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18日 26.3°C-30.3°C
澳元 : 人民币=4.6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北上消费”后香港人再兴“北上求医” 背后的惊喜和无奈(组图)

1个月前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患有湿疹二十多年的罗小姐住在新界东区,今年八月起,她会定期北上大陆城市深圳,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注射生物制剂,每次出门来回大约三个小时。一样的药物,在香港属于自费药,在深圳注射一次的价格大约是香港价钱的三分之一。

对她来说,一年下来可以省下大约十万港币,在治疗困扰多年的疾病上,也让她看到曙光,“终于能够睡到一场好觉。”

生物制剂在香港属于价钱昂贵的自费药物,为了以可负担的价钱定期注射,罗小姐并不介意定期来回深圳与香港之间。

疫情后,香港与中国大陆于2023年2月全面通关后,香港人于假日“北上消费”已成为一股趋势及潮流。除了购屋、饮食、娱乐之外,也有愈来愈多香港人选择到深圳“北上求医”。根据深圳市卫健委的资料显示,2023年深圳共为港人提供70万人次的诊疗服务。

但随着更多像罗小姐的香港人“北上求医”,也有专家提醒两地医疗制度有别及相关法律风险。

除了牙科及身体检查等较为普遍的项目外,港人北上接受的医疗服务,近年来亦多了癌症、罕见病的患者到深圳以低数倍的价格购买“天价药物”。香港公立医院排队轮候时间长、私立医院的收费昂贵,也是其中一个促使港人选择到深圳求医的诱因。

“北上消费”后香港人再兴“北上求医” 背后的惊喜和无奈(组图) - 1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除北上消费外,愈来愈多香港人选择到深圳北上求医。

“现在终于能睡到一场好觉”

根据香港的湿疹关注组估计,目前香港有逾50万人患有中度至严重湿疹(异位性皮肤炎),罗小姐是其中一名被严重湿疹困扰多年的患者,情况最差的时候,她脚部的皮肤会有溃烂的情况,导致没有办法走路,身体上几乎每一日都有伤口及流血的情况出现,“最严重的时候,每天几乎要花上三个小时去包扎伤口。”

过去罗小姐曾经尝试过不同的治疗方法,也曾以中药调理了大约四、五年时间,“后来有瓶颈,情况比较反复。”由于轮候公营诊所皮肤科的时间过长,她亦不打算排队,“实在太久。”根据香港卫生署社会卫生服务皮肤科新症预约的情况显示,最少要等候两年或以上。

今年早些时候,她得知生物制剂这种用以治疗银屑病、湿疹的药物,能够抑制免疫和减轻发炎反应,便有了想尝试的想法。

然而,若要在香港的公立医院注射生物制剂,首先需要符合三个条件才能获得转介,包括试过两种口服药后病情仍未受控、传统治疗引起较严重不良效果、没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禁忌,而且轮候时间长。若到私家诊所注射,则要面对费用高昂的情况,每针费用需港币7,500至一万元不等,并需定期进行注射。

在今年年中得知在深圳能够注射生物制剂后,她申请了一个中国大陆的电话号码,只需透过微信的程式,便顺利在港大深圳医院登记预约,她直言整个流程非常快捷及方便。这也是她第一次到深圳求诊。

罗小姐说,因为事前做了很多资料搜集,加上认为港大深圳医院的口碑不错,故她对于北上求医并没有太多的担忧。

第一次注射了生物制剂之后,大约三天她已经看到皮肤开始出现好转的迹象,再没有“出水”的症状,伤口也愈合得很快,“以前常常没办法睡觉,终于能睡到一场好觉,焦虑感也少了很多。”

相较于香港每针逾万元的价格,罗小姐在深圳注射每针生物制剂的价格约人民币三千元,同一款药物,价格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每月花在注射生物制剂的金额约六千元。以能够负担的价格接受治疗。看到病情的转变,罗小姐直言终有盼望,生活质素也有大幅改变,“病了这么多年,已经不敢有盼望,不会期望可以医好。”

目前罗小姐大约每两个星期就会到深圳一次,主要是到医院注射一针生物制剂,“其实坐高铁上去很快,整个注射的过程也很快,可能我早上11点半到,中午12点就能离开了。 ”

价钱相差近八倍的癌症标靶药

同一间药厂、同一种药物,在香港及中国大陆的价钱往往相差几倍以上。根据香港医务卫生局的说法,由于香港与内地属两个不同关税区,有各自的海关制度,故无法参与内地统一采购药物。

过去高价药物在中国大陆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自2018年年中国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后,引起社会重新关注抗癌药价格高昂的情况,后来中国大陆透过国家医疗保障局与药厂谈判,将药物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促使制药公司降低药品价格。

今年70岁的英姐于2022年确诊为第四期的肺腺癌,她在接受BBC中文访问时指,头一年她主要是服用在香港已加入药物名册、并成为专用药物的第一代标靶药,故当时未需要 高价自费药,惟服用大约一年之后,身体开始出现抗药性,需要转为服用自费的第三代标靶药。

“北上消费”后香港人再兴“北上求医” 背后的惊喜和无奈(组图) - 2

图像来源,BBC CHINESE NEWS 70岁的英姐于2022年确诊为第四期的肺腺癌。

转药意味着需要自费购买,英姐说,9个月的份量为35万港币,即每个月药物费用约为3.8万元,并且需要一次性付款。虽然有需要的病人可向民间基金申请资助,惟需进行严格的经济审查,“当时的感觉很徨恐,如果只是付一次35万,那尽可能(凑够),但如果9个月后又要再看,那就像无底深潭,有多少个35万呢? ”

后来英姐的女儿透过香港一个互助网路平台癌症资讯网得知,在深圳能以较为便宜的价钱购买相同的标靶药,故于今年年初,她带着母亲开始到港大深圳医院买药,目前大概每个月需要到深圳一次,价格约人民币五千元,价钱相差接近八倍。

当得悉有这样的途径买药之后,并且能够负担得到,英姐说心情有较为安定下来。一开始的时候,她听到有不同的说法,例如指这些在深圳的药物是副厂药物,即在原厂蘖物的专利权消失之后,其他药厂仿制的药物,“但那时候也觉得不要紧吧,毕竟价钱相差十倍。”

后来在香港覆诊的时候,她把在深圳购买的标靶药向香港医生及药剂师查询,获告知是同一款的原厂药物,“我都要把药先拿给医生看,医生说能服用,我才敢服用,会可靠一点。”昂贵的药物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她希望将来香港亦可以降低药价,“(在香港)见过有癌症病患是要卖楼来吃药,真的有钱才有命。”

研究医疗经济的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港人除了“北上消费”及娱乐之外,亦愈来愈人关注“北上求医”的情况。除了药物、手术等在两地的差价较为巨大之外,香港公营医院轮候时间过长、牙科服务不足的情况,亦是吸引港人到北上求医寻求医疗服务的原因。

阮博文解释,香港与中国大陆两地的药价差距巨大,主要是药厂的同一款制药在全球定价都不一样,“特别一些高收入的国家,定价会高很多,主要是收回研发时的费用。

他指在人口较多、单一买家的国家,议价能力也会相对较高,“例如(中国大陆的)国家医保,那么议价能力就会很大。如果进了药物名册里面,全国的医保人口都能够报销那一种药,那种药就会很多人买,这种情况下,国家就可以把药厂的价格按得很低。 “而香港属于高收入地区、人口数量不多,“所以议价能力就没有那么强,故香港医管局跟中国医保能议出来的价钱就相差很远。”

跨境医疗服务成趋势

阮博文说,过去亦有香港人到大湾区求医的现像出现,“在疫情之前,大部分都是去看牙科比较多。”近年香港政府致力推动大湾区的医疗融合,除了扩大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至大湾区的指定医院及诊所外,亦推动电子跨境健康纪录、“港澳药械通”等政策的落实。

除了北上购买“天价药物”之外,亦有不少香港人会去深圳看牙、进行身体检查、接受治疗等。在疫情之前,Fion(菲奥)的家人有到深圳看牙的经验,在疫情通关之后,她打算进行箍牙(牙齿矫正)的服务,对比了香港及深圳两边的价格与服务之后,她在小红书上看到深圳其中一间牙科连锁集团的推介,“于是就上去了做咨询,咨询完之后谈的价钱是我能接受的。”

菲奥指,整个箍牙的疗程大约是港币1.5万,至今已逾一年左右,途中她曾经尝试这间诊所的牙齿美白服务,大约一千元左右,“都是在美团上面付款购买,我觉得价钱很透明。”对于Fion来说,她理解有部分港人对于在深圳看牙会有担忧,“但这个要看你的信心,我不觉得香港就特别好。”

在社群媒体小红书上输入“北上求医”、“深圳看病”等字眼,不少香港人都有在分享他们北上求医的经验及原因,赞扬深圳的医疗质素,而当中大部分的选择是港大深圳医院或中国大陆的三甲医院。然而,也有一些中国大陆网友留言表示:“希望香港人别来占内地医疗资源”、“还是有大把香港人看不起内地,疫情时不愿接受内地医护援助。”

“北上消费”后香港人再兴“北上求医” 背后的惊喜和无奈(组图) - 3

图像来源,小红书

另一方面,近年中国大陆多个城市出现“陪诊师”这个新兴产业,主要服务是陪同看诊、陪同手术、代取药物及报告等,目前深圳亦有不少陪诊师。位于深圳的陪诊师小鱼告诉BBC中文,目前香港人占其客人总体的比例约五分之一,“一个礼拜一、两个吧”,但她认为将来的需求潜力很大,“可能还有很多香港客户不知道有这样的服务吧。”

小鱼说,香港的客人通常选择港大深圳医院,“但也有其他三甲的,做检查的也挺多的,做肠胃镜类、打麻药的,医院基本上都需要有人陪同。”她指基本上做完检查之后的半小时就已经能够拿到报告,整个流程都非常迅速。

香港的家庭医生林永和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自去年通关之后,亦发觉开始有些病人在大湾区进行了身体检查、扫描等比较昂贵的项目之后,会拿报告给予香港医生做一些诊断及治疗,“疫情后、通关之后陆续都多了这样的情况。”

“北上消费”后香港人再兴“北上求医” 背后的惊喜和无奈(组图) - 4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港大深圳医院或中国大陆的三甲医院是多数香港病人的选择。

林永和指,跨境寻求较为相对便宜的医疗服务在过去一直也有存在,“例如去泰国和其他地方以前都有,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那些报告的水准是好的,药物或化验的水准都是好的,早年我们有些担心,因为简体字我们看得不是太清楚,也有些病人是决定回来香港再检查。 ”

一般而言,若果在香港求诊遇上医疗事故,病人可向香港医务委员会进行投诉并且追究责任,相关个案会在医委会进行诉讼及纪律研讯。若果香港居民在中国大陆求诊时遇上医疗上的纠纷或事故,有机会出现“求助无门”的情况。

根据深圳卫健委的说法,当遇上医疗事故,若涉及各区属医疗机构,可向辖区卫生健康局咨询申请;如果涉及市属及其它相关医疗机构,可带备身份证、病历等相关资料,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或深圳市医学会提出申请。

阮博文指跨国(境)医疗是全球性的现象,“医疗旅游是很大的工业,很多国家都希望能够开发这样的市场,而且亦是一直在膨胀当中。”过去不少中国大陆的居民赴港就医,但近年来出现逆转的情况,对于去年有70万人次到深圳接受诊疗服务,阮博文估计实际需求可能更加大,“70万可能还是保守了一点,如果计算去买药、看医生、中医、体检、保健等,都是颇大的数目。 ”阮博文认为,若果香港的医疗状况没有改善的话,会令愈来愈人选择“北上求医”,“这个趋势会继续。”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