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4日 18.7°C-22.3°C
澳元 : 人民币=4.69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2023-11-30 来源: e学堂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1

2020年9月17日,一名14岁的初三学生张某锐因玩扑克被老师发现请家长。

母亲到来之后,看到站在走廊的张某锐,生气地上去打了两个耳光。

一边说着什么,一边对着孩子脑门又狠狠戳了几下。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2

在母亲跟着老师离开后,张某锐在走廊低头静默了两分钟,突然翻身从身后的窗户跃下。

旁边的同学惊慌向前,却来不及拉住那个决绝的身影。

一桩悲剧本已让人痛心,但时隔1年多,有知情人透露了这件事的后续,让原本惨烈的事件更蒙上一层灰暗。

孩子的妈妈在经历丧子之前,还曾经历过婚姻的背叛。

丈夫出轨,财产被转移,家境一落千丈,她带着孩子扛下了所有。

身心俱疲的状态下,犯错的孩子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她失控了。

却没想到,那两巴掌也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出事后,无数次的后悔和懊恼对于原本已经崩溃的妈妈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也备受折磨地走了。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3

生命的逝去,惨剧的再次发生,值得让人警醒。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过许许多多的亲子冲突,有小打小骂的,也有最后酿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其实很多时候,暴风雨前,并非毫无征兆。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情绪压力也不是突然萌生的,而是在生活点滴中不断累积。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4

在育儿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会陷入“孩子犯错→失控→吼骂孩子→内疚自责→情绪更差”的恶性循环中。

明知道吼孩子、打孩子不好,但总是控制不住。

过去,我们总以为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才会让我们脾气噔地就窜上去了。

但在孩子犯错之前,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环“我们当下内在的情绪压力”。

我们可以构想下以下这两个场景:

场景1:今天你上班任务繁多,你忙得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在下班前好不容易完成了,结果因为一处错误被领导挨批,只能加班修改,走的时候办公室只剩下你一人孤零零的身影。

回家路上拖着疲惫的身躯想着回去要好好泡个热水澡、上床休息。结果一打开家门,屋子被孩子搅得凌乱不堪,你也许会忍不住地发脾气。

场景2:今天你工作一切顺利,甚至因为项目完成得不错,得到同事领导的认可和一笔奖励。你准时下班,回家路上想着周末要和家人去哪里玩。这时打开家门,屋子被孩子搅得凌乱不堪,你还会对孩子发脾气吗?

也就不一定了。

当你处于一种惬意愉悦的心境时,孩子的一些行为对于你来说,不算什么。

但反之当你内在已经积压了许多的负面情绪,这时就像一个汽油桶,早已积满了油,就差一个火星把它引爆。于是一些细小的行为,都会轻易让你失控。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5

就像前文中的那位妈妈。

或许在她得知孩子上课打扑克之前,因为生活、婚姻的种种压力,她已经默默承担了许久,而这些负能量不会消失,只会不断累积,最后孩子成了情绪的出口。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家庭亲密综合症”。

就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总把脾气发给最亲近之人。

这背后根源在于,面对外边的世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戴上面具迎合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比如,面对领导的指责、客户的刁难,为了工作薪酬我们不会直接回怼,而是会表现得更谦逊、更宽容。

但家人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安全、信任的,我们真实袒露。

于是他们很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对象,其中孩子更甚。因为在家庭成员中,孩子是最弱小的一方。

这时孩子容纳了父母的负面情绪和能量,无法反抗的情况下,他内心也在不断积压着。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6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7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的悲剧屡屡发生。

在很多的悲伤事件下,总会有这样的声音: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玻璃心、承受能力差。

也有很多父母陷入难以置信的悲痛当中:“我好好的孩子,TA怎么就自杀了?”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父亲的17岁儿子跳楼自杀,为了寻求孩子自杀的真相,他潜入了孩子生前所在的qq群。

他发现群里有着成百个青少年,他们不断在宣泄负面情绪,放大绝望,甚至有人相约赴死。

在群里呆了许久,也在不断努力帮助群里孩子劝生的父亲,才慢慢了解到:

很多孩子看起来懂事,乖巧,习惯什么事都压在心里,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但他们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不止一个孩子对这位父亲说过:“我的烦恼几乎没有出口”。

有个18岁的男孩,他宁愿把心事分享给这位素未谋面的父亲,也不愿意对自己的父母袒露心迹。因为袒露了,父母也觉得他在无病呻吟。

有一个14岁想要自杀的孩子,他从来没有在母亲那得到过一句肯定,他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一个高二的女孩,是家里学历最高的,全家的期望都背负在她身上,令她透不过气来,她真的学不进去了,想要请假调整,却被父亲恶狠狠地斥责:“你就是在家等死”。

李松蔚曾说:有些家庭的父母不是和孩子讲平等,而是讲“碾压”。

因为占据“父母”这个身份,他们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

这时父母是高高在上了,但孩子一辈子都活在被打击,被贬低,被怒骂暴力的阴影下。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8

直到有一天,情绪堆积到无处忍耐之时,或许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向外宣泄”,通过破坏、伤害他人的方式;

一个“向内自我攻击”,通过伤害自身,甚至用一种极端的,以毁掉自己人生为代价的方式来反抗和报复。

就像哪吒一样,惨烈决绝地削肉还母,削骨还父。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9

当父母错误地把负面情绪宣泄给孩子,当孩子只能被动容纳负能量,内心的压抑几乎没有出口时,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极大的伤害。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把情绪的到来当成是一个信号。

心理作家黄启团老师曾说过:

每一种情绪的来临,就像一个信使,它是来给你送信的。

悲伤提醒你需要成长,恐惧让你做事小心,焦虑让你加倍重视未来……

所以当情绪来时,你可以问它:『你想告诉我什么?』。

是不是最近太累了,还是遇到什么事让你焦虑烦恼?

当你觉察到情绪想告诉你的信息后,我们来到第二步。

2、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生活中面对情绪,多数人采用的都是“情绪化表达”。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吼骂就是一种“情绪化表达”。

父母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乖一点,但传递给孩子的感受就是:“父母对我很失望”、“我被父母嫌弃讨厌了”...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10

为什么父母的本意和传达的意思天差地别?就是因为我们在“情绪化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就是对方不直接袒露,而是用一种指责、贬低、打压、否认,甚至是肢体语言的攻击方式来告诉对方。

这时你只在表达了自己,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就很容易扎到孩子的心。

因此,面对情绪更提倡用“表达情绪”的方式。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你可以说:“看到你这个行为,爸爸妈妈感到很生气”

没有任何的攻击和贬低,不是以情绪发泄的方式,而是坦诚用言语表达我们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学会这点,我们来到最后一步。

3、不妨把孩子当成别人家的

父母与孩子总是矛盾不断的缘由在于:我们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踏入他的边界,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期待做事。

但很多时候:

我们的经历不能替代孩子生活;

我们的感受也不是孩子的感受;

我们的期待或许也不是孩子想要的。

因此当你不知把握和孩子相处的尺度时,不妨把孩子当成别人家的。

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或许就会明白亲子关系的距离,也会不自觉地觉察自己是否行为越界。

例如在你想打想骂时,你会犹豫: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会不会不太好;

在你想让对方考第一、考名校、让你面子有光时,你会反思: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他的成长不该基于我的虚荣心和期待。

在和孩子相处中,你会想着:这是别人家的孩子,要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于是你会蹲下身来,以平视尊重的目光,和他对话,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贬低否认。

还记得那位被母亲扇耳光跳楼坠亡的14岁男生吗?他的妈妈也离开人世了…(组图) - 11

每一个父母,每一个孩子都只是普通人,没有人是100分的。

我想,比起苛责不完美,我们更需要的是接纳和自爱。

在伤痛过后,愿我们终将明白:

现实中所有的无助和焦虑也是真实存在的,但孩子在一天天学习成长,父母同样也在学习成长。

以更开敞的心态容纳自己与他人,我们才能更自在舒展的生活。

也只有当我们保护好自己、接纳了自己,才能更好接纳和保护孩子。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李沐沐Moon
李沐沐Moon 2023-12-01 回复
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应该给予他们爱和关怀。但是有些父母却将愤怒和压力发泄在孩子身上,这样的行为怎么能被接受?
幸运
幸运 2023-12-01 回复
悲剧,学校不用老叫家长,搞得事情严重化,母亲做法也不对呀!
songyu
songyu 2023-12-01 回复
这个妈妈心理也承受不了压力啊,被叫家长妈妈丢脸,就把愤怒强压给孩子
任小2X任大文
任小2X任大文 2023-12-01 回复
这个故事真的让人心碎,父母在失控的情绪下对待孩子,孩子在承受巨大压力和伤害后做出悲剧的选择。
yolanda816
yolanda816 2023-12-01 回复
老师的问题,引导而不是激活家长和孩子的矛盾。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