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25日 9.3°C-11.3°C
澳元 : 人民币=4.84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心理学:你的长相早已暴露了你是善是恶,眼距越近的人越“可怕”

2021-11-01 来源: 腾讯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当两个人相处的时候,如果没有长期的深刻了解,对于一个人的第一印象,那便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决定了你是否愿意与他之后继续深入交往和接触。事实上,人的外在虽然无法彻底地决定心理和性格,但是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两者之间确实有一定的联系。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会根据面相来判断一个人的人生道路,虽然说,这种说法太过于荒谬,但是事实上,在这背后也确实有一定的依据。心理学家也明确地表示:你的外在形象,实际上已经暴露了你是善人还是恶人。

心理学:你的长相早已暴露了你是善是恶,眼距越近的人越“可怕” - 1

面相学并不是单纯地从长相上面推测全部的命运,而是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这个人的身体状况,再加上五行风水等共同推算出一个结果。

在曾经那个科学发展并不充分的时代之下,这种方法是比较容易被人信服的。不仅是中国古代对面相学有着深刻的研究,就连外国人也对外貌代表命运有一定的认可。

法国有一位解剖学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对人体的结构有非常深刻地了解,并且还推出了一种叫做颅相说的学说,在这种学说当中,他就明确指出,因为颅骨的形状和位置,与身体各部分的神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颅骨的形状很有可能会代表着人内心当中的善恶。

心理学:你的长相早已暴露了你是善是恶,眼距越近的人越“可怕” - 2

这个解剖学者提出过在人体的大脑当中,为了应对不同的功能,所以划分出个三十多个功能区域,他们各自都负责着不同行为。事实上,这些结论在推广出来的时候,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并不是很充分,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结论并未得到充足的验证。

而美国曾经进行过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在这项实验当中充分地证明了面相其实与性格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必要的联系。

实验的工作人员特地到社会各界当中寻找了不同的参与者。这些人是随机挑选的,将所有的参与人员分成两组,其中一人对另外一方陌生人的性格做出一定的推测和猜想。而此时此刻,他们也只能看到对方的长相,对其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从未有过任何的了解。

心理学:你的长相早已暴露了你是善是恶,眼距越近的人越“可怕” - 3

在这次实验当中得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即便是双方对对方的人生经历从未有过任何的接触,对此人也没有任何的了解,但是在通过他的面相推测他的性格之时,却意外地非常准确。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面相或许与性格之间确实有一定的必然联系。

如果想要通过面相来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心理,我们就不得不信服犯罪部门所出具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表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的面部结构不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犯罪冲动。

而且通过犯罪部门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一些罪犯的双眼距离,往往是较小的,还有一些罪犯嘴角朝下,而且人中极其地明显。

双眼距离太近,他们往往心眼比较小,遇到事情会很难看开,一般来说忧愁的事情也会较多,而嘴角向下,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整个人是比较悲观消极的,遇到事情很难自己独自去解决和面对,会走极端。

心理学:你的长相早已暴露了你是善是恶,眼距越近的人越“可怕” - 4

这样的人就非常需要一些比较善良乐观的朋友进行引导,在朋友的影响之下,他们或许整个人的状态也能够有所改观。

这些数据也只不过是仅供参考,我们没办法以偏概全,这只不过是大数据经过整合之后所总结出了一些结论,但并不能够充分地证明,有以上特征的人就一定会犯罪。

其实如果想要对一个人真正地了解,就必须要随着不断地交往和接触,才能对一个人有着最深层次的认识。

毕竟面相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一部分罢了,也有一些人看似单纯无害,像小兔子一样可爱,但是在背后有可能会心狠手辣,做出一些让人感到不齿的事情,而他看似可爱单纯的形象,也只不过是他的伪装罢了。

心理学:你的长相早已暴露了你是善是恶,眼距越近的人越“可怕” - 5

我们应该擦亮双眼,不可以因为一个人的外表就对这个人做出全面的判断,可以进行推测,但不应该以偏概全。

一个人的外貌实质上是一张明信片,我们或许不需要倾国倾城,但是一定要给人一种舒适温柔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有人愿意与我们深层次地接触和了解。

如果我们在刚开始认识别人的时候,就总是板着一张脸,给人一种冷酷生硬的感觉,那么他人也自然不愿意与我们亲近。即便你是好人,别人也会误以为你拿了一张“狼人牌。”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