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7日 29.0°C-33.8°C
澳元 : 人民币=4.57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人民日报引专家意见:COVID-19没证据有后遗症(图)

2022-12-02 来源: 中央社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本文转载自中央社,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多地爆发抗议过度防疫的“白纸运动”后,官媒一反过去报导方向,开始释放COVID-19并不可怕的讯息。人民日报今天引述专家意见,表示COVID-19感染者“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人民日报app(应用程式)1日报导,感染Omicron病毒变异株后,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极少发展为重症的情况,“已得到广泛的知晓和认同”,但许多人仍担心感染过后会留下后遗症。

11月30日,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教授、广州市黄埔方舱医院总领队崇雨田教授在接受媒体採访时说,后遗症在医学上有其定义。“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

人民日报引专家意见:COVID-19没证据有后遗症(图) - 1

图片来源:网络

从实践中观察,有的COVID-19病患的临床表现可能持续比较长,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但崇雨田认为,尚不能将其归类为COVID-19的后遗症。“目前学界并未确认新冠肺炎(COVID-19)有后遗症。至少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他还说,当前,COVID-19感染者在康复后已基本不具备传染性;即使是复阳,也不太可能传播病毒。康复者对病毒有抵抗力,“大概在3个月左右不会再次感染;但超过这个时间,或有新的变异毒株出现,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官媒如央视、新华社等持续报导COVID-19在美国等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和对经济社会的衝击。直到今年11月上旬,人民网仍发出“国际观察:‘长期新冠’后遗症困扰美国等国家”文章,内容强调“危害长远‘社会后遗症’不容忽视”。

不过,11月底出现在多地的“白纸运动”显示,许多中国人对疫情下的封控生活已经难以忍受,甚至愿为此走上街头并喊出政治口号。其后,重庆、北京、广州等多地开始微解封。

除了人民日报上述报导,中国官媒环球时报今天也发布“国内科研团队实验验证: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的报导,引述一项由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开展的实验,强调Omicron变异株的致病力已下降的结论充分做出验证。

儘管这并非首次有相关的报导,但中国媒体集中在这两天报导“疫情并不可怕”的新闻,与要求疫情防控措施“精准、适度放宽”的方向相呼应。

本文转载自中央社,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土澳居民Hr9d6
土澳居民Hr9d6 2022-12-02 回复
骗子忽悠人吧😂
MAPLEGAL
MAPLEGAL 2022-12-02 回复
到底有沒有後遺症專家各說不一!
zoo
zoo 2022-12-02 回复
年前已全程接种疫苗,远超三个月,是不是又要开始接种疫苗?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