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场面”一堆的陈鲁豫,到底会不会采访?(组图)
狗仔年底冲业绩,在12月26日憋出个大的。
男女主人公是极其不搭边的音乐剧王子阿云嘎和国民女主持陈鲁豫,男方34,女方53,两人相差整整19岁,若爆料为真,那么内娱姐弟恋阵营便又添一组悍将。
其实早在2018年,二位就被拍到了一些疑似恋爱的“暗线”,但当时陈鲁豫工作室可是亲自发声明辟谣来着,随后这桩本看起来就略显离谱的绯闻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五年后,疑似恋情再次浮出水面,难不成二位是将保密工作进行到底、地下密恋五年之久?
反正这一次,双方至今均没有辟谣,甚至没做任何回应。只能说,无声也是回应的一种吧~~
既然关于恋情的种种虚虚实实,那我们不妨开一局有影像为证的“偏题讨论”。
这对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彼此之间的巨大差异,跟陈鲁豫的高知名度也密不可分。试问,从电视机阶段到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如今,从给爱豆做“背调”的粉丝到为观点找论据的娱乐编辑,上到七十七,小到十六七,谁没看过几期《鲁豫有约》呢?谁不认识留着标志发型的陈鲁豫?
就算没看过完整的,也看过近两年被广为流传的尴尬片段吧?
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和娱乐至上的氛围没能饶过科班出身的陈鲁豫,“为什么不吃肉呢”“我不应该笑吗”“真的吗,我不信”以及过于瘦削的身材成为了很多人对她先入为主的印象来源。
这些元素足以拼凑出一个便于调笑的漫画式标签——滑稽、无礼、降智,非常符合解构一切的娱乐精神。
许多网友甚至由此判定——“什么名嘴,我看她根本就不会主持,不知道怎么混上来的。”
对此,我只能说,调笑归调笑,这个论点可站不住脚。
《鲁豫有约》持续20余年,做过3000多期,接待过10000名以上的受访者,而被挑出来反复嘲笑的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冥场面”,这当然不足以以偏概全否认掉鲁豫整体的业务能力和所有成绩。
工厂生产的零件还有个瑕疵率呢,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件事做久了,无法做到次次周全也实属正常吧。
另外,作为一名《鲁豫有约》的老观众,虽然也有替她尴尬的时候,但我从来不会将一些现场表现等同于她的真实想法,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她正是需要通过扮演某种人设来达成自己的采访目标呢?
她才没有那么笨
一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坐在那里,不是为了让自己高谈阔论、一吐为快,他们最核心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对面的嘉宾开口说话,为此,自己装傻充愣或彼此之间产生点冲突都在所不惜,关键是不能让话掉地上。
古早明星访谈节目《超级访问》的主持人,李静
我想这也是鲁豫这种科班主持人所秉承的目标,毕竟,不论再怎么出洋相,她的冥场面里从来没有冷场那一条,但许知远的《十三邀》有,还美其名曰“沉默也是真实反应的一种”,这属于“后起之秀”了,事实上,我们小时候看的大部分访谈节目都是以“杜绝冷场”为首要目标的。
那么,鲁豫为了让“抛球-接球”的游戏顺利进行都做了什么呢?
首先,她给自己立了一个人设——率直而骄纵的愣头青。
对于嘉宾的发言,该质疑质疑、该打断打断、该反驳反驳,可以没有缜密的逻辑和坚实的理论做支撑,但主打一个先驳了再说,这样对方不就得立马解释,下文不就有了么?
就好比问山区孩子为什么不吃肉那一段,“为什么不吃肉呢?是肉容易坏掉吗?”“你都知道肉价啊,我都不知道!”
她未必猜不出孩子们为啥不吃肉,也未必不知道肉价,她就是为了以之为突破口推进话题,企图以“吃肉”这个小小的剖面去窥见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而“何不食肉糜”的养尊处优的城市大姐姐也只不过是她给到自己的一个人设。
当然,之所以选这么个人设,肯定是因为跟她本人的身份和性格比较接近,生在北京,求学和工作之路都颇为顺畅,从小有眼界,成名又很早,她肯定不能像窦文涛那样在明面儿上把自己放得很低,还是要支棱起一个不必做太多矫饰的姿态才更为自在。
不过在本质上,主持人都是要藏锋的,鲁豫也有她自己的底线和分寸,虽看起来老跟人“唱反调”,但那多是“明杠实捧”。
访周迅那次,周迅说,当她得知要跟梁朝伟、刘青云、尔冬升等大咖合作时,内心很激动,忍不住躲在角落笑出声儿,她问鲁豫,你能想象我的那种开心吗?
鲁豫面无表情地答:我不能理解。
尴尬的周迅立马做起身离场状。
你看的片段可能就掐到这儿了,但后面还没完。鲁豫赶紧圆场:你听我解释,是酱婶儿的!如果是新人我可以理解,但你已经出道多年,也经历过各种大场面了,按理说内心应该很平静了。
这一段其实比“吃肉”那个舒缓许多也巧妙许多,一方面捧了周迅——“我觉得你也是大咖”,一方面又给后面递了话,再一方面还强化了观众对周迅纯粹小女孩一面的记忆,多么成功的一次公关访谈,周迅团队得给陈小姐加钱吧?
还有就是周星驰那一次,整体效果没有周迅那次丝滑圆润,但鲁豫其实也是想夸来着,本身并无恶意。
周星驰自我调侃:“我说自己帅,别人都会笑。”语气中透着苦恼与无奈。鲁豫附和道,因为是你说的,所以确实是好笑的。
但性格偏敏感脆弱的周星驰好像真的很在意这一点,他又问了一遍:不,我是说假如我说我很英俊。
鲁豫似乎也感知到了什么,回答道:“对啊,要看电影就会觉得很好笑啊,因为是你的电影啊。”
到这里,都是在夸的。
紧接着可能是从周先生的眼神里捕捉到了“回答不如预期”的讯息,她才加了那句特别著名的反问——“我不应该笑是不是?”
此话一出,气氛确实立马僵住了,但好在旁边还有个年幼的徐娇,鲁豫灵机一动,很好地借助了这个第三方,她问徐娇:‘你说我该不该笑?’最后得到嗲嗲的肯定的答复,她才长舒一口气:“你说应该笑那我就放心了。”
看这表情也是有点小慌张
以及陈佩斯那一次,其实也是在夸。
陈佩斯在那儿讲自己的创作心得,说如何为逗乐大家发愁,如何为票房发愁,一副谦卑的苦行僧模样。随后,鲁豫单手靠沙发发出疑问:你不用发愁啊?你不会让我们不笑的!
这当然是在夸呀,夸陈老斯业务能力一级棒,轻轻松就可以逗别人笑啦。
只是,话里多少有点恭维的意思了。试问,一个看淡荣辱的老艺术家在表达完创作理念的时候,会稀罕你的恭维么?不,他更希望你听懂他说的话,否则他会生出一种“对牛弹琴”的吃力感。
所以鲁豫的恭维与技巧,这趴纯属使错了地方。陈佩斯回之以一句“那也是因为我发过愁了”,随即不屑地扭过了头,保不齐还默默翻了个白眼。
本以为“我夸你”总有助于大幅激发你的表达欲了吧,但事实证明,这个法子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渴望懂得的偏“艺术脑”的嘉宾们。
除了夸,鲁豫还有另外一个原则,那就是对齐观众的认知平均水平线。就是说,也许我没有那么笨、我没有那么不开明,但观众可能会普遍存在某种成见,那我就替他们问了。
采访梁家辉那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梁家辉自认是很开明的家长,女儿十四岁早恋,随她去,不管的,鲁豫就问:“不需要看看男孩什么样子吗?”梁家辉答:“又不是我要嫁给他?”
鲁豫又问:“那要为未来考虑啊?”梁家辉:“我结婚时也身无分文啊。”
鲁豫还问:“为人什么的?”梁家辉;“我当时为人也不咋样。”
老牌港星是真开明,也是真耿直啊。
但我认为,鲁豫也不至于那么传统,她可是有留美背景的,之所以这么问,大概率是以制造冲突为主,化身传统育儿观代言人跟新派思想进行一次正面交锋,碰撞才有火花,有火花才有看点,更何况,下面还有观众呢不是?
《鲁豫有约》过时了吗?
综上,我们看到了鲁豫的方法论,同时也看到了这种方法论的局限。
套着那么一层以锋利和捧哏为一身的壳子,既会略显冒犯,又会让人觉得不够真诚,尤其是对于情感细腻、人又很实在的嘉宾来说,这套方法很容易将其“一对一沟通”的愿望隔离在外。
其实他就想你能听懂他说的话并给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回应,你偏要一会儿打个岔,一会儿鼓个掌,套路玩得花,结果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看到,周星驰接受柴静访问那一期的状态明显好于鲁豫那里。没有观众,不需要渲染气氛,就他们两个人。
柴静:为什么要用多年前那几句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希望是一万年)?
周:就可能我对那几句话有情意结。
柴静: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不由分说的想法,想在这个时候说出我人生中想说的这句话。
周:对,你也有这个感觉吗?
柴静:对。
周:谢谢你啊,谢谢。
看起来轻描淡写,但每一步都正中红心,这,是另一种方法。
不过,鲁豫也是成长中的鲁豫。近年来,她做《大咖一日行》,那种咋呼劲儿明显少了,温润和细腻明显多了,采访对象也整体偏向更有阅历、更为沉稳的中年以上高端人群。
而且,大众眼里她最大的缺点正是她一以贯之的最大闪光点所在——她真的是从来都不怯场啊!不论采访对象是怎样的大咖,她都能不卑不亢,应对自如。这种能力对于做任何形式的访谈都是不可多得的资财。
更何况,在每日晨间直播新闻里摸爬滚打过的鲁豫早已练就了深厚的基本功,摄取信息和临场应变的能力自不必多说,这都是半路出家的媒体人所难以比拟的。
如今,自媒体圈也充斥着不少的访谈节目,但在特殊的生态之下,已经很难做出早年访谈节目的影响力,因为自媒体访谈节目的运作逻辑跟《鲁豫有约》们已截然不同。
自媒体访谈节目更依赖嘉宾的独特性,你最好是大咖,或有与众不同的经历,这样才能给节目带来“爆点”,让博主更好地被看见;而鲁豫、窦文涛、李静等人的节目,则是先借由自己的内容形成品牌影响力,再吸引更多的大咖过来。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更捧节目”还是“节目更捧人”的问题。遥想已经消失很久的《快乐大本营》,起初是节目捧人,谁上谁火,到后来变成了谁火谁上,而节目本身也由此走上了末路。
所以《鲁豫有约》到底过时了吗?
鲁豫作为一个采访者仍是在精进中的,她身上的许多特质依然是当今媒体人不可或缺的,《鲁豫有约》也依然是当下访谈节目中的佼佼者,但这个节目很孤独,从上个时代走来,宛如没有同伴的活化石。
鲁豫本人的婚恋观或许仍在更新中,但访谈节目的辉煌时代已过去,如今已再难玩出什么新花样。所以我的建议是:关于鲁豫和《鲁豫有约》,且嘲且看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