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6日 28.7°C-31.9°C
澳元 : 人民币=4.56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会遭到欧美政治打压?(上)

2022-07-27 来源: FT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6条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车企正从过去的“平衡国内富余产能”向现在的“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极转型

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其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全产业供应链,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优势和超前的产业政策,更是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如今,俄乌冲突、中美竞争等全球政治经济大变局的持续发酵使全球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更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备受瞩目。然而,面对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异军突起”,欧美等国是否会坐视不管?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呈现出群雄争霸繁荣景象的背后,一场来自欧美国家的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治打压恐将发生。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中国智造”之路值得我们的关注。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会遭到欧美政治打压?(上) - 1

中国车企乘风破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

长久以来,我国国内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劲的购买力,我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同时,我国在2021年更是凭借2608万辆的惊人生产量稳坐了汽车生产大国的头把交椅,比排名第二的美国高出285%。无论是汽车第一生产国还是最大汽车消费市场,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都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2022年,我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可选车型不断丰富,公众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公安部最新数据,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持有量方面已突破10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上半年零售销量更是达224.6万辆,同比增长222.6%(详见图1),市场渗透率在2022年6月达到27.3%,总体走高。新能源汽车对零售销量和市场渗透率均步入高增长的快车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会遭到欧美政治打压?(上) - 2

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方面,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也快速增长。2021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量同比增长44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整车出口量比重由7%增长到15%。在中国车企出口增长势头不断高涨的背景下,各家车企也积极调战略,将出口方向从亚非拉市场转移到欧美市场,唯恐错失先机。发达国家正逐渐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去处,车企甚至开始尝试通过直接投资,深入海外市场腹地建厂、达成跨境品牌合作并实现共用技术来促成品牌出海。

显然易见,中国车企正从过去的“平衡国内富余产能”向现在的“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极转型,实现由产品到产业的全方位出海,旨在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要玩家。因此,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势必会保持可观的增长态势,其中所蕴含的潜力与红利,也必将如同“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两步棋”和“六支箭”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保驾护航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并不是简单地自我发展,而是在与各国角逐、激烈竞争后的产物。一方面,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无疑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其背后是中国政府贴合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的合理战略布局;另一方面,既推动传统车企向电气化转型,又鼓励带着电动化基因“出生”的新造车企业参与破局的产业政策是我国新能源车企赖以持续发力的原生动力。因此,在下好了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这“两步棋”,射出了培育壮大市场、出台扶持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人才引进、深化技术创新和保障原材料供给这“六支箭”的基础上,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必可拔得头筹,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1.培育壮大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黄金十五年”正在到来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实现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换,私人用户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正不断提高,市场渗透率由2021年1月的6.8%飙升至2022年6月的27.3%。。实际上,早在2015年,我国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到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6至8倍的成长空间。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上均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优势、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优势和国家的补贴政策大大刺激了消费市场。具体来看,我国在电池生产供应领域超越美国和欧洲,并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且强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由于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车型产品日益丰富等原因,新能源汽车综合使用成本大幅下降,与燃油车型相比已经具有一定的成本竞争力。在国际油价高企、中美竞争的多重背景下,消费者正逐步将国产新能源汽车作为自己的购车首选。

2.出台扶持政策——利好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扶持政策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自2014年起,政策补贴开始向私人用户端发力,财政部和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在这一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快速增长。尽管从2017年开始,政策补贴进入退坡时期,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减少20%。但是在补贴退坡、疫情影响的双重压力下,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迎来了新一轮购车热潮。中国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是趋于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对新技术、配套设施的认可。

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20%的目标。此外,规划还提出,力争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毫无疑问,这份发展规划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政策依据,并为新能源车企注入强心剂,为消费者带来真实惠。

3.完善配套设施——新能源基建助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充电是否便利是影响用户选择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已形成以私人慢充为主、多种充电模式补充的充电服务体系。2021年私人充电桩落地147万台,同比增长74.3%。车企正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规模为原则,结合目前我国存在的充电基础设施区域分布、公共充电桩与私人充电桩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通过较低的投资成本投入到以交流慢充为主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场景,积极应对停车位及配电难问题;另一方面围绕城际出行等中长距离出行及应急性、临时性快速充电需求,加强完善高速公路充电站等满足用户快速补能需要的充电体系,同时辅以上门充换电等细分模式,搭建起较为完备的充换电服务体系。新能源汽车配套环境的持续优化,将是保障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和提升认可度的必要抓手。

4.加强人才引进——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人才对于车企来说意义非常,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领域而言更是如此。从人才分布来讲,国内新能源汽车中高端人才主要来源于国内长期从事相关研发的企业(如比亚迪)、国内本土及合资车厂研发部门或其他相关领域(如新能源电机方向研发人员多从工业电机转行)、国外整车厂相关研发单位及配套供应商的海外人士及海外归国人士。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出台相关鼓励新能源汽车人才引进的政策,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例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曾经第一大工业城市的上海,在2016年起发布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中提出,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外优秀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直接落户、人才奖励等支持。

5.深化技术创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的动力

当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可细分成两种:第一,电动化技术,主要包括三电技术;第二,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整车、传感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等。毫无疑问,电池和芯片的研发是重中之重。

在电池生产方面,电池作为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整车成本中占比40%以上。电池技术的发展、性能的提升是决定新能源车实现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化学加工处理又是电池生产供应链中价值最高的环节之一。目前,在供应锂化学品的五家主要化学品制造企业Albemarle、赣锋锂业、天齐锂业、Livent和智利矿业化工(SQM)中,有四家在中国拥有化学转化产业基地。目前,中国电池制造商占全球电池市场超50%,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都是目前居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电池。最新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以33.9%的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比亚迪以12.9%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其次是在半导体生产方面。半导体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要支持汽车动力控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和多媒体功能。由于车辆动力系统中的电子控制器件需要半导体产品来实现电流控制,芯片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尤为重要。据彭博数据指出,自2021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20家增长最快的芯片公司中,有19家来自中国。相比之下,去年同一时期只有8个。这些对芯片制造至关重要的中国供应商,营收增长速度是台积电或荷兰阿斯麦尔(ASML)公司等世界级龙头的数倍,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技术向市场转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6.保障原材料供给——新能源车企赖以生存的不竭源泉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逐年上涨,与新能源汽车上游产业链相关的诸多环节均迎来了大爆发,动力电池所需的包括锂、锰、镍、钴等核心生产资料的金属矿,更是逐渐站在了行业的风口之上,日益受到产业上下游的关注。

我国在新能源产业链所需的矿物链条大多也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稀土金属和天然石墨方面,60%以上都产自中国。目前,我国在全球锂离子电池供应链具有明显优势。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锂资源供应与加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锂资源非常丰富。在锂加工方面,我国也具有明显优势。据有关预测, 至2025年,我国的锂矿开发将为14.6万吨/年,锂精炼将达到100万吨/年。这说明我国在锂加工方面的话语权远超过我国的采矿能力。与此同时,我国的锰和镍精炼据悉将于2025年分别达到11.2万和22.1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在其他矿藏方面,尽管刚果民主共和国是钴的最主要生产国,其产量份额超过全球70%,储量亦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但我国有着全球第一的钴矿精炼能力,年精炼量预测可达16.3吨。加之,我国与刚果民主共和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展开了诸多矿业合作。这将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提供十分可观的钴矿原料。

新能源赛道上传统造车强国是否能够“春风依旧”?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多样化的产品布局,形成了覆盖不同价格区间的产品体系,有效满足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已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半壁江山的情况下,日本、德国和美国等传统造车势力也纷纷试水新能源,希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分到一杯羹。至今,日本、德国和美国仍是世界上出口汽车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它们作为传统汽车生产大国的优势犹存,在生产、销售燃油汽车领域仍然保持技术垄断,并有着生产工艺领先、产业链完整、品牌知名度高等巨大优势。但这些优势是否真能助力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成为了实际上的绊脚石?

1.新能源技术“异于常人”的日本

自然资源匮乏、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早在1965年就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列入了国家项目,并相继制定、推出了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推广的计划和政策法规。但由于日本的电力来源是仍存在污染的火力发电以及日本缺乏研制锂电池所需的锂矿等资源,日本最终选择投入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日本目前积累了比任何国家都多的有关氢燃料电池的技术专利和研究成果。

日本在氢燃料相关领域的研发里的垄断地位虽然有可能让日本最终实现零污染能源技术的突破,实质性减少其对外部能源的依赖,但也同时产生了两大负面的结果。其一,氢燃料研发上的“一骑绝尘”使日本忽视了对其他新能源的开发。更严重的是,由于曾坚信氢燃料才是新能源发展的最终方向,这使得日本车企难以及时掉头,错失了进军纯电动汽车竞赛的最佳时期。

然而,不幸的是,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的追赶者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纯电动汽车,并在这条路线上大获成功。中国便是在明确自己短期内无法赶超日本在氢燃料的技术优势后另辟蹊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致力发展被日本摒弃了的锂电池研发。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中国目前在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方面都达到规模化程度,也形成了完整、可持续的产业链,并诞生了像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专注于电池研发、生产和应用的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在电池研发和生产领域的世界级领先地位是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根本优势所在。与此同时,目前,日本的信息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国。因信息化落伍,早已在工业上大规模实现智能化的日本大概率无法像中国这样有效地把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和人工智能统一运用到汽车的生产制造上来,催化新一代智能化汽车的诞生。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的结合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比日本,中国具有引领这一趋势的绝对优势。

2.传统车企势力根深蒂固的德国

近年来,在欧盟严格的排放法案的推动下,加上德国政府对消费端的刺激,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高速发展中。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nsideEVs2021年的数据,德国是全球除了中国外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以69.01万辆的销量居欧洲第一,同比增长72.7%。在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引导下,德国传统车企已开始转型,进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争夺战中来。

其实,早在1972年宝马集团就制造过新能源车款1602e。然而,由于德国传统车企在全球燃油汽车生产的巨大优势、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需要的技术储备、公司组织架构、甚至商业模式的明显不同、传统燃油车技术部门工人和技师的再就业问题,使德国车企长期以来缺乏转型的动力。鉴于汽车工业每年为德国创造大约1/7的工业岗位的事实,德国车企的转型必然会在当地乃至欧洲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和政治纷争。

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出现“群雄割据”的激烈竞争局面,让德国车企更难入局。德国人工成本高昂,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及其严格、激进,即使有新的车企有意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很难闯出一片天。根据德国联邦机动车交通管理局(KDA)的统计,特斯拉的Model 3是德国2021年销量最高的新能源车型,大众集团的ID.3和UP紧随其后。这反映了目前德国新能源电动车市场的格局基本以“特斯拉+传统主流车企”为主,德国本土造车新势力还未形成气候。虽然德国出现了如ElectricBrands和fox e-mobility AG这般对本土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但无论是国际知名度还是生产能力,都远逊于特斯拉、比亚迪或是“蔚小理”。

3.汽车产业链已衰落不堪的美国

得益于硅谷的IT产业发展,美国车企新晋势力特斯拉近年创新性地运用IT理念来制造汽车,不仅在生产程序和制造工艺上推陈出新,在能源上也坚持使用可持续新能源,由此在全球掀起一股新能源汽车热潮。但众所周知,美国本土的汽车产业链已衰败不堪且制造成本高昂。特斯拉虽最早在美国弗里蒙特设厂,但目前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已远超前者,成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

据有关报道,2021年底,特斯拉国产化的零部件涉及的国内直接和间接供应商超过180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大部分都来自中国供应商。通过与特斯拉和其他汽车巨头的合作,目前上海临港新片区已经构建起涵盖汽车芯片、自动驾驶系统、汽车内饰、车身、新材料、精密加工等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生态,成为该地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预计到2025年,新片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地。无疑,尽管有特斯拉这一全球新能源晋旅,但美国已丧失了其后续长久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能力。上海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生态的形成是中国另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6)
FCCP
FCCP 2022-07-27 回复
不用打压,因为殴美人压根不会买,电动车核心技术,设计依然是殴美领先!
疯狂的野马
疯狂的野马 2022-07-27 回复
技术不到位,做出来的都是垃圾,
袁小妮大人
袁小妮大人 2022-07-27 回复
不要低估敌人的阴险
Teresa_瑶
Teresa_瑶 2022-07-27 回复
汽车芯片中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Sara_赛赛
Sara_赛赛 2022-07-27 回复
芯片在车上的的要求没手机那么高的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