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24日 23.7°C-27.8°C
澳元 : 人民币=4.58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2023-08-27 来源: 知著网 原文链接 评论3条

被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的女孩儿怎么样了?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克西莉亚,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正值开学季,一则出现在网络上的新闻令人揪心。17岁的女孩佳佳(化名)如愿被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教育专业录取。可她却在入学前11天发现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本等于开学报到至关重要的证件被妈妈偷走,连人带物统统不知去向。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2(原帖截图)

她的妈妈迈出了釜底抽薪的一步,只为了折断女儿的羽翼,将她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好在佳佳通过朋友的帮助,以互联网发声求救的方式,补办了证件,也联系上了招生办老师。最新消息显示,失联多天,她的妈妈算了两卦后,在“神明”的指引下,接纳了女儿的选择。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3(最新消息)

透过人物刊载的特稿,我们会发现“通知书”事件只是扯开了母女矛盾的冰山一角。在佳佳与母亲共处的17年间,她一直被温柔的折磨包裹。母亲偏执的爱,带给她溺水般的窒息感,从衣食住行和健康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蔓延到精神层面的掌控。佳佳尝试过挣扎、叛逆,去北京上大学是她化作飞鸟,逃离家庭的唯一途径。

许多人会不自觉地代入女儿的视角,从中看到原生家庭的束缚、控制型家长对爱的滥用等社会通病。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4(网友评论)

如果女儿的叙述是真实的,大部分人看到的也只是佳佳视角下的母亲。可换一个角度,她是扼杀女儿梦想的刽子手,也是一位迷失自我的“病人”。当母亲用笨拙的笔体写下“对不起”时,她也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伤害,可依旧选择了破罐破摔式的反对。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位“失声”的母亲,她纠结病态的爱来自何处?

当女儿被困在母亲的爱中寻求出路时,母亲同样被困在“母亲”的角色中无法自处。

一、时间焦虑:被困在女性生命周期中的妈妈

文章的开头是一场有关志愿填报的拉锯战,对师范与稳定的执念,是困在时间焦虑中的母亲喂给自己和整个家庭的褪黑素。

佳佳结束高考后,拿到了令自己和父母都比较满意的分数,但随即她和母亲在择校意向上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佳佳喜欢戏剧,母亲中意的是重庆的定向师范,为此她逼迫着佳佳在96个志愿中填写了重庆师范大学所有的定向师范专业,共计44个。这几乎是将女儿钉死在教师的职业上,并与重庆这座城市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5(《妈妈偷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原文截图)

佳佳在自述中说,母亲不曾了解定向师范专业中对于就业选择的苛刻要求,只知道报考了师范,就能将她毕业6年后的全部人生按自己的心意规划妥帖。

孩子迈入成人的一刻,本以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可以将短暂的人生延展为无穷无尽的直线,可父母从过来人的角度只想把你变成一条规整的线段,从这一头到那一头,用最短的时间,走最少的岔路。满足了父母的理想,却背离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意志。

的确,师范是世俗意义上规定给女孩的最好归宿之一。就读定向师范的女孩,能够在毕业后按部就班地成为教师。这是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生活在安全的校园中,与单纯天真的孩童为伴,更重要的是无需像多数求职者一样,在数不清的离职、求职中蹉跎青春。教师会助力她成为受欢迎的妻子,再成为一位能给予孩子优质教育资源的母亲。

同情佳佳的遭遇时,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位母亲对女儿的良苦用心。她只是在用自己几十年的经验,筹划着如何让女儿快速完成从孩子到母亲的身份转变,帮助她把人生填补完整。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6

(网友评论)

但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能看到,母亲看似为女儿费尽心血地筹划,实际上也掺杂着私心。师范和稳定,不仅意味着能帮女儿循规蹈矩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也能让她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少的时间步入新的生命阶段。她和多数女人一样,淌过了为女、为妻、为母这些深浅不一的河滩,依然惶恐会在后半程成为掉队的一个。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中国人都活在精准的社会时钟下,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由不得一丝一毫的落后。而悬在女性头顶的社会时钟,似乎发条被拧得更紧。她们一成年就会感受到时间的逼迫,择偶的焦虑、生育年龄的焦虑、衰老的焦虑会接踵而至。而这种焦虑还会经由母亲再度投射到子女身上,让社会时钟的影响代代循环。

所以说到底,母亲也是蒙昧的受害者。她被局限在自己浅薄的认知中,周遭环境的催促,引导着她产生对师范和稳定的笃信,世俗对戏剧专业的偏见,又让她决心左右女儿的选择。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7

(网友评论)

而生命没有孰对孰错、孰黑孰白的定论。这一点,女儿将通过走出去、长见识慢慢领悟,母亲只能在求神拜佛中,继续寻一个答案。

二、索取反哺:道德筹码填不完缺失的爱

在阅读文章时,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母亲对女儿施加控制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辛苦的付出。于是在佳佳的眼中,如山如海的爱变成还不尽的恩赐,报答的方式只能将自己变成“听话的孩子”。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8

(《妈妈偷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原文截图)

母亲与孩子的相遇是世间最大的缘分,一日为母则终身为母,在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孩子之前,母亲已经开始履行母亲的职责,这几乎成为她一辈子摆脱不掉的标签。为此,我们不能对母爱的伟大视而不见。

佳佳在自述中也提到自己刚出生时身体很差,医生都断言是一个无法存活太久的孩子,是母亲决心与天抗争的不懈努力,让她的身体能平安健康地度过未知的17年。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9(网友评论)

但这种惧怕失去、为母则刚的爱,也渐渐变得魔怔,仿佛强迫症一般共同纠缠着母亲和女儿。母亲不相信女儿健康的体检结果,不让她和同学正常往来。甚至在佳佳成年后,母亲还坚持给她喂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永远保留孩子的身份,才能够一直被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10

(《妈妈偷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原文截图)

很显然,这位母亲是真的“病了”,她病在一种无法自知的患得患失中,病在对母职的错误定位中,也病在对自身缺爱的视而不见中。而这些病,在多数家庭中的多数母亲身上都会体现,只是病情严重程度不一,佳佳的妈妈是极端个例。

在相关话题的评论区中,聚集了数量可观的同病相怜之人。他们同样通过自述家庭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与父母间无法填平的沟壑。为什么生活不如意的父母,总是有过度的自信去操纵儿女的人生?为什么过去同样是孩子的父母无法与自己的孩子产生同理心?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11

(网友评论)

事实上,“母亲为什么无法产生同理心”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心理学现象。不少女性并非天生缺少同理心,在成为母亲之前她们会关心流浪猫,会照顾不会说话的盆栽,会被血腥暴力的画面刺痛。可是成为母亲后,她们却像被赋予了新的人格,同理心也被琐碎辛劳的生活渐渐消磨。

这背后的原因有一部分正来自母亲对母职的误解。“母职”仅仅是“母亲的职责”吗?母职的正确理解其实是“养育之职”,仅仅被冠以母亲的标签,是以偏概全的做法。从微观层面来讲,它可以交付给任何有能力的人来完成;从宏观层面讲,它应当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可是在现实中,“母职”被狭隘地界定为母亲无法推卸的责任,导致本该由社会代代相传的职责和经验,大部分只在代代女性间传承。

而最近我们已经渐渐听到另一种声音,它在呼吁不要过度歌颂母爱,不要过分神化母亲的身份。它的目的不是否定母亲的存在价值,而是希望母亲能够走出认知偏狭之下,以爱之名压抑自己、逼迫孩子的境地。

就像文中佳佳的母亲,从死神手里抢回孩子后,丧失了对社会的信任,舍不得放手让女儿走出自己的安全区。同时她也忽略了自己作为妻子,也是一个值得被爱的对象,可她和丈夫的相处也早已变质,只剩下掌控和争吵,反过来也让孩子在畸形的父母关系中加深了对家庭的厌恶。

《荒野会谈》中提到,“爱是给予,不是付出”,对于爱的反思,不光适用于伴侣之间,也适用于亲人之间。

三、撬开枷锁:请母亲直面自身的荒芜

人们常说,爱人之前请先学会爱自己,自身的荒芜极有可能酿成偏执爱的悲剧。

当我们反问那些控制欲过度的母亲为什么不能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时,她们或许只能回以一种无助的目光,苦涩中掺杂着迷茫。

因为母亲对于孩子的过分关注,实际上就是对自身荒芜的逃避。如果她们的眼里看不见孩子,就会痛苦地望见枯萎的自己——多年的忽视之下,脱离了母亲身份的自己就像一片荒地,明艳的颜色被尘埃封存,急切地想填补空白,却发不出心底的声音。

这种荒芜,母亲不想直面,孩子却看在眼里。在佳佳的自述中,逃离前,她也尝试过想要拯救母亲。比如,她看到了妈妈贷款压身之下的经济负担,从自己4万元的存款中拿了3万元给她;17年间,她尽量忍受无理的要求,扮演乖乖女的角色;看待母亲对自己施加暴力的行为时,会联想到母亲在原生家庭中作为长女的不易。

被偷走的录取通知书:困在“母亲”角色里的妈妈(组图) - 12(《妈妈偷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原文截图)

“网友只看到了一件事里的妈妈,而我和她朝夕相处了快18年。她确实暴力、偏执、控制欲强,但她将我养大,也费了很多心思”女儿看见了母亲在内疚和偏执中的挣扎,但在她真正走向独立之前,她等来母亲态度的转圜。

因为造就母亲自身持续多年的匮乏和荒芜的原因是复杂的。以文中的母亲为例,她是“在姥爷棍棒下长大的长女”,自身的教育环境并未有教会这位母亲如何建构自我,包办家里大小事,用责任对自己施压是她和这个世界习以为常的相处方式。

而进入社会之后,她会被更多声音左右,人们会对她说:你要做孝顺的女儿,你要做贤惠的妻子,你要做懂事的媳妇,你要做规矩的女人……极少有人会诚恳地告诉她:你做自己就好。亲戚的凝视、丈夫的沉默、生存的艰辛,让她不由得将自己丢掉。

这种情况下,稚嫩的女儿无法成为母亲的拯救者,一味地顺从还可能重复母亲身上的悲剧,将自己无法表达的不满足演变为对下一代孩子病态的索取和掌控。

17岁佳佳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会在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中与母亲的意志抗争到底。但同时,她也没有放弃帮助母亲,比如她在自述中提到会选择在大学中修读心理相关的课程以求能更好地理解母亲。她未来也会告诉自己的女儿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在这样一段僵化的母女关系中,女儿的离开似乎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她有机会做到母亲一辈没有成功的:先建构自己,然后再成为社会所期望的其他的女性角色。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3)
_陈小C
_陈小C 2023-08-27 回复
真心希望这位女孩能够顺利入学,不被家庭的困扰阻碍自己的未来发展。
刘小咪Mia
刘小咪Mia 2023-08-27 回复
妈妈是女儿最亲的人,怎么会有妈妈偷走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这么可怕的事情
ikuizhong
ikuizhong 2023-08-27 回复
竟然有母亲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折断女儿的羽翼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