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痛骂的北大才子“范跑跑”,15年后还在抗争: 我从不觉得我有错(组图)
大家还记得“范跑跑”吗?
那个2008年汶川地震中,抛下班里学生,全校第一个安全跑到操场的人。
从那以后,他成为被万众唾弃的老师。
这些年来,“范跑跑”范美忠过着几近隐居的生活。
就在最近,50岁的他,突然接受《凤凰周刊》的采访。
对当年的行为和言论,他“不后悔、不低头、不妥协”,至今依然。
01
“范跑跑”VS“郭跳跳”
“范跑跑”本名叫范美忠。
他从北大毕业,学识渊博,专攻文史,却一直反对传统应试教育。
尽管他总是与主流背离,但在那起事件发生前,朋友、同事、学生对他的评价都不错。
当年汶川地震发生时,35岁的他,率先跑出教室,将班里的学生抛在脑后。
这一行为被媒体报道,他上了新闻。
当时,全国人民都在盯着四川。
范美忠成了反面典型。
大众认为,与那些抗震英雄相比,“范跑跑”难道不该羞愧地钻进地缝里吗?
然而,这个向来较真的人在天涯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回击,言辞犀利。
他先是诚实地向公众讲述了当时的真实状况:
他的确是在没有疏散学生的情况下跑了。
而后又表明:
“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
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
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此言一出,他惹来无尽咒骂,还得了这个“范跑跑”的名号。
此后多年,他逐渐失去了在学校任教的机会。
地震后不久,范跑跑被邀请上了一些谈话节目。
关注度最高的一期,便是他与评论员郭松民的那次碰面,两人一度指着对方破口大骂。
郭松民也因其激动的表现被观众称为“郭跳跳”。
这场辩论一开始,范美忠就说,他认为教师跟其他普通职业没有什么区别,同时,他也认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原话是:
“如果我不合格,那么中国就没有合格的教师了。”
支撑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一直以来,他都在兢兢业业地启迪学生思想、智慧,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创造性发挥。
他认为,这才是教师的主要责任,保护学生安全是次要的。
而关于“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这种提法,他完全反对。
随后,范美忠还原了事发时的情景。
当时他正在给学生讲课,突然教室震动,范美忠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
他先是告诉学生别慌。
几秒后,当他刚想说继续上课时,剧烈的震感袭来。
慌乱之下,范美忠没有组织学生疏散,而是第一个夺门而出。
他是全校第一个抵达操场的人。
范美忠说那一刻恐惧和求生欲占据了大脑,他承认那一刻他懦弱了。
但是,他并不觉得逃命有错。
话还没讲完,对面的郭松民已经压制不住怒火,厉声指责范美忠触及了道德底线。
军人出身的他,认为范美忠是“逃兵”,他说:
“当危险来临时,要求一个老师把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放在自己的安全之前,这根本不是什么过高的道德标准,而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是道德底线。”
听到范美忠辩解,他更是说:
“你就是怕学生挡住你的出路!”
此话一出,满堂掌声。
似乎是郭松民终于代替大家将不满的情绪宣泄了出来。
随后,观众、嘉宾陆续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比如有位鄙视范美忠的老师说:
“我的孩子跑出去我再跑,死了也无怨无悔。”
有位女士提出: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不是忽略了人有很多面相?”
还有一位原本特别讨厌范美忠的女士说:
“我虽然还是很反感他的行为,但听完他的话,我的看法好像突然一下改变了。”
一位在灾后从事过心理咨询的专家说,当他到了汶川,光是倾听,就发现自己做不了英雄,因此也没有权力指责他人逃跑。
还有一位男性观众犀利地指出:
“未成年人保护法根本不具备可实施性。”
然而这些声音并没有让节目回归谈话。
因为这场对话的开端,已然注定了结局——
郭松民,辩的是情绪。
他背后的支持者,认的也是情绪。
02
更多细节曝光
却还原不了真相
范美忠的同事出场后,讲明的第一点就是:
当时媒体的报道不够全面。
这是激怒范美忠为自己发声的直接原因。
大部分人靠一段文字脑补出了当时的情景:
几十名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老师没有让出逃生通道,不管不顾先从教学楼里跑了出来。
巨大的地震到来,校舍倒塌,无数人淹没在其中……
然而真相是:
范美忠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私立中学,教室都是各自独立三角形构造,且有钢索牵拉,与常规公立中学的教学楼完全不同。
而且他带的是一个十多个人的小班,更不存在逃生通道被挤占这一说。
得益于此,这所学校并没有人员伤亡。
校长卿光亚说:
“我们的教室经历8级地震都不会垮,窗户都没有爆裂。”
其实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例如,范美忠之所以能第一个跑出来,是因为他的教室离操场最近。
例如,一名外教抱着一个孩子逃了出来,那个人怀抱的其实是自己的孩子。
可是,为什么郭松民的观点还能得到大众的支持?
原因很简单:
大多数人只相信自己想看到的。
在那个节点,范美忠犯了众怒。
而辩解,让他罪加一等。
节目中,主持人连线校长,他说:
范美忠的言论的确不当,应当接受批评、教育或是讨论。
但这并不代表范就是一个坏老师。
他平时讲课总是充满激情,学生都很喜欢他。
他对待学生也很包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见解,甚至可以随时去厕所。
事发后,还有很多学生发来信息,希望校长不要开除范老师。
校长还表示,这些说法都是事实,学生可以作证。
然而郭松民并不认可,他认为校长是在作伪证,说的都是混账话。
当听到校长说还会让范美忠继续任教时,他再次打断:
绝不容忍这样的人再当老师!
其实,这起备受争议的事件并不像网络上传播的那么极端。
正如校长所说,批评、教育、讨论是可行的。
范美忠也承认,自己反思过很多,他和妻子都认为得为这种懦弱的行为向学生道歉。
或许范美忠心里也明白,他当时不该在浪尖上发表那篇文章。
但性格使然,冲动使然。
正如那位临时改变立场的观众所感受到的:
无论是逃跑的范美忠,还是激昂发文的范美忠,或是言辞恳切的范美忠,都不是完整的范美忠。
这些,只是他的在某个瞬间的切片。
在最新的采访中,范美忠的一位好友如此讲道:
一夜之间,范美忠成了人类公敌,另一位同事(用身躯护住孩子的谭千秋)成了英雄。
这很诡异。
他指的诡异并不是指责人们捧高谭、贬踩范,而是他认识的这两个人其实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很多人说,范美忠的行为值得探讨。
的确。
探讨会让人懂得更多,也会纠正更多。
极端谩骂,只会让人回以更极端的应答。
03
黑白之间
还有一个灰色的标准
我在重看当年资料的时候,一直在想《搜索》这部电影。
不同的两个故事,却是一模一样的讽刺:
年轻漂亮的叶蓝秋去医院体检时发现自己患上癌症。
表面冷静的她其实被这突如其来的恶疾吓得不知所措。
出了医院,她浑浑噩噩地坐上一辆公交车,没想到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
如果是平时,她肯定会主动让座。
然而那天情况特殊,叶蓝秋不仅不让座,还刻意将自己伪装成恶女。
这一幕恰巧被车上的实习记者拍了下来。
主编陈若兮事后看到了这条偷拍视频,她认为一经公布,定能引起社会轰动。
果然,万千网民发起了对叶蓝秋的“搜索”。
她被污蔑成是私德败坏、风骚放荡的小三……
最终,癌症没有杀死叶蓝秋,她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
自互联网诞生,网络暴力也随之而来。
尤其近几年,我们越发能够感受到它的杀伤力。
当网络与现实密切连接,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这柄利刃之下。
有人举起键盘,以为自己就是正义。
他们恶意揣度着当事人的用意,以一种站在道德最高点的语气传播出最恶毒的诋毁。
以至于现在鲜有人关注真相,更多的是在关注情绪。
真相索然无味,情绪却能使人癫狂。
过去的事情教会了人们什么?
其实什么也没有教会。
因为网络暴力从未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当年那期节目节目最后,主持人说希望大家能用进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何谓进步?
至少,我们应该明白: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黑有黑的标准,白也有白的标准。
但黑白之间,还有一个灰色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