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天才少年将赴伯克利分校任教,说他“不爱国”的人想偏了(组图)
近日,95后天才少年曹原赴美任教,引发关注。
此前,曹原因连续在国际顶刊发文,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备受国内外学术圈关注。经记者查询发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官网显示,曹原将于2024年7月起正式担任该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此前,曹原在哈佛大学担任初级研究员。
曹原1996年出生,像所有天才一样,履历金光闪闪。
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014年,他到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2020年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当年,《Nature》发布“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曹原居榜首。
目前,曹原至少已经在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9篇论文。包括8篇《Nature》和1篇《Science》。仅2021年上半年就密集发布了4篇,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
资料图
石墨烯又被称为“黑金”、“新材料之王”,被誉为改变21世纪的“神奇材料”。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石墨烯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索洛夫。
关于石墨烯,这已经是一般人能读懂的科普极限。但曹原选择去美国任教的消息传开后,却不妨碍许多人评议他的职业选择。其中有祝福的,认为国内的研究环境和美国没法比,要学习美国吸纳顶级人才的办法。同时,也涌现了一些激烈的言论,固守中外有别立场,对曹原颇有责备,不认为曹原赴美任教是为人类共同进步做贡献,而是“人才到了美国,是件可怕的事情”。
曹原去伯克利分校任教,是不是因为国内研究环境不好,这个不好说。但从一些回国的科学家访谈看,确实提到国内科研讲究人情关系、导师权力过大、过度强调发论文、专利回报无法体现个人贡献等弊病。但这些弊端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是怎样的分布,外行无法洞察,只能相信以曹原的智力,其选择必有专业考量。
实际上,单就国际石墨烯研究前沿和热点情况看,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发论文数量前三名的是中国科学院(383篇)、新加坡国立大学(199篇)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160篇),曹原任教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只排在第七位。
检索一些基础资料大致可以看出,国际、国内研究机构对石墨烯的研究非常看重跨国、跨机构的合作性,一个个知名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也很具有科研群落的特征,它们之间联系紧密。换言之,那些非议曹原选择美国任教的人,心里有敌视心态,但在曹原这些科学家眼中,专业追求是第一位的,分别心倒在其次。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枫教授率领的石墨烯科研团队久负盛名,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可以说是另一个类似曹原的天才,而且更早地选择美国实验室作为展现抱负的地方,曹原作此决定,估计也有王枫的因素。所以,从顶级科研所需的科学生态来理解曹原赴美任教,比抱着敌我心态来臧否他,恐怕更符合常识。
从曹原的选择,自然也不能推导出顶级科学家在国内就无法发展。只是要看到,健康、积极且能正向循环的科研生态,比如是不是看重裙带关系,学术权益是否公平,真正有创造力的年轻科学家会否得到重用,甚至是硬件设备,在需求和实际供给上,中国科研圈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差异。
仅举一例,80后女科学家勾茜2015年从意大利学成回国,在重庆大学组建国内唯一的天体化学研究组。这样的研究组在世界上有40多个,可勾茜在国内搞研究却买不到科研用的仪器。她只能自个设计、研制,花了两年多时间,才调试出了国内首台微波光谱仪。
你可以敬佩勾茜的科学家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地方解决具体问题的超凡能力,也可以为人类科技进步做贡献。可反过来想,曹原投身本就强大的石墨烯科研实验室,难道仅仅因为实验室在美国,就要否定他的选择吗?
本来,以曹原这个级别的科学家来说,一般人都没有资格评判其科研选择。但现实却是,对赴美人才扣上大帽子,自说自话指责他们不爱国,现在似乎成了常见的批评大法。当然,从曹原这些科研天才的选择,审视、反思、提升国内科研环境是永远需要的,可认为他去了美国工作就是一件羞耻的事,则显然是极端的偏见。
曹原的科研道路还有无限可能,无论是作为人类一份子还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他赴美任教都不是可怕的事,现在就下愤青式结论,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