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房子都买不起,大国崛起跟你有啥关系?((组图)
这两年大家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大国崛起,我们的外交天团面对外国记者如何强势回应、在联合国的威武霸气;从李子柒到《黑神话》再到《哪吒2》的文化输出;再有汽车、科技公司和deepseek在全球的叱咤风云;包括在笔者刚进入内容行业不久的2020年,很多工作室和营销号主要输出的就是“中必赢,美必输”的文章和视频。
这些现象总结下来就是:中国崛起,美帝药丸。但说句大实话,大国崛起这件事跟大多数人是没关系的,至少生活层面不会感觉到变得更好,反而会加剧焦虑。
01
昨天在虎嗅看到一篇特别有焦虑点的文章,标题是《房子都买不起,大国崛起跟你有啥关系?》,这也是我聊这个话题灵感的来源,作者在文章里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我称之为“排位赛”,并且前些年在国外工作的时候也真实感受到过。
简单来说就是,大国崛起是中国在世界上排名的前进,比如刚建国那会是100名,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到了前5,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是不断提高的,但有意思的是大家自己很少能真实的感知到变化。
就以笔者为例,我是农村出身小时候在家里看黑白电视都很开心,但长大以后每天用着智能手机、电脑,出行可以开车、打车、坐高铁,还有娱乐项目,小时候就是跟几个小伙伴玩泥巴,现在各种娱乐场所、网络游戏更是眼花缭乱。从物质层面看比90年代好太多了,但自己的生活感官却并没有觉得更加幸福和快乐,可能大家觉得很魔幻,但这确实是中国人普遍的感觉。
要问原因的话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排位赛”,我们现在有的别人也有,基本上大家都在同一个水平上,并没有觉得比谁过得更好,拥有的更多。
但问题就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的公开透明化,让我们无时无刻都能看到比自己过得更好的人,比如生活在大山里的人靠自媒体实现财务自由;小学学历的人找到商机摇身一变成为大老板,开豪车、住豪宅。给人的错觉就是:论出身我比他好,论学历我比他高,论资源也比他多,为啥就是比不上对方?
发现没?在网络信息大爆炸时代这个世界已经完全透明了,我有位朋友总结说:抖音都是有钱人,雪球都是投资大佬。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在全球的排位一直在前进,具体到国内的个人就不一样了。
所有人都享受到了大国崛起的红利和待遇,也就意味着排位低的人依旧靠后,排位靠前的人有了各种资源的加持与普通人的差距变得更大,到了最后就是成功的人大家都能看见,双方一对比就会生出“自己真差”的焦虑。
而且“人往高处走”的现象注定这种焦虑会越来越严重。比如有人从小就是村花、村草,一辈子都呆在村里就很少焦虑,因为他的排位在这个圈子里是顶尖的;但如果有天他去大城市呆了几年,见识到了更好的环境和生活,发现自己只是个底层后面就会焦虑,就想要改变现状。
结果呢,就是大多数人都跟申公豹一样,努力一辈子也改变不了自己的排位。这事怎么解决呢?我觉得只需要出趟国就行了,因为在国内你永远是跟同层次、有钱人比,出了国你会发现东南亚人民过的真苦、非洲真乱、韩国的物价真高。
我的观念就是这么改变的。
早年在南亚一个名叫东帝汶的小国家工作了5年,那里的人一年四季就穿一身衣服,孩子从小就不穿鞋(买不起),超过一半人住的是铁皮房,而往山上走还能看到很多人住在树上,衣服都不穿跟野人似的。生活物资方面,当地土壤结构差,蔬菜全靠进口。更离谱的是五年里政府换了好几届,内阁大臣整天想的就是内斗,即便是疫情期间也没管过平民的安危,横向对比一下觉得国内真幸福。
前面聊的都是生活体验层面,但再看技术层面的话大概率就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寒意了。
02
之所以说技术层面让所有人感受到了寒意,主要是安全感遭到挑战。
我头一次感受到危机是2022年底chat GPT出来那会,毕竟自己常年从事内容行业基本就是靠写点东西吃饭,而AI大模型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取代内容工作者的可能性,当时跟很多人都在探讨这件事,后来慢慢发现AI虽然进步神速但生成的都是制式内容,水平和深度有限,现在更是成了自己检索资料和写作的重要工具之一。
这几年都是AI取代工作岗位的消息,比如取代真人直播的数字人,但随着deepseek的出现这个趋势好像瞬间就加快了。
以前大家虽然也会焦虑,但好歹还能找到一些长期保障的工作,比如公务员、事业编、医院、老师等。从产业生态的角度看,这些行业是“胜利者和失败者共存的”,既存在30岁升任省级的干部,也有60岁还停留在科员的老人,算是打工人为数不多的处女地。
但今天在微博看到条帖子,说是镇江市部署了deepseek之后,一天处理的数据就超过了全市公务员过去十年的总和。
然后查了下,深证福田区也“雇佣了”70名AI公务员,他们7*24待命,在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240个业务场景表现的都很出色,不管效率还是成功率都远比人工强,甚至在生成演练脚本方面还是人工的100倍。
这说明连打工人给予厚望的最后一片净土也开始失守了,预示着AI未来将取代更多可以标准化的岗位,比如有些医院已经在利用AI诊断病情,还有老师也不例外,你个人的知识体系是有限的,但AI储备的知识更多,取代教师职业也是迟早的事。
再过10-20年大概率我们现在很多职业和岗位都会被AI和机器人取代,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整体实力、生产力会得到极大地提升,但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人失业。前几个月我还在北京跟一位朋友聊这个事,说是现在一边鼓励生娃,又一边大力发展取代人类的技术,那多生出来的人干啥?不是就等着长大失业吗?
朋友说是以后人可能只分两种:一种是管理和使用AI和机器的人,另一种就是享受服务的人。他讲的有一定道理,只是从目前的人口基数看未来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应该还是少数,至少很难容纳所有就业群体,大概率还是会有不少人失业,估计那时候人们就只能在非标准化的行业进行竞争了,相比之下那些科技大佬大概率会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总之,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强大必须要做的,但这个过程中又会存在牺牲,这就是说为啥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寒意。
个人觉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应该从分配入手。
03
过去几十年咱们总讲“先富带动后富”,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领剩下的人致富。从理论上讲这事没毛病,但具体到执行过程就很容易变味了。
过去30年我们主要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它带动的相关产业链包括建材、金融、土地、房地产服务、家装、家电等。根据统计,在高速发展阶段国内每年50%的水泥、30%的钢铁都会流入房地产;在2021年的高峰时期房地产相关产业占GDP总量的20%左右,上下游就业人数在1亿左右。
可以说是没有房地产,中国经济就没有今天的体量,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实实在在消耗了差不多两代人的消费能力,过去流传的掏空全家六个钱包买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还是大多数家庭的写照。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是向未来“借钱”发展现在,这几年经济不景气也是在偿还过去的债务。
在以房地产为支柱的那些年富了不少人,但是回过头来看似乎没见到理论中的“带动后富”,记得之前有个大人物讲“先赚到钱的那批人压根就不会想着带别人发财“,具体是谁忘记了,好像是刘强东。
不过,他说的这种现象我也确实看到了,在北京这些年没少接触有家底的人,他们当中有些人念叨着的就是移民。
简单说下他们的想法,就是觉得咱们是公有制,包括买的房子、拥有的资源,辛苦几十年只拥有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尤其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之后,看到开始针对高收入人群征收更多的税,还有一些相关政策,就感觉是有天打拼来的一切会像过去斗地主那样被收走,反正就是多少有点疑神疑鬼。
这时候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移民,因为在国外基本都是私有制,即便是警察、军队想进自己的房子都要经过同意,可以更有效的保障隐私权和财产。
有个名叫《私人财富迁移》的报告显示,去年有15000名百万美元资产的人移民,2023年是13800人。
还有个数据说到2023年为止,有218 万中国富人移民美国,70 万移民加拿大,42 万移民新加坡,23 万移民意大利,21 万移民英国,18 万移民西班牙,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多少也能看出一个趋势。
要知道,这可不仅仅是人走了那么简单,而是会带走大批量的资产,这个数值具体有多少谁也说不准,但央行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富人在海外的投资规模达到了36万亿,单看这个数字肯定不会少。之前还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一哥们是某机关单位的,当时他就参与了一个资产转移的调查,可以看到国家对这个事也非常重视。
其实结合改革开放那时候,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全完正确,毕竟当时真的很穷,怎么也得先摸索出个赚钱的路子,把外资引进来。后续发展房地产也没毛病,至少全体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翻了不知道多少倍,我们每个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大家之所以有种种社会落差,其实还是资源的分配,这个不方便多说,不过好在咱们的高层眼光很独到,前些年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点,比如用了10年左右让房地产慢慢降温,提出再分配等等。
未来就是看如何通过再分配的方式降低普通人的落差感,平滑大家感知里的等级差,只是中国实在太大了,而且还是个非常复杂的“机器”,具体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发挥效果都需要不少时间。
对于我们普通人呢,也不要整天想着跟别人攀比,因为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比跟动物之间都大,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一辈子都到不了,放平心态关注眼前的事,好好工作,多赚点钱,该吃吃、该喝喝比啥都强。
什么大国崛起,国际局势之类的,真跟咱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琢磨的多了反而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