分,人们也只会在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出行游玩时,才会产生找个熟悉规则的人陪玩的需求。
如果那位地陪拍照不错,最多算个加分项。
但如今,随着年轻人娱乐消费需求越来越细化、以及照片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特殊意义,陪拍逐渐被提炼出一个单独的门类。
到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陌生人社交生意。
其实几个月之前就有一项新式社交风潮,满足着和陪拍极为相似的需求——
搭子。
想探店美食的年轻人们组成约饭搭子,想拥有美照的组成拍照搭子,想结伴city walk的年轻人组成“街溜子”搭子。
只不过,搭子关系还是需要双向互利。
想成为约饭搭子,总得双方口味相似;想组成拍照搭子,总得双方都会拍照,有一定相互契合的门槛。
而陪拍,则通过“我付钱、你出力”的商业模式彻底消除了这最后一点客观障碍,与“怕对方不满意”的心理纠结。
同时也让一种期待中的陌生人社交,成为一门生意。
via @美讶
“陪拍”中的陪伴,在这项生意刚兴起时很多时候是双向的。
不少提供陪拍服务的网友纯粹是性格外放,抱着能接触不同人、觉得这事有趣的目的在做。
自己平常有点化妆拍照的小技能,觉得陪拍说不定挺好玩、还能赚点小钱就开始了兼职业务。
因此定价也低,每小时三四十元,去掉路费与化妆品消耗最多算个辛苦费。
博主@菜冰冰找到的一位暗黑风格陪拍小姐姐便坦言,其实不太赚、怀疑还有倒贴。
为了陪拍,她为博主带了服装、假发与专业相机进行拍摄,成本看起来与收费相当不符。
一些陪拍服务则透露出明显的“试一试、玩一玩”气息,比如有人发现陪拍小姐姐带来的化妆品包括3000元左右的黑绷带面霜。
不过在陪拍爆火、逐渐成为主流视野内的一门生意后,它早已开始被迫脱离最初的“交朋友”“随意”气质。
也开始出现每一项商业生意必须遭遇的矛盾与风险。
如今网上已经逐渐出现不少“陪拍避雷”贴,指出约到的陪拍拍照技术堪忧,又或是态度冷漠算计,体验很差。
也有陪拍员痛苦吐槽称遇上糟糕客户,陪拍能提供的只是日常陪玩、拍照,而对方期待的却是三四十块拍出超级大片,又或是高级导游。
还出现了部分商家或博主,找低价陪拍去拍商业图。
其中更值得警惕的是安全问题,陪拍目前还是一项缺乏保障、高度依赖陌生人彼此信任的业务。
由于陪拍与被拍者大多是女性,大部分陪拍贴都会标注“只限女生”来降低一定风险。
但陪拍爆火后,开始出现借陪拍疑似进行骚扰的个例,比如博主@Yuni泡芙的朋友被陪拍约到了偏僻场所。
而声称是女生的陪拍,疑似是一位男性。
国金证券2019年的“单身经济系列报告”曾预测——
“2025年左右,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现在直播的市场规模”,即400亿—500亿元之间。
这两年来,陪诊员、线下夸夸聚会等多种形式的陌生人社交或服务形式也越来越常见。
那些在过去更多从亲人、朋友那得到的陪伴与帮助,如今正在以陌生人陪伴生意的形式,一个又一个地有了替代品。
或许这便是社会原子化下的必然趋势。
这代年轻人正在比过去任何一代,更强调成为自己、重视自己的需求、强调构建自身的世界与边界感,而不仅仅是某人的儿女、伴侣,某个社会群体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在这个过程中,友谊、爱情、亲情等所有亲密关系,都会迎来不同程度的解构与重塑。
陌生人社交,则成为了这一过程中过渡的垫脚石。
让我们在每个时候,都有不必孤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