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军新败,两盟军欲另谋出路,主帅不阻拦而找一牛人,结局太意外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刘縯和刘秀兄弟在南阳舂陵起兵,部队人数约八千余人,史称舂陵兵(也称汉兵),正式走上了革命之路。
随后他们联合新市军和平林军,革命队伍进一步壮大,三军联合,齐心协力,很快取得了长聚之战、唐子乡之战和棘阳之战的大捷。但在宛城之战时却遭遇到了滑铁卢。这一战中,义军惨败,死伤惨重,刘秀的二姐刘元及三个女儿命丧乱军之手,刘秀的叔父刘良之妻及两个儿子,还有宗族几十人都成了刀下之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秀还在“泪满襟”时,革命军内部却在“各东西”。
闹独立的是新市军和平林军。他们开眼看革命联军一瞬间从绩优股、潜力股转变成了垃圾股,为了跳出火海,他们都决定另谋出路,各奔前程。
刘縯和刘秀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为此,他们没有选择苦口婆心地劝说,也没有泪眼婆娑地游说,而是选择了另辟蹊径。
他们找的蹊径是另一路革命军——下江兵。
下江兵也是绿林军的一支,在绿林军解体后,他们转战南北,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正当刘的革命军遭遇滑铁卢时,下江兵却在东飘西荡之后,来到了沘水县的宜秋。
近在咫尺,刘秀敏锐地发现了机会。于是他主动找大哥刘縯进行了一番密谈,最终刘縯听从了刘秀的高论,带着刘秀和李通亲自到下江兵的驻地进行了一次谈判。
下江兵的统领成丹、张卬对此高度重视,马上召集部将们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派出超级将帅王常接待刘氏兄弟。
原来,下江兵的政权呈三足鼎立之势,成丹、张卬名义上排在王常之上,但论在下江兵心目中的威望,王常却坐在头把交椅上。此时,众人共同推荐王常来接待刘一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人。年少时,为了给自己的弟弟报仇,他选择了亡命江夏。后来,他和王凤、王匡等英雄豪杰共同组建了绿林军。再后来,当绿林军遭遇天灾人祸瓦解时,王常便和成丹、张卬等人流窜到南郡蓝口一带,号称下江军。
王常是个识大局的人,也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更是一个慧眼识珠的人。他看清了此时的天下是革命一家亲,不革命,没有活路。既然踏上了革命这条道路,就永远没有回头路了,将革命进行到底才是正道。他也看清了此时天下的形势,王莽的新朝虽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想推翻新朝,如果不走联合的道路是很难成功的,只有抱团取暖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新朝政府抗衡。
刘縯和刘秀虽然是没落的不能再没落的皇族后人,但刘氏兄弟非但没有半点纨绔子弟的风气,而且刘疾恶如仇、仗义大方、光明磊落,侠义之名名扬四海;刘秀忠厚诚实、助人为乐、正直聪颖,仁德之名名传天下。和这样的良将名主合作,显然有前途和希望。
也正是因为这样,双方的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当刘縯提出“合纵之意”,阐述“合纵之利”,提议“合纵之盟”时,王常频频点头,赞同有加:“合纵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好事,合纵对己对人都是一件美事,我举双手加双脚,一百二十个赞成。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
面对王常的反应,刘縯自然喜不自胜,马上代表革命军表态道:“将来如果得到了天下,我一定不会忘了同生共死的兄弟,定然和大家共享荣华富贵。”
就这样,刘縯和王常达成了结盟共识。
下江军加盟后,新市军和平林军很识时务地选择了“回心转意”。就这样,舂陵军、新市军、平林军、下江军四军联盟,革命军军心大振。随后,刘马上来了个双管齐下。
第一,重新编制军队。他把四军打乱,重新进行了分配,共合为六部。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共同融入革命军这个大家庭里,不分你我。
第二,犒赏三军。刘倾其所有,拿出全部家当分赏给士兵,并且和大家喝血酒立盟誓,提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这一人心所向的口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革命军走出了小长安聚失利的阴影,军心重振。
就在刘縯和刘秀另辟蹊径时,他们的对手甄阜和梁丘赐也没闲着,忙着排兵布阵,誓要一鼓作气,将革命军一举击溃。
刘縯和刘秀很快就针锋相对地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制定出了应对之策:派一支精锐部队,在晚上偷袭囤积在蓝乡的粮草。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二月,刘在这个年末岁尾的日子选择了“灵蛇出洞”,打了蓝乡的官军一个措手不及,将他们守护的辎重粮草变成了革命军的囊中物。
第二天,革命军发起了反击战。当革命军从天而降时,官军只有大败和溃逃的份儿了。
但是,因为先前的破釜沉舟,此时官军面对波涛汹涌的河水,想逃却只恨没生出一对翅膀来。后有追兵,前有水阻,结果毫无悬念可言。
一是赔兵:十万官军中,被斩首和溺死的就有两万多人,其余的都溃逃而散,大多选择了归降。
二是折将:官军的主帅甄阜和副帅梁丘赐都死于乱军之中。
这就是著名的沘水之捷。逆袭的屌丝男刘縯和刘秀凭此收获了参加革命以来最大的一桶金,挣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