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的诗歌创作风格是怎样的?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鲍照,字明远,南宋朝时期文学家,推动了中国古典是个的发展,与北周庾信齐名,二人合称“鲍庾” ,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鲍照的故事吧。
杜甫曾盛赞李白诗作“俊逸鲍参军”,这鲍参军,即鲍照,唐人为避武后讳也称鲍昭,他的诗风是如何俊逸,先看一首感受一下: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九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
直得优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
这是鲍明远《拟行路难》十八首之一,这样的潇洒气度,确实可谓俊逸,李太白后来有《行路难》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秉承飘逸,又更添气势。
从诗句中可知,这首诗作于诗人二十岁期间,他是在劝慰自己莫叹贫贱,富贵在天,而内心又充满了对命运的抗争,满怀着不甘心。
鲍照约在公元414年前后生于一个贫寒的庶族家庭,父亲早亡,生活非常困苦。鲍照生性聪慧,性格好强,因而废耕学文,读书十分勤奋刻苦,对自己才情不忍辜负。
搁现在,鲍照就是满眼写着“我要”的草根奋斗青年,除了才华,一无所有,可是才华变现,是需要找到识才伯乐任用你才行,身在底层,无资源无人脉,怎么办?积极向上的好青年鲍明远,选择到临川王的府上毛遂自荐。
这临川王就是刘义庆,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写了《后汉书》的那位,已是当世闻名的文学大家。在注重门阀士族身份的南北朝时期,出身寒微的鲍明远主动上门推销自己,可谓够胆,也说明他不仅有足够的闯劲,对自己的学识也是有足够的自信。
但是很遗憾,第一回去碰壁了。有人劝鲍照不要冒失:“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不以为然,振振有词:“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
有鸿鹄之志的鲍明远回去打完鸡血再次来到刘义庆府上,这回带上了一块敲门砖,不是抄上砖头准备“文的不行来武的”意思,他的敲门砖就是自己的一系列诗歌作品。
刘义庆看到诗稿果然眼睛一亮,自古诗以言志,这些诗不类凡俗,有奇异之处,立刻接见诗人,鲍明远不卑不亢的气度,满腹才华的谈吐,刘义庆非常赏识,不久,任命他为临川国侍郎,这一年他25岁,自此步入仕途,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刘义庆最得力的幕僚,据说后来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鲍明远也参与了创作。
从加入幕僚到刘义庆去世,鲍明远在临川国共六年,他在最初去赴任途中,写给后来成为南朝著名女诗人的妹妹鲍令晖一封信,即流传至今的骈文名作《登大雷岸与妹书》。
刘义庆去世后,鲍明远闲居了一段时间,约在34岁再次出仕。自古仕途多沉浮,鲍照渐渐卷入了政权不断更迭带来的漩涡,在任用与禁用之间来回切换,也饱尝了被门阀士族排挤的苦楚,充满不能言的压抑,复杂心境如这首《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清代学者沈德潜评价此诗:“妙在不曾说破”,真是一语中的。
行路难本是乐府旧题,主要是五言体形式,鲍照的拟行路难组诗,开始不断揉进了七言形式,对后来唐朝歌行体的发展具有启明星的作用。鲍照在仕途不顺时,还写下《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这气度,只有李白能接住,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将进酒》中继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鲍照在这组行路难中,还大量使用了“君不见……”句式,如:“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诸如此类,非常有气势,是一种全新开创,后世文人多有效仿。
鲍照最有影响和为人称道的是乐府诗,现存有八十六首,首创新题约五十五首之多,沈德潜在《古诗源》里说:“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譬如这首有特色的杂言诗《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照因家世贫贱,仕途上备受压抑,此诗用媚春风不耐严霜的花草讽喻那些徒有其表的所谓高门世族,颂扬梅花耐寒高洁的品格,表达了寒士的不屈节操。
据说鲍照的妻子也是一位诗人,在当世已有名气,可惜作品失传。鲍照的妻子、妹子都是诗人,想象一家子一块论诗,挺有生趣的,只是有一点我没太想明白,既是贫寒之家,女子是如何学会识文断字的?历史记载不详,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鲍照的出身,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没落士族,但依然还是贫穷,早年亲历农耕,求学不易。
鲍照的文学成就在当世就得到了广泛认可,曾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任职朝廷期间,很受孝武帝赏识。因其胞妹鲍令晖也非常有诗才,当时有人把他们比作西晋左氏兄妹,有一次孝武帝问起这个妹妹的才学,鲍明远回答:“臣妹才不亚于左芬,臣才不及左思”,这一时期大概是鲍照仕途最顺遂的高光时刻。
461年,孝武帝第七子,临海王刘子顼任荆州刺史,鲍照被任命为将军府参军一同前往,三年后,孝武帝去世,刘宋王室为争夺帝位再次互相残杀,这一年,鲍照的爱妻也病逝了,他悲伤地写下《伤逝赋》,并不知自己离大限仅剩两年。466年八月,鲍照死于王室为帝位而引发的战乱之中,年约51岁。
才华横溢、正当壮年的鲍参军,竟不明不白在乱兵之中丧命,太令人遗憾了,也许就是世人都感觉可惜,不希望他的才气就这样消亡了,所以有了“留一犁”的传说——某年春季,一个姓宛的农户,在自己地里发现有一棺新坟,善良的他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接纳了这草草掩埋的新来客人,犁田的时候为它多留了一犁土,这“留一犁”就成了宛家的世代规矩。到了隋朝开科举后,宛家出了个秀才,宛秀才在省城参加会考的时候,每逢疑难,冥冥中总有个无形人给他指点,宛秀才抓住机会再三追问,那个声音回他:“报留一犁之恩”。宛家人于是重修此坟,从墓中竹简得知,墓主正是鲍照。
世人惋惜鲍照生不逢时,希望他的才情可以灵魂传世,不知他是否把诗魂分了李白一点,李太白得已在盛唐的时代发扬了他的俊逸昂扬。
立言“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鲍照虽然未能立战功,但有一往无前的胆识,在当世已成为杰出的诗人、辞赋家和骈文家,唐人诗很多由他这里缘起的东西,是诗歌史上里程碑式的文学家,与前辈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与后来的北周庾信并称“鲍庾”。
余冠英先生曾言:“鲍照的《行路难》《梅花落》这一类七言和杂言乐府,在音调句法方面都有全新的创造,是南朝文人乐府最杰出的作品。歌行里流转奔放一派,从这里开端,对于唐诗有极显著的影响。”
鲍照是出身底层的一只小小鸟,但是一只有高飞梦想的小小鸟,这个社会留给底层的机会并不多,他深知这一点,因此异常豁得出去,主动出击找机会,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试一把,是不甘躺平的励志者。历史已然过去,历史也在继续,一千多年后的“鲍明远”们,也正在没有任何倚仗的局面里,仅凭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去敲开各自一番天地,祝福他她们都好运,运气还不够的时候,请多一些勇气,要相信,“再试一次”的进取精神,就是通往理想之路的助推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