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21.5°C-22.9°C
澳元 : 人民币=4.71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新生代的“润”学迷思(图)

2022-06-07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润”学既是一种对社会现状不满的表述,也是一种在无奈与无助之间的消极心理,对此必须对症下药。

中国新生代的“润”学迷思(图) - 1

近日中国网络上兴起一股热潮,名为“润学”。所谓的“润”,乃是英语run的音译,是一个网络迷因(meme),意指的乃是年轻人之间研究如何离开中国,移民到外国生活的所谓的“学问”。“润”学既是一种对社会现状不满的表述,也是一种在无奈与无助之间的消极心理——对于更多年轻人而言,“润”学是一种自嘲,也是他们寻觅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一种折衷方案。

中国“90后”及“00后”年轻人生于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之中。他们出生后的首二十多或十多年,见证着中国急速而全方位的崛起,无论是经济贸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力,以至国内民众团结及对政府的拥戴程度。其中有不少人也许是曾到外留学、又或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并是以知识分子自居。在特朗普上任后的中美贸易战,令他们与他们的长辈及经济动力同仇敌忾,视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为蛮横无理的粗暴干预——也让他们当中不少人冒起“爱国心”的苗头。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际,北京对疫情的严密管控,也令他们主观地认为“中国模式”有其优胜之处——中国人,确实能说“不”!

由此可见,新生代与老一辈同样的爱国者之间,所谓的“世代文化差异”未必存在,又或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有个别声音表示,新生代的年轻人乃是在一孩政策下被“宠坏”,因为没有经历过中国上数代人曾走过的路、所承受过的苦、在改革开放前后所体验的一切,故此没有最为基本的毅力及坚持。可这种说法却忽略了,中国改革开放当年所释放出来的潜力及经济动力,已在在过去20年间逐渐地转化成集中在既得利益及经济精英阶层手中的盈利。固然条件优渥的新生代仍能在资产充沛父母的庇荫下获得往上游或往高发展的机会。但对于普通人家的第二、第三代而言,确实出现颇为严重的生活压力。在此前提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出的“共同富裕”愿景,本质上应是响应了不少在社会里面力争上游的少年之要求及渴望。

2022年,这些年轻人当中,有不少却是对现况出现怀疑、悲观,甚至“躺平”的态度。在过去两年,无论是因应国际地缘政治的急剧变化,还是中国国内疫情演变所带来的紧密防控措施,这些巨变皆令不少新生代感到无所适从。其中,以达致零感染为首要目标的抗疫政策、中国经济转型压力下所出现的“内卷”现象、年轻一辈生儿育女者必须承受通货膨胀及楼宇价格高企的经济压力下所带来的负担……这些种种结构性因素皆令很多生于基层或中产家庭的年轻人感觉自身喘不过气来,难以继续在尤其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高密度地区寻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朋辈之间激烈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毕业人口过剩(而就业机会不足),这些外在比较性因素,也将以上种种环境因素扩大,令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不少年轻人捉襟见肘、生活压力到达临界点。

广告

也有个别评论尝试将“润”这现象,与较为根深蒂固的体制性现象挂钩,认为中国的制度是促成“润”的主因之一。这些声音往往蕴含着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判断,并将中国现时所出现的现象,与长年累月部分声音对其的批评形成挂钩。此一说法,却似乎没有太强的事实佐证——无论是英美的民主制度,还是中东地区的集权制度,还是东南亚的半民主政权,其社会中对现况出现强烈不满的年轻人,比比皆是。美国近年冒起一股“大辞职潮”(The Great Resignation),正印证了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市场主导一切逻辑下,劳动阶层对自身劳工权益不获保障、工作无定时等的缺憾之极度反感。随着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相信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对体制的不满及担忧,只会越来越多。

固然旁观者可以轻易地将“润”者标榜为投降主义者,又或是将他们的自暴自弃定性为一种抗拒进步的自我封闭——但若要真正地解决“润”学所呈现出来的负面情绪,需要我们首先对“润”者本身心理及需求的一定认知。新生代并非全是娇生惯养的“公主”与“王子”——老一代朋友们,应当先撇除先入为主的主见,才能促进跨时代认同。设想一下,若你们是生于90至00年代的芸芸年轻人的一员,面对着截然不同的中国经济及社会结构,你们又会如何面对困难,会否能继续昂首阔步地往前走?

打开网络搜寻器一扫,不难找到各种各样的“润”学网站。有的标榜自身为“整理润学宗旨、纲领、理论和各类润之实例”,并尝试为“润”梳理出一套框架而来。也有的开宗明义为“润”者提供服务,尝试吸引前路茫茫者踏上离开国家之路。但这些网站背后,却似乎忽视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点。“润”也许是从现有问题的一种短暂解脱,让年轻人似乎能掌握到在海外发展的钥匙。但这把钥匙能打开多少大门、中国年轻人在外能否妥适地追寻到自身梦想呢?答案,自然因人而异。

对于个别具备特殊技能或特强适应能力的国人而言,“润”到外国,可能是发展新事业、接触及学习新思想及事物、开拓人生新篇章的不二方法。俗语有云,“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远方即便是荆棘满布,也可以是重新出发及开始的好平台。若自身文化及生活方式确实与外国较为吻合,“润”也可以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

但更多“润”出去者面临的,则是在外国适应当地生活的庞大难处——这些残酷的事实,却并非最为主张“润”者会提到的因素。对于外语不通或缺乏当地联系及朋友的移民国人而言,学习外语固然并非必然的难事,但确实到达外国之后,缓冲期及“蜜月期”,远比不少人想象中可能来得为短。当地人未必会因为“润”者是新移民的身分,而对君有所眷顾,更可能反而因而在语言及沟通层面上进行间接或直接歧视。与此同时,不是所有的外国市场,也都具备适合及符合“润”者实际需求的工作机会。再加上新冠疫情后世界各地出现的文化排华潮,若不幸在一个充斥着反华思想的社会中落脚,则可能更难获得上游空间。外国月亮永远看来是特别圆的,但现实如何,仍须自身亲自经历,才能作准。

无论如何,新生代的处境确实值得同情,也值得关心。当中绝大多数人,相信本质上乃是向着国家的,也是希望中国社会及经济能朝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光明未来前进。但在经济出现严峻危机之际,民心之间出现一定的溃散——这也是对所有关心国家下一代及未来的朋友们所释放的一种讯号。必须对症下药,尝试为生活压力巨大的年轻人提供适度的减压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高等教育以外的其他事业发展路轨,方能确保年轻人能感受到幸福感及拥有感,并在这泱泱大国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坚拒“润”出去、决志留下来,继续改善社会、贡献国家。这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