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先觉李嘉诚,后知后觉王健林,不知不觉许家印(组图)
风向标,又动了。
最近,李嘉诚在北京抛售房产了,朝阳区东四环,特价房7.6万/㎡,跟近10万的备案价相比,打了7.6折,这个折扣力度不小,比周边的二手房都便宜。
售楼处说,只有有50套特价房,其他400多套房源都在正常销售。
现在,房地产满城尽是利好,但也比不上一次做空。
今年,李超人的房子,那是常常打折,北京7.6折,香港7折,东莞5折,折扣是没少打,房子也确实没少卖,有些项目一算,似乎还亏。
李超人不行了?不不不,卖完房,人家就在Party上开香槟庆祝了。
为啥呢?
香港的房子打折卖,加上撤辣,卖疯了,现在呢,香港房价继续跌,再卖,可卖不上那个价了;东莞的房,北京的房,无论几折,都不亏。
你以为的“打骨折”,是6万/㎡的楼面价拿地,7.6万就卖了,亏死了;
实际上的“打骨折”,1750元/㎡楼面价,标价10万,卖家7.6万,资本家含泪血赚40+倍。
不少人拿李嘉诚当做楼市风向标,他是啥操作呢:
1、抛售地产项目,土储也到了这几年的新低;
2、减持邮储银行,半年减持2.8亿股;
啥判断呢?
金融地产模式要收尾了,那么他也该提前出清了。
李嘉诚,还真不是地产起家的。
他出身潮汕,1940年代到了香港,投靠舅舅,1950年,靠着自己攒的钱以及舅舅的资助,总共5万港元,开了长江塑料厂。
那时,欧洲风靡塑料花,他也飞到意大利,想要学塑料花制作。
据说,人家厂商不肯透露技术,于是他就应聘了人家的保洁,进入工厂流水线,观察制作过程,后来回到香港,研发了更新颖的塑料花。
到1958年,长江塑料厂的营收超过1000万港元,净利润100万港元,成为香港的“塑料花大王”。
但是,李嘉诚彻底发达,靠的还是房地产。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香港的地产和股市,双重危机,但是这个时候,李嘉诚频繁出手买楼,价格还挺便宜。
1972年,塑料花大王转身成为地产大亨,长江实业上市了。
上市5年后,长江实业手里面的物业面积,已经从上市时的35万平方呎,涨到了1020万平方呎,靠着“逢低买入,逢高出手”,李嘉诚悄悄惊艳所有人。
改革开放后,李嘉诚受邀北上,在国庆节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随后,大批港商北上,在北京的核心区拿地开发,李嘉诚在天安门的东面,拿到了大片土地,开发了现在的东方广场。
这时,李嘉诚的产业,有四分之一都在内地。
在内地,他算是终于找到了新的生意经。
啥呢?囤地,赌土地升值。
1、前期低价拿地,90年代和00年代拿的地,有些楼面价只有千八百块;
2、中期找个理由停工,比如“打造精品”,当然,顺带着甩锅地方政府,交地的时候就有问题;
3、后期配套成熟,房价涨就卖房,就算加上罚款,也能被上涨的房价覆盖;
4、有些干脆不开发,直接连公司带地卖了,数十亿的赚头。
这么玩有风险吗?其实是有的,毕竟如果按照规定,长期闲置的要回收的,但是,妙就妙在,他虽然有罚款记录,也多次上榜黑名单,但就是没有土地回收的记录。
本来,应该是对城市进行建设的,但是,他却成为城市建设的摘桃者。
他在地方有面子,他拿地,就有人跟着拿,人家开发,他等着,等到社区成熟,他再进入开发,然后直接可以卖高价。
而且,这一套,还真不是谁都能玩得转。
别人开发是靠借钱,他是真有钱,耗得起。
10年的开发周期,都是小意思,20年也是司空见惯,最狠的东莞项目,1999年拿地,2005年开工,预计全部竣工时间,2027年。
28年的开发周期,在有些城市这个时间线,都可以划作需要改造的“老旧小区”了。
但是,这么玩,名声不太好,却是真赚钱,赚得都让人眼红。
打折的北京的逸翠园,一期开盘9000元,二期6万,二期的二期10万,一期卖几栋楼,土地成本就回来了,剩下的就是纯利润。
平均来看,这个项目最高能赚57倍。
香港首富、中国首富乃至亚洲首富,不是白当的。
2013年开始,大家高喊,“不要让李嘉诚跑了”。
李嘉诚开始卖内地资产了,各种项目林林总总,套现额超过2000亿。
这一次“跑”,用一句话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李嘉诚撤退后,内地楼市大力出奇迹,2015年涨价去库存,2016年棚改,房价蹭蹭涨,李嘉诚错过了一波楼市大牛市,不少房企在这期间拼命扩张,动辄百亿千亿。
但是,这一波的牛市之后,地产大佬就三种结果:
先知先觉李嘉诚,后知后觉王健林,不知不觉许家印。
这期间,规模疯狂扩张,业绩更是蹭蹭涨,当然负债率也越来越高。
在大家分享牛市的时候,李嘉诚跑了,王健林也转换赛道,开始做轻资产了,许家印蒙眼狂奔,成为中国第一房企。
回过头来看资产负债率,李嘉诚的长实,资产负债率20%多点,净负债率不足2%,轻资产的万达,资产负债率还有50%,王健林频繁卖资产还债,而恒大,直接崩了。
如果时光能重来,李嘉诚的作业,要不要抄?肯定要抄。
李嘉诚撤离内地去哪儿了呢?去英国,投资水、电、气、通信等公共事业,英国也快成第二个“李家的城”了。
英国媒体说,李嘉诚家族曾控制着英国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超40%的电信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英国码头、超5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
英国人说,自己一睁眼,就是在帮李嘉诚赚钱。
然后,到了2020年,李嘉诚又撤了,他开始着手准备出售在英国的资产。
站在上帝视角,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的走向。
2022年,俄乌冲突开始,英国乃至欧洲的生意都不好做了,英国自己搞了一个《国安投资法》,对外来的投资和并购进行所谓的“安全审查”。
李嘉诚赚了,卖了,走了。
有一个小故事,未知真假。
赌王何鸿燊很佩服李嘉诚的判断力,他最后一次住院时,李嘉诚来探望,何鸿燊就把自己最大的疑惑问了出来,“你为什么总能跑到我们这些人前面”。
李嘉诚说,“谁让你们听见发令枪才跑的”?
市场没有发令枪,但是这几年的趋势,却很明显。
过去,经济靠房地产和金融拉动,利息和地租,成为这个市场最大的吸血虫,社会财富集聚,造就了大批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也因此产生了更严重的贫富分化。
现在,金融地产玩不下去了,该轮到谁了呢?科技。
那么,作为既得利益者,昔日的地产和金融,也该放血了,资金和财富也该流向应该去的地方。
再看李家抛售房产的做空操作,就很符合他作为资本家的一贯操作了。
在金融地产中脱身,投钱搞科技,马上100岁的李嘉诚,还是想抢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