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两会”闭幕,习近平加强控制的信号愈加明确(图)
本文转载自美国之音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为期一周的“两会”星期一(3月11日)闭幕。分析人士说,这场精心安排的盛会传达出的信息明确,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加强控制,中国更加关注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官方虽承认经济面临挑战,但关于提振措施的细节却有限。
2024年3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抵达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议,代表们热烈鼓掌。
习近平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星期一下午表决通过多份草案,其中包括以2883票赞成、8票反对、9票弃权,通过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以更明确地赋予中国共产党对国务院的行政控制权。
这是《国务院组织法》实施40多年来的首次修订。
修订内容共20条,主要包括增加国务院性质地位、工作指导思想、职权表述、组成人员的相关规定。内容如新增“国务院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等。其强调党的指导思想,与近来在中国提出的几乎每项法条或讲话都能呼应。
分析人士日前告诉美国之音,这是进一步从法律上降低中国国务院的地位,更加扩大总书记习近平个人权力。
台湾政大国关中心主任寇健文指出,过去10年来,中共政治发展轮廓核心的大方向就是权力集中,最后集中在个别领导人、也就是习近平一人身上。如今习近平跟总理李强之间的地位落差,已经拉大到上对下的关系。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ASPI)专家牛犇(Neil Thomas)表示,以往主持国务院的领导者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而今习近平在巩固对党的控制上取得惊人成功,使他成为所有政策领域的关键决策者。
中国今年的“两会”还打破30年来的传统,取消通常在两会会后举行的总理记者会;这是中外媒体一年一度与中共党内第二号人物直接接触的机会。
取消这项活动的决定,反映了中国总理李强的弱势地位,也更凸显中国政治如何更精准地提升习近平的地位。
国家安全成为中共“存在的理由”
今年中国“两会”透露的另外一个信息是中国更加关注所认为的国家安全问题和安全威胁。
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赵乐际星期五(3月8日)公布的今年立法计划,人大将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体系及能力进行现代化改革,将制定应急管理法、能源法、核能法、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法,人大还将审议国防教育法和网络安全法。
今年年度立法计划更加关注国家安全,这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益注重防范内部和外部威胁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相一致。
中国于2016 年颁布了网络安全法。过去三年,北京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强了对各公司如何存储和传输用户数据的监管。中国上个月扩大了国家秘密法,将“工作秘密”纳入受限制的敏感信息范围。去年,中国还颁布了一项有争议的反间谍法,令外国企业感到恐慌。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教授高树超(Henry Gao)分析,全国人大的首要任务之一是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国安法律架构。“国家安全已成为中国政府和党‘存在的理由’。”
承诺提振经济,缺乏细节
中国经济正面临多重打击,包括疲软的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国内需求和历史新高的青年失业率。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放缓,达到了多年以来除却疫情时期的最低水平。
中国将今年的经济成长目标设定为5%,李强上周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时坦言,要达成此目标并不容易。李强还宣布要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超长期国债,被认为是加强刺激经济复苏的举措。
中国高级官员在“两会”期间承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稳定楼市。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中国仍面临结构性就业问题,整体就业压力尚未缓解,预计经济放缓持续对应届毕业生带来就业挑战。
住房及城乡建设部长倪虹表示,治理占中国经济约四分之一的房市面临挑战。“稳定市场的任务仍然很难”,政府正努力降息并降低首付。
与此同时,习近平去年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一词,成了中国的新口号。“新质生产力”倡导科技创新和自力更生,因为中国面临制裁,并被限制获得其他国家认为具国安风险领域的先进技术。
新口号将中国当前的经济困难焦点,转移至对未来的期盼。然而,如何实践才是问题所在。
尽管官方承诺提供新的支持,但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重振经济需要增加家庭财富和收入,中国领导人显然还没有准备好这样做。”
精心设计的“两会”环节
此外,据路透社观察,尽管今年的采访比过去容易,但许多互动似乎经过精心设计。例如在中国外长王毅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少有人知的迪拜中阿卫视的一名外国记者得到提问的机会。他问到:“外国记者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一向严肃的王毅居然现场认出他就是那个跳“科目三”的小伙子。
这段互动通过中国官媒制作的短视频,在社媒平台上迅速流行起来。
王毅在新闻发布会上还表示,华盛顿对中国有“错误认知”。随后,中国官方的《中国日报》播出了题为“中国外交令全球记者印象深刻”的栏目,受到来自桑给巴尔、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记者的赞扬。
本文转载自美国之音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