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呆8平出租屋,我也不回家过年!”那个自嘲被逐出族谱的山东女孩,彻底不装了(组图)
不得不说,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勇”!
一个典型的表现:
他们真的敢不回家过年。
今年春节前,一个女孩@大牙ZOOM 发视频说过去两个春节她都没有回家。
她特别强调,不是不想回家过年,而是根本“不!想!回!家!”
让我敬佩的是,这个女孩还是个山东人。
她自嘲道,像她这样从事自由职业、快30岁未婚未育、还不回家过年的人,跟被逐出了族谱没什么两样。
很多朋友问她,“你不想家吗?”
她毫不掩饰地回答,“一点都不想。”
关于原因,她的解释也很真实:
“可能是,我不想看到父母忙前忙后,而我又不得不装作成合格的子女。
可能是,我不想因为化什么样的妆、做什么样的美甲、染什么样的头发再跟他们争吵。
也可能是,我在城里为自己创造的生活被他们视作一文不值、浪费时间,还不如踏踏实实考研考公、结婚生娃、买房买车。”
除此之外,女孩还讲起去年她在外过春节的经历。
当时她在云南的一个村子里,身边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
虽然大家互不相识,但是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浓郁的年味。
因为所有人都在庆祝节日,而不是关注身份、收入、婚育。
对此,有人不理解。
但,大部分人都在吐槽。
有人说,想要回家的人要么自己有钱,要么家里有爱。
有人说,不回家的时候觉得对父母很抱歉,回家了觉得对自己很抱歉。
还有人说,全家一起吃顿饭,得看十个心理医生。
如果让父母看到这些,这个年估计是过不好了。
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好好的家,怎么就回不去了呢?
看完很多网友的倾诉,我发现不少人面对的都是这种让人又爱又恨的亲情。
为什么有的人宁愿跟陌生人一起过年,也不愿意回家?
说白了,没有人愿意跟没法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的人呆在一起。
情绪成熟的人,知道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也有能力根据场景的变化调节自己的情绪,更不会只关注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忽视他人的感受。
但,很多父母天然没法做到这些。
他们情绪反而会像小孩子一样莫名其妙,甚至需要儿女包容。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总是很扫兴?
一条高赞回答是——
“中国式父母的神奇之处: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
向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看看这些具体的讲述吧!
每一个都让人感到无力:
为什么不能说句应景的话,让孩子更开心一点呢?
同样的,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膈应吗?
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吝啬呢?
这究竟是爱还是恨呢?
换位思考一下:
谁愿意回家面对这样的父母?
罗翔说:
“这种家庭内耗有着极其隐秘且恐怖的传染性,会慢慢把家变成一座精神刑场。”
其实,这些孩子注定要逃离原生家庭。
看看别人家的父母吧!
有的孩子恨不能天天回家跟父母呆在一起,有的孩子平时连电话都不打一个。
这真不能怪孩子不孝顺。
差距,在于父母。
谁不想一家人其乐融融?
短视频博主@急吼吼蛋 发布过一条视频,盘点了爸爸妈妈的“不扫兴瞬间”。
短短一分半钟,满是欢声笑语的几个小瞬间,竟然看哭了无数人。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可以如此催泪?
半夜嘴馋了,妈妈会陪女孩出门吃冰淇淋。
女孩化奇奇怪怪的妆,爸爸看到后回馈宠溺的笑容。
母女俩会像朋友一样嘻嘻哈哈地聊些有的没的。
女孩花钱买好吃的回家,带爸爸妈妈出门吃饭,也不会被说乱花钱。
有一次,女孩问爸爸天天给人家送外卖,有没有什么是自己特别想吃的。
爸爸说看着人家吃的小蛋糕很漂亮,想知道是什么味道。
于是,女孩带爸爸去了一家很温馨的甜品店。
接下来,52岁的爸爸完成了自己的下午茶初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会小心谨慎,但没有半点破坏气氛的举动。
父女俩边吃边聊,让人羡慕不已。
一位网友甚至说:
“你爸爸在这个视频里说的赞美你的话,我出生了21年没有听到过一句。”
爸爸与爸爸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样的松弛感不属于底层普通家庭。
但亲眼见到,我忍不住惊叹:
这一家三口租住在一个单间里,爸爸送外卖,妈妈做家政。
他们没有花不完的钱,却总能笑得那么开心。
试问:
拥有这样的父母,哪个孩子会逃离?
炫耀都来不及好吗?
正如那条被点赞近80多万次的评论:
任何事物都比不上让人幸福感满满的父母之爱。
当然,那些扫兴的父母永远看不到这样的内容。
即便看到了,他们也不知道如何主动改变。
选择在春节跟大家分享这个话题,是为了告诉那些不愿回家的人:
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谅解的过程。
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就不要再把一切归咎于父母。
因为一代一代地归咎下去,这个问题永远不会解决。
至少,我们总得为自己提供好的情绪价值不是吗?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
“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地方,才能真诚地活着。”
现实中的我们,不必举目无亲,但可以通过养育自己实现真诚地活着。
如荣格所说,每个人都有两个人生:
头一个人生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它是你人生的底色;
二次的人生是你自己选择的,它是一种你向往的人生状态。
这句话,放在家庭关系中,同样适用——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段关系,都会经历生长、破裂、死亡、重生的周期。
当个人、关系、婚姻、家庭无法度过这样的成长周期,人的认知便会逐渐僵化。
“二次人生”,也就不复存在。
所以我们应该告诉自己:
人生应该是旷野,而不是唯一的轨道。
我们无法决定出生的头一个家庭、底色、境遇。
但是当我们成年了,我们拥有充分的资源、能力,去重新建构一个内在家庭,孕育新的自我与关系,开启崭新的人生!
新的一年,希望大家为此努力。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