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一身反骨,摁头营销彻底失效?
过去的一周多,围绕在播剧《我的人间烟火》的这一场大众狂欢,让吃瓜群众迎来了久违的缺德的快乐。这种快乐,根本不顾任何人死活。
无独有偶,今年内娱几场出乎业界预料的大小热闹,都流露着类似的气息,说到底,与三个字息息相关:
逆反心。
好像一夕之间,观众突然有了自己的主见:想看什么剧,想嗑谁的 CP,想捧哪位明星,想嘲谁嘲到底,都不再跟着资本重金营销的指挥棒亦步亦趋了,主打一个随心所欲。
多年的资本喂 X 激起了反抗?经年的虚假繁荣营销终于遭到了反噬?
我们来盘点一二。
1
对流量和资源咖尸位素餐的逆反
今年最火的一个话术,是 " 配角上桌 "。
影视剧的主配角之争,其实由来已久。男主女主占据影视剧最多戏份最大篇幅,却经常被戏份稀少的配角抢了风头。
这当然是因为主角承担着影视剧必须迎合主流价值观的职责,很难跳脱出条框,但配角限制较少,也无需骨肉丰满,只要有大亮点,很容易脱颖而出。
以前讲 " 男主是女主的,男二是观众的 ",其实就是在说类似的状况。
但这两年的新情况是,随着流量经济把一线明星捧上了影视行业的金字塔尖,使整个行业倾向于 " 明星中心制 ",明星及粉丝也因此自视甚高,把自己主演的项目视作自己的领地,把其他所有主创都视作 " 边角料 ",霸道得不许其在项目中抢占任何注意力与话题度,所谓 " 配角不许上桌 ",更有甚者,咖位低一点的女主都别想上桌。
问题是,这 " 桌 " 是什么呢?
是市场反馈,是观众的注意力、口碑、讨论度。
观、众、的!
主演和粉丝凭什么认定可以任由自己的意愿来做资源与注意力分配,并在各个层面做观众的主?怎么,番位是什么决定阶层的种姓制度吗?
观众们从小听父母的,读书听老师的,上班听上司的,怎么看个剧,连喜欢哪个角色夸哪个演员嗑什么 CP 还得听你们的?你们特么是谁啊?
这张一度能被铺天盖地营销所掌控的 " 桌子 ",如今在观众的逆反心理下,端什么菜、坐什么人,都已开始不可控。
《长月》的男女主挖空心思按短视频喜好搞出的不伦不类的表演,败给了只能称得上中规中矩塑造人物的陈都灵,而后者,此前甚至还是渣演技代表人物。
《偷偷藏不住》开播前造足了 " 世界名著 " 的声势,结果憋着要吸粉登顶的陈哲远和有意扳回一城的赵露思都没能得偿所愿,除了剧情争议,最热话题度竟然集中在外形不出众演技也根本算不上好的马伯骞身上。
到《我的人间烟火》,一贯营销 " 现偶之神 "" 人总会在不同阶段爱上杨洋 " 的男主,和顶着 95 花大美女的女主,硬是被没有几场戏份的魏大勋拿下了所有红利,甚至可以说,这个角色及随之而来的多重话题度,直接做大了这部剧的热度蛋糕。而顶着喜剧人大众认知的魏大勋,在剧中其实也并未贡献出多么出众的演技,就足以在全国人民的各种群里开一周的车门了。
观众清桌,主打一个逆反。
说到底,这股逆反情绪来源于大众对流量演员特别是顶流尸位素餐的愤懑。
你们这些一线偶像明星,演个主角带编剧进组边拍边改剧本,恨不得堆砌出个囊括世间所有美好词汇的十全大补人设,把剧情毁得千疮百孔,那我们就偏要喜欢一个戏份不到你 1/10 的配角,起码伊是个正常人。
你们这些一线偶像明星,只要有 S+ 资源,再重金砸下 S+ 营销,无论什么演技表现,都可以持续拿下实绩、持续流量登顶,还要占尽舆论便宜,那我们就偏要转移热度焦点,让你只剩下被嘲成经典梗的话题度。
既然人设和舆论能成全你,那也可以成全旁人,旁人未必比你好到哪里去,但绝对不比你更差,最重要:你是资本选的,而旁人,是我们选的。
这种叛逆感,此前在吃瓜群众对刘宇宁和赵露思的观感变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长歌行》时,刘宇宁和赵露思这对 CP 在剧中戏份不多,人设和人物关系却很吸引人,刘宇宁是主角团四位里唯一原声的演员,赵露思从扮相到演技,都比女主迪丽热巴更贴合自己的角色,所以二人在观众的追捧下,成为这部剧最热的话题与 CP,也吃掉了这部剧最大的红利。
但当赵露思升级为 S+ 女主,当刘宇宁也拿下 S+ 男主搭档 85 花,大众对二位的要求就截然不同了。后续这两位持续自己的韩式演技被骂,持续自己的驼背仪态被骂,角色被吐槽,脸被吐槽,演技也被吐槽,舆情风向逐渐扭转。
扭转的关键点很简单:地位上去了,专业没上去,甚至在疲惫感中一路模式化,那不请你下桌就不错了,还想听到什么好话吗?
大量待爆帝的哑火,也鲜明反映着这种逆反心。
此前我们。虽然对待爆男演员 " 称王称帝 " 系豆瓣娱乐小组的调侃,但归根结底,吃瓜群众拎出这些待爆演员 " 奶爆 " 的底层逻辑,是看到了资本力捧。
版本太多了,随便找了一个,不代表本人意见
这群人大多非科班、无演技、无实绩、无出众外貌(之于明星群体),却能横空出世凭空拿下 S+ 男二男三,或次一级别的男主,摆明是资本 pick。" 待爆帝 " 这种调侃里,又饱含了多少娱乐受众对资本捧人的无奈呢?
所以,当一个个待爆帝在人为抬高的关注与期待下捧出自己的角色后,得到的反馈大抵是:" 就这?"
然后永远待爆,永远哑火。
更不必说,对真情侣偶像剧的逆反。
前有《甜蜜暴击》的扑街,后有《长风渡》的 CP 遇冷,再到《我的人间烟火》里大家偏要嗑骨科,正如我之前盘点时所说:" 往好里想,观众更中意由作品延伸出的相配;往坏里想,这就是纯纯的叛逆吧。"
2
对资本重金炮制垃圾的逆反
明星激起大众逆反,可以说是因为演技才不配位,因为团队与粉丝过于霸道。
那影视剧呢?各大平台的 S+ 呢,为什么越来越无法拿到与资方投资规模、重视程度相匹配的口碑与成绩了呢?
因为诸位花最多的钱,拍最平庸甚至最烂的影视剧,已经很多年了。
今年上半年最佳观察对象,就是《长月烬明》。
这部从选角起就在热搜常驻的剧集,明摆着花了大价钱,明摆着从平台到片方再到男女主都寄予厚望。可真待剧集抬上来,那完全无法自圆其说的剧情、完全割裂毫不自洽的男女主人设、完全表面化丝毫不动人的主角团演技、完全拙劣毫无设计感的动作场面,都让对剧集品质稍微有所要求的观众发自内心想问一个问题:
钱都花哪去了?
随后而来的全方位大规模的重金营销,各种 " 摁头爆 " 宣推,更是让观众产生极大的逆反心。
可以说,前期对剧集品质的吐槽、中后期对 "low 剧 " 的嘲笑,最后甚至发展到对剧的举报(什么时候都不赞同这样的行为),大抵都出自这种被强行喂 X 还要听取一片 " 好吃声 " 的愤怒感。
观众捧女二而踩剧踩男女主,一方面是女二看起来起码在正经演戏,另一方面,当然是在 " 偏不让你们如意 " 的心态下,让心中的憋屈感有个出口。
最后,《长月烬明》在一片骂声中拿下了云合集均 6000w+ 的高播放成绩,在各种数据榜单上登顶,资本重金砸出来的这一套,好像再一次胜利了?可对比仅仅一年前的《沉香如屑》,彼时的这套操作也在数据上取得了多重胜利,与此同时,《沉香》却并未招致如此强的舆论反弹和全民骂声。从去年到今年,好像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本周抬上来的《安乐传》,也会在这一套操作里走上一遭。以它哪儿都不 S+ 的制作水平,我们可以对后续宣推和成绩拭目以待。但豆瓣短评里大量的一星,已经是片方和粉丝努力都无法冲散的程度。
今年上半年,无数被资本奶爆的 S、S+ 项目,都遇到了或口碑、或成绩、或口碑 + 成绩的扑街惨状。
大制作的《偷偷藏不住》,被同作者改编的分账剧《当我飞奔向你》分流了大量的剧粉、CP 粉、演员粉和口碑美誉度。
流量转型正剧的大制作《公诉》,豆瓣能维系住及格分,都要感谢自己足够糊。
顶流年代大制作《梦中的那片海》。被同期同平台投资明显低不止一个档次的偶像剧《三分野》在各种播放数据和会员引流上力压。
梦中的那片海甚至未入榜
两主角粉丝为撕番放话埋剧的《暮色心约》,让我们恭喜她们得偿所愿。
很早前写过,但对高投资、高关注度、高话题度、高配置的项目抱有高期待值,这样的心理依据难道不合理吗?
当这样的项目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如成本 1/10 的剧集时,观众的愤怒与逆反,难道不合理吗?
如果花重金砸出来垃圾,还得继续靠重金营销再砸出个过得去的成绩和口碑,观众无比厌倦这样的资本闭环游戏,难道不合理吗?
S+ 越来越像是一个精心烹 X 的诅咒,这是谁之过呢?
观众一身反骨,听起来像是一种非理智情绪的宣泄?
确实不乏这样的成份。当娱乐受众发现本应最体现消费者意愿的娱乐产业,也难以逃脱资本掌控,不仅只能被动接受娱乐内容,甚至在可选范围内,还要被规训出一些阶层固化和三六九等观念时,情绪化在所难免。
于是大热往往遇冷,未被寄予厚望的黑马却经常杀出重围。
但期待落差也好,被摁头的逆反也好,完全可以被好内容、好表现化解与征服。
《漫长的季节》里小哑巴的出彩,为什么没令秦昊和范伟(及其粉丝,如果有的话)破大防?
《隐秘的角落》大爆后,被寄予厚望的辛爽三年磨一剧的《漫长的季节》,为什么没有受到高期待值下的反噬?
因为自己足够好,因为观众并不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