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不带《扫雷》后,《三维弹球》也被踢出局?弹球游戏起源故事
继上回我们说完window小游戏《扫雷》的科普(点击此处回顾),这回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小时候玩疯了的小游戏《三维弹球——太空军校生》。如果你也经历过window的多个版本迭代更新,那这款必然是你当年电脑课的本地小游戏榜单前3名。
本来老游条今天也想说说《三维弹球》消失的原因,但这一查,就发现这玩意虽然跟随《扫雷》消失在一个版本里,但个中原因比起《扫雷》来说却不值一提。因为当时负责移植的工程师Raymond在移植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三维弹球》在64位的系统里面碰撞失效了,也就是说当游戏开始时,这个球会莫名其妙直接往下掉,直接飞到游戏框外。而由于当时游戏的创作者习惯性地给游戏加密,导致没有源代码的Raymond怎么都搞不定,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最后只能不上新了。当然现在你还是能在各个网站上找到这个游戏,毕竟用现在的方法破解一个老游戏还是轻轻松松的。
Raymond本人
虽然游戏消失得平平无奇,但起源还是十分值得一聊的。虽然我们对弹球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三维弹球》,但其实这个游戏起源已经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美地区。当时的弹球游戏名为Bagatelle,主要由桌子以及台球组成。在1871年,英国的发明家Montague Redgrave就开始对其进行改良,包括有增加弹簧和柱子,增加了桌面的倾斜,以及将整个游戏缩小等等,这也让Montague获得了相关的专利。
虽然游戏很有名,但传播的情况并没有想象中广阔,直到一位名为大卫·格特利布的美国人出现。在1931年,他发布了第一款机械台式游戏“挡板球”,而这台机器也可以说得上是街机投币收费模式的起源,因为这是第一台需要投币才可以玩的游戏机。玩过街机的朋友都知道投币是十分上头的,这台机器卖给店家仅需要17.5美元,而玩家只需要1美分就能玩上7个球,遇到玩得菜的只需要两天就能回本。这也让该机器成为各大酒吧与俱乐部的标配,老板们都赚得盆满钵满。
看到这种情况,脑子里都是资本的美国人坐不住了,纷纷开启了对弹球机的改造与售卖之路,就跟现在的雷蛇一样疯狂加灯,更换游戏板,让自家的弹球显得格外不同。而当一个游戏火了,自然就少不了外挂的出现。为了防止玩家通过摇晃台面提高得分,以及预防摇晃带来的死机情况,1933年的一位发明家哈里·威廉姆斯在弹球机中加入了“倾斜”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在桌子下方放一块金属环,而桌子连接着的金属块放在环中间,一旦桌子发生严重摇晃,就会使两个金属发生碰撞并通电,从而使游戏机停止运作。
弹球机的火热也让不少人感到不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弹珠游戏的衍生物老虎机的诞生,对于不富裕的家庭而言,这种只投入却没回报的游戏就是个无底洞,于是一场运动在所难免。1940年,新的纽约市长菲奥雷洛·拉瓜迪亚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势打击老虎机,而老虎机与弹珠机都是一个娘生的,弹珠机也在第一时间受到牵连。到了41年的偷袭珍珠港事件,当时的联邦政府也号召民众捐赠旧金属支援,于是弹珠机又成为了被回收对象。
但也正因如此,弹珠机走到了世界各地,甚至在日本又出现了一个衍生物种“帕青哥”(好家伙这衍生物怎么全是垃圾产品),这是后话了。战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弹珠机也随之王者归来,1947年戈特利布公司推出了首款安装可控挡板的弹球机“Humpty Dumpty”,可以操作游戏桌面上的6块挡板以形成多段弹射,但多个操作点也让不少玩家望而却步。于是该公司则对游戏进行二次更新,简化至两块可操作性挡板(也就是如今最常见的下方两个小勾),并命名为“Spot Bowler”,这也成为了目前弹珠游戏的基本形态。
与40年代一样,游戏一旦火了之后就会出现各种变种。1962年制造商史蒂夫·科德克做出了“掉落目标”,并在1963年推出了多球玩法;1966年美国人又制作了第一台数字计分弹球机“Rally Girl”;1975年Micro发行了第一台固态电子弹球机等等,大量的新科技与新玩法都被融入到这一块小小的桌面上。
当然到了现代,有了电脑,各种各样的主机以及高性能的手机,桌面式的弹球游戏在国内自然逐渐消失。但是这个游戏在老美心中依然有一席之地,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看到国外的各种弹球机品牌联动,比如漫威,潮牌Supreme等。如果说你想自己买一台弹球机放着,那老游条个人还是不建议的。现今有品牌的美式弹球机价格不菲,光是复杂的内部结构+手工制作这笔账,都让单台机器的售价来到大几千刀,没有喜欢到一个程度的话实属没必要。当然如果你不需要考虑钱的问题,那可以当我没说。
除去机子本身,弹球玩法本身有随着时代进步。在美国有许多厂商与组织为了推动弹球机业务,联合举办了许多弹球机锦标赛,目前比较出名的就有国际弹球机协会(IFPA)和专业及业余弹球协会(PAPA)。这两个组织如今依然在积极地与厂商合作,每年都会举办过百场的赛事,虽然传统弹球游戏变得小众,但却从未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