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部一县曾有“双子城”,而在该省中部还存在着“三连城”
《大运河时空》曾经发表过在河北省南部的馆陶县境内,曾经存在古县治与辽朝萧太后所建萧城形成“双子城”的文章,这种状况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在河北省中部的雄安新区境内存在的“三连城”则更为罕见。
曾经位于馆陶县境内的两座城形成的“双子城”
这个“三连城”在雄安新区雄县鄚州镇境内。三座城池分别是位于鄚州镇的鄚州古城、位于古州村被认为是“颛顼城”的古城,以及古州村东北侧被认为是颛顼城“皇城”的一座小城。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城中心为测量点,分别是2.5公里和1.5公里。
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图,红圈中即为鄚州镇
鄚州镇境内的“三连城”,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卫星图上清晰可见
3个古城的基本情况如下:
鄚州城
鄚州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高约10米,宽约5米,周长约4公里,土城,城墙外有护城河,宽约20米。
民国时期地图上的鄚州城
上世纪七十年代卫星图中的鄚州城
古州村古城
遗址为圆角方城,城墙由素土夯筑而成,南北直径1454米,东西直径1270米,城墙最高处6米、基宽30米。
民国时期地图上的古州村及其东北侧的古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卫星图上的古州村及其东北侧的古城
此城据三国时期魏国邢子颙的《三郡记》记载:“颛顼所造”。颛顼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尊为远古时期五帝之一。他主持编制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从事生产,被后世尊为“历宗”;他鼓励人们开垦田地,选育良种;教育劝化百姓摒弃巫教竭诚敬祖;定婚姻、制嫁娶,禁止近亲结婚。在他的治理下华夏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古州村东北的被认为是颛顼城的“皇城”的小城
在古州村东北,距离古州村城墙东北角约250米处,有一片高台地,传为当年颛顼帝皇官所在地,俗称“皇城”。此城基本为正方形,每边约300米左右。
以上3座城池有两座城与颛顼帝有关,其实关于“颛顼”所建“都城”遗址,在全国共有四处,分别是:河北高阳旧城(今河北高阳县旧城村)、河北鄚州镇古州村、河南帝丘(今河南濮阳)、河南郑(今河南新郑)。因此这也算上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那么河北鄚州镇的这三座“连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清乾隆《任邱县志·舆地·古迹》中关于三城已经交待的很清楚了:
鄚县,在县北四十里。《汉书·地理志》:“鄚县,属涿郡。”王莽改曰言符。《太平寰宇记》:“废鄚县城,在鄚州东北三里。”《新唐书·地理志》:“鄚县,开元十三年更为莫。”莫州,在县北四十里,《新唐书·地理志》:“莫州治莫县,旧城在州东北三里”今呼为古州。颛顼城,《大明一统志》在废莫州东北三里。
在这个记载中,今天的鄚州镇古城就是鄚州、鄚县的治所。这座古城先是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的鄚县迁治而来,唐景云二年(711年)分瀛、幽二州地于此置鄚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鄚”为“莫”为莫州。后来莫州在宋朝移治到今天的任丘市区,莫县于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任丘县为镇。金贞祐二年(1214年)于此置莫亭县,元朝移莫州治至莫亭县。明洪武七年(1374年)州、县俱废,仍为镇。
唐朝的莫州及莫县
而古州村的古城则是西汉成立鄚县之后,直至北周迁治之前鄚县的治所。三国时期魏黄初元年(220年)封张郃为鄚侯,其封地就是在这里。
至于位于古州村东北的的小城,则可能真是颛顼所建的城池,而并非是他的“皇城”。
河南省淮阳古宛丘城
或许有人说,一个都城怎么会仅仅是每边长300米的小城呢?其实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口稀少,那时所建的城池都不大。比如位于河南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古宛丘都城的平粮台古城遗址,也仅仅是每边长185米呈正方形的一座小城。
由雄县管辖的任丘北三乡
鄚州镇及三座古城,在明朝清一直属任丘县管辖,直到2018年4月份按照《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要求,鄚州镇因毗邻白洋淀正式并入雄县管辖。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