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6日 18.2°C-21.8°C
澳元 : 人民币=4.55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2022-11-14 来源: 世界知识局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家庭监控影像中,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正心平气和地与面前小孩交流。突然,他沉默了几秒,随即抡圆巴掌,大力甩到孩子脸上。

孩子猛地向后飞出,短暂失神后,开始嚎啕大哭。

“小孩打架,大人不能帮忙”——登门讨要说法前,这位中年男人或许也曾用这句民间俗语告诫过自己。

刚进门坐下来时,中年男似乎真的没打算动手。他语气平和——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温柔地在教育眼前的小男孩:“不能再打人。” 

而网传冲突爆发的前情,是中年男子的孩子在幼儿园被视频中孩子戳破头皮。 

两个孩子当日白天的矛盾,先酝酿成中年男子晚上对对方小孩的单方面殴打,再升级为双方家长的肢体冲突。于是就有了那出全网热议的桥段:

在别人家里,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 1

一,人的脾气真的忍不住吗?

愤怒的情绪不是人类专属,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会表达愤怒,比如狂吠的野狗、吼叫的老虎。 

它们往往在恐惧的时候展现愤怒,对于生物而言,愤怒是一种绝佳的自我保护机制。 

炸毛是猫表现愤怒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聪明的防卫反应,因为炸毛的猫看上去比平时大一倍,这样可以对来袭者产生威慑力。猫不仅把毛全都竖起来,而且还弓着背尽量把腰腹尽量收起来,以显示它的力量和高大,从而起到震慑对手和保护自己的作用

中年男子的怒意自有其因。身为一个孩子的父亲,看见自家孩子的后脑勺破皮流血,当然会有护犊的冲动。

但前一秒还在教育小朋友不要打人,后一秒身体力行演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打人,并要求男孩的祖父理解他的暴力行为。

这套操作走完,基本就从道德制高点一路滑进了道德洼地,本来有理有据,现在身陷囹圄。

双方家长的冲突正式爆发前,中年男子向眼前的老年人敲强调:“我没忍住。”

并要求老人“理解”他的行为。

围观群众不相信这种说法,有人认为他替自己辩解的逻辑,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 2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有很多,比如,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不履行经济义务;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做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等行为。以偷电动车出名的“窃格瓦拉”周立奇,就符合其中的一条特征

原始社会里,人类只能用肢体或情绪传递信息。拥有庞大的语言体系后,人与人直接交流信息,不再靠激烈的情绪去意会。

因此,当一个人选择仅仅用情绪表达自我时,说明他要么丧失语言表达能力,要么他故意选择用情绪表达。

面对五岁的小孩和起码五十岁的老人,很难想象正值壮年的中年男子会感到危险,以至于恐惧到需要表达愤怒来自我保护。 

如果面对同样正值壮年的另一名成年男性,中年男子也许能克制住愤怒,选择用语言沟通。 

但面对毫无还手之力的老弱,他觉得他可以选择愤怒。 

简而言之,他也许不是失控打人,而是蓄谋已久。

故事的最后,小孩哭了一夜,产生极大的心理阴影,老人被推倒后骨折,而他本人喜提“刑事拘留大礼包”。

至于他的借口——没忍住,是不是真的我们无从得知。

起码,警察是压根不信。

二,他们为什么支持打孩子?

从理性的层面看,中年男子登门打小孩,已涉嫌故意伤害罪。而以其影响程度论,再不济也有万能的寻衅滋事罪兜底。

然而各大社交平台的评论区,竟然有数量可观的人群,为中年男子这一巴掌叫好。

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小孩确实给过外界强烈的“欠揍”印象。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 3

东莞市塘厦镇某影城,一个小孩子在一电影院的巨幕影屏前踢了五脚,家长则需要承担影院的索赔。这样一块进口IMAX影幕的造价,再加上运输的费用,价格在四五十万左右,一旦损坏就修复不了,只能重新定做

但不是所有小孩犯了错,都严重到值得被喊打喊杀。

上门殴打幼童,于情于理都是不对的行为,网络上的声音却一边倒地支持,很大程度是因为,评论的人基本没有养育小孩的经历。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 4

中国网民中仅仅是未婚的比例,已经逼近60%,活跃在网络的已婚已育人群的声音,自然盖不过庞大的未育人群。

大多数网民没有亲身经历养育过程,对容易闯祸的小孩缺乏耐心,并在网络上达成共识,进一步导致整个互联网文化对小孩不友好。

他们并不是赞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他们受够了小孩子,打心底觉得中年男子这一巴掌下去,属于替天行道。

对幼儿的仇视,从网络延续到现实世界,成年人对幼儿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衍生出一种还没有被写进专著的社会病——厌童症。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 5

“狂扁小朋友”是一款格斗类游戏,主要剧情是肌肉男老爸带着儿子来到一个公园,以连招、爆气、大招等各种形式,痛揍画面里的小朋友,玩家普遍反映十分解压,现在这个游戏已经被下架

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东京超过七成的市区町村收到过关于孩童噪音的投诉。不少社区搞起了“反对保育园”运动,抗议政府在自己的周围修保育园、幼儿园和托儿所,原因也只有一个——小孩子太吵了。

远在欧洲大陆的德国,也常收到儿童噪音的投诉,导致德国政府不得不出台一项议案,以法律保护6岁以下儿童制造噪音的权利。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 6

知名游戏《战神4》里,主角的儿子被设置为永远不死,于是就出现了神奇一幕:玩家可以操作主角躲在远处,看着儿子单挑BOSS,最终轻松通关。其实在诸如《上古卷轴》等主流游戏中,玩家乃至NPC,都不能对游戏中的儿童角色造成伤害。这么做的理由也很简单——儿童权益是社会公德底线,游戏厂商如果挑战这个底线,那就是在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有时候,人们对小孩的态度,双标得离谱。

北京大兴野生动物园里养着一群小熊猫,能在园区内自由跑动,它们三五成群也经常斗殴。

若运气好,游客会撞见小熊猫打架,只是他们从未想过,小熊猫的叫声和人类幼崽极其相似。在网络视频中,评论区画风是这样的:

“谁家小孩乱叫唤,烦死了!”

“哦,小熊猫啊,真可爱!”

明明是一样的尖叫声,却只有人类幼崽的叫声令人抓狂。在人类的潜意识里,哭声常常代表着危险和求助,幼儿的哭声尤其让人紧张。

尽管人类早已摆脱丛林生活,哭声带来的阴影仍然留在基因里,成年人无法控制地对小孩感到烦躁。

在很多时候,小孩会做出一些在成年看来毫无道理又无法忍受的事情,无论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或是如今次南京事件那般,管不住自己的手。

但回头看看,谁又不是从那个“令人讨厌的小孩子”,一步步变成大人的?

三,如果真的要动手,请至少别打孩子

一年春节期间,来自杭州的一家人搭乘飞机时,专门准备了几十个红包,里面装着两块巧克力,和一张道歉卡。卡片是手绘的四格漫画,内容大致是,考虑到他们的小孩可能会哭闹,提前向周围的乘客道歉。 

有的家长害怕小孩在行程中突然哭闹,焦虑到上网询问:“怕小孩坐车时吵,能喂安眠药吗?” 

肇始于互联网世界,壮大于现实生活的厌童情绪不断扩散,导致“有一个学龄前的孩子”这件事,竟成了家长们出行前惴惴不安的理由——他们担心自家孩子的吵闹会惹人反感,随时如临大敌。

家长需要时刻替自己的孩子道歉,哪怕孩子们还未犯错。

但提前道歉也不好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在高铁设置儿童车厢,电影院设置儿童厅,连餐馆也要划出一块地,将孩子和家长们统统塞进去。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 7

新加坡一家知名餐厅宣布,将对带有吵闹孩子的顾客收取10新元(约合50元人民币)的附加费,引来一些家长怒刷差评

他们试图将所有幼儿隔离在成年人的活动范围外,却不知道这个年纪,正是儿童社会化的阶段,是他们学习人类社会规则的时候。

南京医生上门殴打幼童,为什么有很多人叫好?(组图) - 8

二三十岁的成年人犯错时,尚有人替他们辩白:“他还只是个孩子。”

但很多人却忘记,视频里被一巴掌打飞的,是个真正的孩子。

每一个“熊孩子”背后站着的,都是失职的家长。而孩子本身,不应该成为报复对象。

如果实在愤怒,那枚巴掌印,就更应该出现在另一个实力相当的成年人脸上。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