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4日 13.7°C-16.3°C
澳元 : 人民币=4.57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知名量化“坑爹”产品有哪些?一个投资者的2000万实盘投资揭开谜底

2021-12-01 来源: 华尔街见闻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2021年有太多的量化私募产品登上舞台,它们的投资效果究竟如何?

最有发言权的是认购的投资者。

而日前一位私募“买家”就在社交平台陈述了2000余万资产的配置经历。

这场历时不到一年,囊括诸多头部权益和量化机构的投资之旅,成功的把这位买家从“啥也不懂的小白”晋升为“踩过太多坑的小白”。

这些资管产品的“坑”,到底有哪些?

01

2000万持仓曝光

近日,一位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投资者,通过社交平台曝光了自己的资产配置明细。

该投资者计有以下七个配置方向:

A股:1000万RMB左右,分散投资到不同的公募私募和个股上(量化私募30%主观70%)。目前收益率3%。

港股:100万RMB左右,持续抄底外卖龙头和鹅厂等个人看好的股票。目前收益率8%。

美股:50万美金左右。主要用于购买指数,科技,和中概股。目前收益率7%。

大宗商品:300万RMB左右,主要购买主观和量化的管理期货私募基金。目前收益率5%。

数字货币:30万美金左右。主要用于购买核心数字货币资产。目前收益率:110%。

房地产基金:10万美金。投资于美国破产房的翻修。目前收益率:未知。预计10%。

现金:几百万RMB和部分美金。

统计发现,这位投资者的金融资产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而其中的重头就是公私募产品。

02

不再敢“轻信”

那么投资结果怎样呢?

显然不够满意。

这位研究型的高净值投资人士,得出了几个自己的经验。

比如:“私募必须穿透到底层股票,穿透到我们对于行业、企业的认知上来。

再比如:“想要通过买私募基金,绕过自己对于行业的思考,偷懒,是不行的,因为这样跌了拿不住,涨了也可能拿不住。”

这位投资者用“血淋淋教训”的表述,复盘所持有的私募产品,结果非常有趣。

03

费率有“坑”?

首先,她点名了一家业内位居前三强的百亿量化机构,称其费率“坑爹”。

她买入该量化机构的产品是一只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费率结构为“管理费1.5%+业绩提成25%”。

该持有人对比认为,当业内诸多私募提取20%业绩报酬的时候,该产品按机构提取25%提成比较“坑”。

另外,她还曝光,这“多收”的5%业绩报酬,预计是管理人和代销方平分。

不过,资事堂查阅这家管理人的产品线发现,这家百亿私募有两种费率结构,“管理费1.5%+业绩提成25%”是一种,“管理费2%+业绩提成20%”是另一种。

由此可以看到,其实该持有人曝光的费率结构,相对该管理人其他产品是固定费率收入更低,而业绩分成更高。

因此,费率设置可能本身不是问题,但投资人确实应该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费率结果。

04

风控有瑕疵?

这位高净值人士还“曝光”另一家知名百亿私募的持仓,认为其集中度颇高,可能“过于冒险”。

这家机构在四季度曾因股权纠纷闹得沸沸扬扬,但今年前三个季度收益率在业内居前。

从爆料的内容来看,该机构一只代表产品的持仓中,持有股票数量“仅”有133只(如下图)。

知名量化“坑爹”产品有哪些?一个投资者的2000万实盘投资揭开谜底 - 1

 这个持股数相比主动权益基金要多不少,但比其他大型量化机构代持股数可能会少一点。

据悉,一些头部量化机构的选股策略产品的持股数可能在1000只左右,比前述机构多。

上图还显示,这只产品还有近20%的现金资产,意味着净多头仓位并没有“打满”。

这位投资者自己体会是:“要买风控好的,有分散度的。”

不过,这种策略观点,可能带有太多持有人的主观色彩,持股数是否对应着收益高低,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焦点。

05

规模有“坑”?

这位投资者还总结了一条“血淋淋的教训”:要买规模小的,但也别太小。200亿以内,30亿以上就可以。

之所以这么总结,与她关注到私募产品的“择时”问题。

这位投资者进一步指出,她买入的另一家量化巨头没有对规模做限制,但近一年超额收益不到6%,管理人业绩提成后,投资者拿到手的收益跑输了同类策略的公募产品。

这引申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由于私募的商业模式就是收取后端提成,且量化策略比公募产品更加灵活。因此,量化机构本质上与持有人是中长期的利益共同体。

但当规模太大时,其实管理人自身也是短期内无力消化的,后者可能意味着持有人要对投资做择时,而这个难度显然超出了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能力范围。

06

要专业买还是买专业?

这位高净值“买家”如果叙述都属实的话,她至少反映出今年投资量化私募产品的持有人的两个感受。

其一、它们对实际的业绩结果有诸多不满意。

其二、它们对什么导致了业绩不令人满意,有各种的猜测。

从该位人士,认真的分析持仓数量、择时可能、费率安排等环节做出的推论,有些有理有据,有些却难下定论。

但这无一不显示出了一位“不赚钱”投资人的心路历程、

这至少表明,相关管理人或投资顾问,有必要去进一步的去沟通相关持有人,去做进一步的解释工作。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