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砍杀9岁儿子,和男人有关(组图)
开学第5天,浙江瑞安一个母亲,险些砍死9岁儿子。
之所以用“险些”,是媒体报道,孩子身受重伤、生命垂危、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后,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之所以要以此为由头写点什么,是这个“失控弑子”的妈妈,并非罪大恶极的坏人。
举起屠刀前,她行走在茫茫人群中,普通得犹如你我。
区别在于,情绪失控那一刻,她瞬间丧失了母爱的本能,变成弑子的魔兽。
她之所以情绪失控,是事发前她刚和丈夫因琐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情绪本来就被吊到悬崖之上。
这时,刚刚开学的儿子,在父母争吵和开学恐惧中,表达出对上学的抵触。
极度崩溃的女人,在愤怒和绝望的层层叠加中,瞬间跌落疯癫的漩涡,举刀砍向弱小的孩子。
直到孩子浑身是血地倒下,她内心狂飙的飓风才停下,她才意识到自己正杀害最爱的孩子,她才慌忙抱起孩子奔赴医院救治。
母亲与魔鬼之间,并不遥远。
一场或几场绝望的争吵,一次或几次情绪的失控,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
这不是为施暴者开脱,我坚决反对亲子间任何形式的暴戾与杀戮。
但身为走在疗愈之路的女性,我又能理解那个疯癫母亲的绝望。
她的极端与残忍,让“情绪失控”具象化,也给为人父母的我们,上了一课。
01
失控·元凶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也没有无端升起的情绪。
所有激烈的情绪,都是内在创伤的呐喊。
妻子之所以被丈夫的不理解不共情激怒,是丈夫的冷漠与自私,让她看见成长中一直被忽略被漠视的伤口。
她对丈夫的争吵与讨伐,是为了维护受伤的自己。
丈夫的摔门而去或是对争吵的回避,没有给她释放情绪的出口。
这时,不停哭喊或突然犯错的孩子,让她在情绪失控中,实现“愤怒转移”:
把对丈夫的恨,投射到孩子身上。
在制伏孩子的过程中,她又重复当年父母伤害她的暴戾,用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去伤害孩子。
这是“创伤的代际传承”。
也是李玫瑾说的:
暴脾气的人,在生命初期,大多曾被亏待过。
他们如此急躁,本质上是想给自己讨要公道,结果伤害的往往是离他们最近、他们最爱的孩子。
绝非为暴戾者开脱。
而是从心理层面剖析,暴脾气者的创伤在哪里,进而寻求解决之道。
不难想象的是,如果女人的暴脾气,被丈夫理解了,接住了,安放了,就没有后来孩子进重症监护室的画面。
情绪一旦被接住,就会偃旗息鼓。
人一旦被看见,就会有好脾气。
从这一点说,浙江妈妈砍伤9岁儿子,男人也难辞其咎。
02
视角·真相
最近爆火的心理咨询师王立宁,讲过她和女儿时隔12年才被还原的一个真相:
女儿小时候,曾把邻居大叔家的花圃,用小铲子铲得一片狼藉。
王立宁曾是个暴脾气的妈妈,逮着女儿打了一巴掌。
多年后,她和女儿的关系从鸡飞狗跳、你死我活,到放下对抗、沟通理解,女儿才对她敞开心扉,说出当年的真相。
之所以铲坏邻居的花园,是因为那天是母亲节,女儿想送给妈妈一朵完整的漂亮的花朵。
但爸爸和奶奶都不给她钱,都不让她给妈妈买花。
女儿灵机一动,打起了邻居家花园的主意,但因她手太小,铲子不好使,就铲坏了人家的花园。
大人之所以愤怒,是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视角上,想当然地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
且在面子破碎一地后,变得张牙舞爪。
我们忘记了:
孩子有孩子的视角,真相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样。
我们情绪一次次失控,往往源自我们和孩子视角的落差。
妈妈看见孩子不愿意上学,脑海里马上蹦出的是:
“熊孩子又搞事儿!我怎么生了这么个玩意儿。”
而孩子的视角,可能是遭遇了校园霸凌,可能是丧失了学习自信。
甚至是他担心他离开家后,和爸爸打骂的妈妈会离家出走,或遭遇不测。
他不去上学,也许是想留在家里保护妈妈。
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爱我们。
发怒之前,请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理由。
03
暂停·方法
心理学中有种方法,叫“情绪暂停法”,也许能帮助我们走出这种“发怒→失控→怒吼→后悔”的恶循环。
情绪暂停法,并不是把情绪摁下去,而是把情绪表达出来。
比如,你又因种种不顺陷入崩溃,孩子被你的低气压裹挟,在恐慌中想要引你注意。
但小孩子不会表达,就会通过搞事儿吸引你的注意力。
你愤怒之下,想要暴揍孩子时,你暂停一下说:
“妈妈这会儿情绪很糟糕,你不要惹我,我冷静一下。”
当你如实地说出自己的困境时,情绪就被化解了一半,胸口蹭蹭燃烧的火苗,就会慢慢熄灭。
这时,你再去体察自己为何愤怒,是讨厌老板,是憎恶男人,是觉得合作伙伴不地道,还是对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
察觉之后,你就不会再迁怒孩子。
你的孩子,会因你的一次次察觉,幸免于难,得到庇护。
强制暂停→表达情绪→说出事实→厘清源头→修得平和。
学会这一点。
弗洛伊德说:
那些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而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不要压抑你的情绪,要在察觉中安放。
不要伤害你的孩子,要在修行中守护。
04
借口·改变
也有人永远躺在“原谅我不够好,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的安慰剂里,一边自我感动,一边反复伤害。
对孩子一次次发怒、指责、吼叫、推搡、甚至殴打,再以“我不够好,毕竟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来麻痹自己。
你是第一次当妈妈没错,但你不是第一天当妈妈。
你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你这个妈妈也要从1岁、3岁、8岁到18岁,慢慢成长,缓缓改变。
否则,以“第一次当妈妈”为借口,肆无忌惮地伤害孩子,还恬不知耻地让孩子原谅你。
这不是爱,是无赖。
为人父母可以犯错,可以不够好,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一直循环作恶,当个巨婴。
要在时光恩典和养育实践里,成为不断向好的人。
05
孩子·归宿
为人父母最愚昧的地方,并不是无法容忍不优秀。
而是无法接受,“不优秀的那个孩子,恰好是我的”。
那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是你的,只能是别人的?
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曾经年少的我们一样,也会失误,会犯错,会考不好,会泯然众人,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些倒数第一孩子的妈妈,都能那样风雨无阻地陪伴孩子,深爱孩子,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在那些成功的教育实践里,存在着这样的真相:
当父母和孩子站在一起,可能会失去高分和名校,但不会失去他们的孩子。
当父母和孩子分庭对抗,可能会得到高分和名校,但会一再地失去孩子。
没有什么比孩子更重要,所以我们要尽力当个合格的守望者,守望好自己的孩子。
是的。
爱,不是无所不能。
但爱,会让孩子永远记得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