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棣也逃不过!国产剧们对海归博士的脑补,简直越来越魔幻……(组图)
因为对前夫东方青苍的爱还没有消散,所以我又追了他的霸总新剧。
剧中的离谱之处数度把我创飞,但我还是一秒不落地看了,你问我爱月尊大人有多少深,豆瓣4.8分代表我的心。
我一边看,一边感叹,国产剧的编剧们能不能下凡去人间历劫几天啊?
2023年了,女主角的事业终极梦想还是“升级电子刊”,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讨论,我记得是十年前的旧事了。
办公室里永远有一个30年前韩剧里的恶毒女配,无论她怎么使绊子翻白眼,却永远被女主角打得落花流水鼻青脸肿。
富二代每个夜晚都在酒吧里和一群莺莺燕燕喝酒划拳,年会上行业翘楚之间的心得交流,就像刚躲洗手间里偷偷百度后背下来的。
里面有个30岁海归博士的角色,职业设定是国内某大学的商学院教授。因为家里正好有个同行,同学朋友中也有很多很多大学老师,所以对这个角色更有亲切感。
但是越看越觉得……emmm,我认识的年轻大学老师里,无论海内海外的,终究还是大家混得太差了,跟不上国产编剧的想象力。(仅讨论角色,不上升演员)
剧里的喻教授30岁,哈佛大学本科全奖,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学成归国,直接拿到了一流财经大学的副教授职位,成为了最年轻的教授。
要知道现在海归博士们想回国进名校,绝大多数是要接受“非升即走”的严苛条款。年轻老师没有编制,只有一份3+3的合同,美其名曰“预聘制”,“准长聘”。
但妙的是,只有一个坑,却同时招5个萝卜,三年里让萝卜之间互相卷,最后只有一个萝卜卷王可以光荣地占有那个唯一的坑。
其余的4个萝卜怎么办呢?只能消费降级,去更差的学校,再拿到一份三年的合同,继续互卷,依然是非升即走,三年后还卷不过同行,就只能看看二本、双非要不要了。
武汉大学2015年曾经招了119个青年讲师,2018年考察期结束后,只有4个人拿到了正式编制,中奖率3%。中山大学6年内一口气招了8000多年轻博士,堪比富士康流水线招工,就是要在你最有心气和创造力的头几年卷死各位。
因为“非升即走”的压力导致心理崩溃,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甚至出现过青年教师持刀杀人、当众掌掴领导的事件。
当然,像喻教授这种特别优秀的海归博士,也有一回来直接给副高的,但一般是给副高待遇,而不是副高职称,职称还是需要你拿论文成果去申报评定的。
所以剧里的喻教授一定是精英中的精英,发过许多篇一作顶刊,才被破格引进的人才,直接就给了副教授,避免了“非升即走”的悲剧。
但是一看喻教授发表的期刊,《国内市场研究》,《国内金融研究》……这都是啥啊?编剧至少搜搜《American Economic Review》《The Journal of Finance》《Econometrica》这种档次的顶刊,才配得上他学术天菜的身份吧?
喻教授第一次正式亮相,是和一个投资公司创始人的对话,编剧本想呈现金融行业的逼格,台词却尬到被网友形容为“有种我去知网找文献的慌不择路”“很像本科生水出来的论文题目”。
喻教授的学术水平大概就是这么个水平,但是他的生活水平,那就不是一般老师的水平了。
大概是没有“非升即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这位喻教授的日常生活,显得非常高大上,前5集,就密集地向观众输出了各种技能和闲情。
教授精通马术,穿着彰显贵族气质的骑马服,和各位富二代大谈行业前瞻。
教授的娱乐休闲活动是帅气地鸡哔你
教授不喜欢案牍劳形,喜欢刺激对抗,拳击最能展现学术性张力
教授要约投资大佬放松放松,别误会,不是大宝剑,俩人相约攀岩馆
一见面就放话,你过来呀!
但攀岩姿势,看起来也是个菜鸡
被人反超了之后,一句没想到更灵性了,谁比谁差?
平时身兼两家资本公司的顾问,还要在各种酒会寒暄、战略投资会议路演,不知道喻教授还有没有时间填表格写材料开例会走报销流程?
在编剧心里,一个在国外读完博士回国的人,应该是被西方的上流生活好好腐蚀了一把,跑马拉松打网球已经够不上逼格了。如果这戏不是冬天拍的,喻教授一定会在黄浦江畔划着桨板,在三亚拉着风筝冲浪来展示他的精英气质。
实际上我认识的所有大学青教们,日子过得是相当朴素。
第一个是根本支撑不起这种档次的消费。年轻老师收入微薄,别看招聘时给的总包有2、30万,实际扣七扣八到手也就月入刚刚过万。
另一个是,真的压力大到没有时间玩乐。
国自科申请、拉funding、上课、备课、做实验、写论文、读文献、带学生、改文章、出卷子、改卷子、参加院系的大小学习会议、填无数表格交各种材料,帮学院组织学术讲座、参加教学比赛、申报精品课程……
是的,有人羡慕大学老师不用坐班,也不用996,但他们是007,想啥时候加班就啥时候加班。
别以为评上了副教授后就能躺平,我听北大的朋友说,现在他们副教授都面临着“非升即走”的压力,如果副教授两次申请都升不上长聘正教授,依然面临着解聘的危机。
清华大学一个50岁的副教授,因为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预聘考核,依然被清华踢走了。
有个复旦的女生说她特心疼自己的小导师,老师刚刚进复旦没两年,每天泡在办公室里,下班也不回家,有一个星期连着三天都看到他去复旦南区路边的小馄饨店吃一碗馄饨,就匆匆回办公室继续干活。
女生以为年轻老师是囊中羞涩,于是提出要请老师去五角场吃顿大餐补补。老师一听就拒绝了:
“不不不,我根本没有时间,我要赶着发paper,一分钟都不能休息。”
相比喻教授一边玩骑马射击攀岩拳击,一边和美女记者们逛展看电影的岁月静好,这个复旦年轻老师吃馄饨的细节,倒是和我平时看到的苦逼青椒们更接近点。
编剧对海归博士、大学青教们的这波彩虹屁,大家暂时还心虚地接不住。但大家绝不会怪编剧瞎编,李佳琦说,有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好吧,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发paper,好吧?
同志们仍需努力,早日让编剧们的幻想照进现实。
当东方青苍问喻教授:你为什么愿意回国?
喻教授没有说热爱故土,没有说眷恋亲人,而是回答:国内的学术环境越来越好了。
这让我想起了知乎上一个获得了2万赞的回答。
一个提问者问:
"假如美国所有大学的中国教授全部回到中国高校就职,中国大学的整体实力能不能进入世界前三?"
一个匿名答主说:
活活,编剧对学术圈的马屁,又一次拍到了马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