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中国工厂,消失的8小时工作制,打工者:不要再压榨工人(组图)
中国工厂曾经是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和就业机会。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中国工厂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环境污染、劳动争议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厂的打工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工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身份困境。他们不仅要承受低收入、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还要忍受社会的歧视和冷漠,以及法律的不公和无保障。
他们的基本权益,如八小时工作制、最低工资、社会保险等,往往被用人单位无视或侵犯。他们是中国工厂的支柱,却也是中国工厂的牺牲品。
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一员,却也是中国社会的异类。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却也是中国文化的边缘者。他们是回不去的中国工厂,消失的八小时工作制,打工者:不要再压榨工人……
一、中国工厂的变迁与危机
中国工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工厂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为国际市场提供低端的产品,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张。
第二阶段是2000年代至2010年代,中国工厂开始向高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利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中高端的产品,实现了经济的升级和就业的优化。
第三阶段是2010年代至今,中国工厂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内需求的减缓,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都受到了挤压,出现了产能过剩、债务累积、环境污染、劳动争议等问题,经济增长放缓,就业结构失衡。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工厂的打工者也经历了从增长到危机的转变。在第一阶段,打工者主要是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摆脱贫困和改善生活,纷纷涌入城市,成为了中国工厂的主力军。
他们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低廉,但也享受了一定的经济自由和社会流动。在第二阶段,打工者开始出现了分化和多样化,一部分打工者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晋升,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收入,成为了中国工厂的中坚力量。
另一部分打工者由于受到教育、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仍然处于低端和边缘的位置,成为了中国工厂的弱势群体。在第三阶段,打工者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困难和危机,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的萎缩和国内市场的饱和,中国工厂的订单减少,导致了大量的裁员和倒闭。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的推进,中国工厂的用工需求减少,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和替代。打工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受到了影响,他们的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也都缺乏和不足。
二、八小时工作制的消失与诉求
1952年7月25日政务院第一百四十六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规定了一切较大的公私营工矿交通运输企业均应尽可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从此,八小时工作制成为了中国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法律保障。
然而,随着中国工厂的发展和变迁,八小时工作制却逐渐被侵蚀和消失。在第一阶段,由于中国工厂的订单多,竞争小,利润高,打工者虽然工作时间长,但也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因此对于超时加班并不反感,甚至主动要求。
在第二阶段,由于中国工厂的订单少,竞争大,利润低,打工者的收入水平下降,但是他们的生活成本却上升,因此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不得不接受强制或自愿的超时加班,甚至连休息日和节假日都不能保证。
在第三阶段,由于中国工厂的订单更少,竞争更大,利润更低,打工者的收入水平更低,但是他们的生活成本更高,因此他们不仅要面对超时加班的压力,还要面对失业或裁员的威胁,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都达到了极限,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工厂的打工者开始对八小时工作制提出了强烈的诉求。他们认为,八小时工作制不仅是一项合理的劳动权利,也是一项必要的社会保障。
他们呼吁,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媒体等各方面,能够重视和支持他们的诉求,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和惩罚违法违规的行为,教育和引导公众的观念,报道和传播他们的声音,促进和维护他们的利益,回应和满足他们的期待。
结语
中国工厂的打工者,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贡献者和建设者。他们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
他们也用他们的创造和表达,为中国的进步和变革,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动力。他们是中国的骄傲和希望,他们也是中国的痛苦和挑战。他们需要我们的尊重和关爱,他们也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