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一张的太空船票,旅游业要“上天”了?(组图)
人类仰望星空的眼神,变得越来越炙热。
6月6日,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在轨样品转移,举国喝彩。官方也已经宣布,2030年前我国计划实现载人登月。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就要在现实中实现了。在登月之前,一些人可能会先来一趟太空旅行过把瘾。
前不久,中科宇航宣布其“太空旅行飞行器”将在2027年进行首次飞行,并在2028年开始载人在太空边缘旅游,每次可搭乘7名乘客。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开始兴奋了,但是先别激动,给你们泼盆冷水:单人票价200多万元。
除了中国在探索太空旅游,国外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
6月6日,SpaceX“星舰”成功完成第四次试射。按照规划,“星舰”可以在火星任务中作为载人太空船。这意味着,人类距离太空旅游又近了一步。
其实在今年5月,SpaceX就开放了“载人航天”的预约通道,目的地除了常规的国际空间站、地球轨道,还有月球和火星。
除了SpaceX,今年5月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也结束近两年的载人飞行停滞期,成功将6名乘客送上太空。
这个夏天,一场火热的“太空旅游”风暴席卷全球。这场本属于富人的娱乐游戏,似乎开始离普通人越来越近。它究竟是何种体验?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前景和战略意义?
01 太空旅游:首个“吃螃蟹的人”
1961年,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全球为之沸腾。从那时起,人类数千年的“太空欲望”开始加速膨胀。
不过,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太空始终是可望不可及的,那里是专属于宇航员的神秘探索地。直到21世纪初,普通人才有机会真正迈向浩瀚宇宙,其中就包括首位进入太空的普通人——丹尼斯·蒂托。
美国人蒂托自称年少时看到加加林遨游太空,从此找到了人生目的。2001年,快60岁的蒂托已经是亿万富翁,决定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别人旅行想去森林或者沙滩,他觉得这些太无聊,不如去太空逛逛。
说干就干,不差钱的蒂托扣响了美国航天局NASA的大门,想着跟航天员一起前往国际空间站。结果,NASA直接拒绝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1986年的“挑战者号”事故中,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这位高中老师作为普通人参与航行结果遇难,NASA产生了阴影。另一方面蒂托年纪太大,要是在太空上出什么幺蛾子,NASA的公信力就大大下降了。
吃了闭门羹后,蒂托一气之下转向了美国的老对头俄罗斯。当时俄罗斯的太空计划正缺资金,蒂托直接甩出2000万美元当作“车马费”,俄方很快就敲定了这笔交易。
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2001年4月28日蒂托乘坐“联盟号”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出发,他还带了一部摄像机、几张音乐光盘和家人的照片。
随着第三级火箭燃烧完毕,“联盟号”进入地球轨道。蒂托形容上天的感觉就像“上天堂”,他看到舱室里的几根铅笔开始飘浮起来,地球的圆弧越来越明显,黑暗的宇宙越来越逼近。
两天后,蒂托抵达国际空间站。在太空游览中,蒂托透过空间站的舷窗对着外面不断拍照和摄像,“我从中国上空飞过时看见了河流和山脉,但没有看到长城。”
为什么蒂托要强调长城?因为当时相当一批美国人认为进入太空后能看到长城,这个说法来自1937年美国科普作者房龙的作品《地球的故事》,其中写道:“中国的长城是月球上的太空人唯一能看得见的建筑物”。
一边观景一边做科学实验,蒂托在空间站总共待了8天,最后依依不舍地返程,在哈萨克斯坦着陆。
蒂托的成功“上天”,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太空热潮,也推动了一些商业太空探险公司的发展,目前全球最知名就是三家——杰夫·贝索斯于2000年创立的蓝色起源公司,埃隆·马斯克于2002年创立的SpaceX公司、理查德·布莱森于2004年创立的维珍银河公司。
三家都在2021年进行了首次面向普通人的太空旅游,比如2021年9月SpaceX的载人龙飞船“坚韧号”带着4名普通人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首个搭载人员全为普通人的航天器。
当然,普通人要想满足自己的太空梦想,也是要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2014年10月,维珍银河的商业飞船在试飞时发生事故,导致一名飞行员死亡。
不过,这些事故依然无法打消人们“上天”的热情。此前,SpaceX表示蒂托将带着妻子参加星际飞船的第二次绕月飞行。看来,绕地球飞行已经无法满足蒂托了,月球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对于蒂托来说,相比二十年前,现在太空旅游玩法更加丰富和新奇了,这或许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新玩法:新式宇航服、太空电梯、太空酒店...
对于很多人来说,太空旅游的新奇之处主要就是两件事:怎么上去和玩什么。
1、怎么上去?
现在上太空的方式,相比以前更加花里胡哨了。
首先是装备。在官网上,SpaceX展示出了游客前往太空穿的最新穿着。
游客将戴上3D打印的头盔,里面装有定制的填充物保护头部,以及装有用于通信的麦克风和调节宇航服压力系统的阀门。
头盔上还配有遮阳板,目的是可旋转打开提供更大视野,观赏更壮观的太空景色。
SpaceX还特地在官网上宣传:“你可以从太空中体验地球奇观——从白昼的大堡礁、喜马拉雅山、亚马逊河和金字塔,到夜晚的城市灯光、闪电风暴和极光。”
服装外层,则是由阻燃材料制成,防止意外火灾。
手套可以直接操作飞船的触摸屏。
当然了,游客也可以拉开手腕上的拉链,在必要的时候裸手操作。
这套装备总体上应用了较多的高科技材料,在操作上也设计地较为人性化。不过,有人会觉得没必要穿宇航服上太空,甚至不需要坐航天飞船,因为可以坐:太空电梯。
所谓太空电梯,其实是个形象的说法,它指的是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设一个空间站,然后从上面伸出“绳索”固定到地球的地面,相当于运行轨道。电梯可以顺着轨道上下滑动,实现运输游客。
很多人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看到过类似的概念,实际上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都有“太空电梯”计划,这些计划大多都基于上述模型。
比如,擅长建高塔的日本著名建筑公司大林组,曾经宣布建设“太空电梯”。其计划2025年左右在赤道附近的海上开工,2050年左右落成,预计电梯时速200公里,上一次太空需要7天。
大林组官网概念图
虽然原理很简单,但是“太空电梯”实施起来的难度很大,核心就是电梯轨道对于材料的抗拉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现在有研究人员通过碳纳米管材料在做相关实验,但离真正落地还很远。
如果真的研制出“太空电梯”,太空旅游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费用只需要2万~3万元,这简直就是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福音。
NASA的“太空电梯”理念图
旅游最重要的就是玩。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坐电梯进入太空,可以玩什么?
2、玩什么?
有学者在中美两国针对“太空旅游”搞了次市场调查,发现两国老百姓对游玩项目的偏好有所不同。
中国受访者偏好的前五位分别是:睡眠、饮食、玩游戏、游泳和看电视。
美国受访者的偏好则分别为:观光、漂浮或零重力体验、饮食、睡眠和太空漫步。
睡眠和饮食,成为两国人民都爱在太空中干的事,而这两件事都跟一个地方有关:
酒店。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公司在琢磨建太空酒店了。轨道组装公司OAC此前宣布,将于2025年在近地轨道上开建世界上第一家太空酒店Voyager Station,并于2027年开始对外开放,酒店的命名源于“火箭之父”沃纳·冯·布劳恩。
按照规划,这家酒店就像一个直径200米的巨大圆环,如同卫星一样绕着地球旋转,通过旋转能够产生人工重力。
整个酒店的可居住面积达到1.16万㎡,预计最多可以容纳400位客人,酒店里面将配置餐厅、影院、酒吧、客房等等。
整个酒店环绕地球一圈,只需要90分钟。入住酒店的客人可以通过舷窗欣赏宇宙的浩瀚和独特的景观,比如一天之内可观赏16次日出与日落。
从新式宇航服到太空电梯、太空酒店,人类开启太空旅游的玩法越来越丰富,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
在这些热潮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层次的较量。
03 太空旅游背后:商业掘金地和战略竞争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众多商业航空公司在太空旅游上密集布局,核心还是在于利益,说白了就是巨能赚钱。
NASA的一份报告显示出送宇航员进入太空的费用:2006年到2020年,NASA向俄罗斯支付了70项任务,平均成本为每座位5540万美元。相比之下,蒂托此前支付的2000万美元只是小意思。
拥有私人飞机的王健林,在谈到奢侈品时曾表示:“别听老外忽悠,卖个衣服,卖个包包,卖个千元的腰带就算奢侈品了?我认为飞机、游艇、高端酒店才是。”
如今来看,老王还是太保守了。坐飞机游船还称不上真正的炫富,坐太空飞船才是。
更让商业航天公司眼馋的是,太空旅游催生的市场还在加速增长。研究表明,随着太空旅游的需求急剧增加,其市值将由2020年的8.85亿美元激增至2027年的25.5亿美元。北美是太空旅游的主导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40%,亚太区紧随其后,市场占有率大约30%。
不仅仅是商业价值,布局太空旅游背后还有着国家级的战略意义。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大力发展太空旅游,说明其航天技术高度发达,往返地面和近地轨道的运输能力极强,这无论是对和平时期的导航、遥感、卫星互联网,还是对于战时的侦查、补网,都极为关键。并且航天技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象征,是综合实力的试金石。
此次嫦娥六号成功登月,大洋彼岸的美国媒体纷纷评论:“中国登月让新一轮太空竞赛升温”,甚至鼓吹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超过美国。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的确在兴起新的太空竞赛,美国是其中动作最为频繁、言论最为高调的选手。在此次星舰试射成功之后,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就立即发文祝贺。因为星舰的成功,影响着NASA太空战略的顺利实施。
2017年,NASA公布了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为了顺利推进计划,美国还拉来四十多个成员国合作,约定2024年登月。
为了制造危机感,NASA局长还多次制造谣言:中国如果抢先到达月球南极,会霸占那里的水冰资源,而美国先抵达会“替国际保护水冰储量”。
果然,中国又莫名成了被攻击的靶子。
然而,“阿尔忒弥斯计划”进展得并不顺利:今年1月“游隼一号”月球探测器发生故障,在南太平洋上空烧毁。不到一个月,“奥德修斯”号探测器虽然在月球着陆,但是发生侧翻......
多行不义必自毙,希望美方能明白这个道理。
由于诸事不顺,NASA把登月时间改到2026年。这次星舰的成功发射,又让NASA觉得自己可以了。
不只美国,其他许多国家对于太空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前不久,韩国总统尹锡悦表示韩国将推动太空项目,2032年将太空探索飞行器送上月球,2045年在火星插上韩国国旗。
也许到那时候,韩国会宣布月球和火星都是属于自己的。
隔壁的印度也没闲着。此前印度总理莫迪列下目标:到2035年建立印度空间站,到2040年实现载人登月任务。
如果三哥能在月球上表演摩托车方阵,必然能成为高人气的旅游项目,前途不可限量。
不管太空竞赛最后的结果如何,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应该是受益的,至少能够满足太空旅游的欲望。
欲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回顾历史长河,人类渴望飞翔于是发明了飞机,渴望光明于是发明了电灯......而探索太空,几乎是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共同渴望,它蕴含在各种神话故事中——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古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
如今,随着技术持续革新,大规模的太空旅游将逐步成为现实。对于普通人和国家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太空旅游是开拓眼界、完善观念。正如韩寒电影《后会无期》里所言:“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
而对于国家来说,“真理永远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一旦商业航空成为老百姓日常消费生活的一部分,其调动资源的能力将完全碾压国家队自己的小打小闹,太空旅游的开展将把竞争升级到一个全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