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1月07日 24.8°C-29.2°C
澳元 : 人民币=4.59
阿德莱德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猫头鹰纳闷:啥都没干,怎么成了厄运的征兆?

2024-03-01 来源: 搜狐宠物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猫头鹰纳闷:啥都没干,怎么成了厄运的征兆?

本 文 约 6800 字

阅 读 需要 18分 钟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提到猫头鹰,最先想到的或许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中主角哈利·波特身边那只憨态可掬的宠物猫头鹰“海德薇”。其实它们在中华精神文明史上同样拥有一席之地,猫头鹰形象的变迁也成为观察中国思想变迁一面有趣的“透镜”。

强壮的猛禽

猫头鹰为鸟纲鸮形目多种鸮的俗称,鸮形目鸟类都拥有大而圆的双眼、由羽毛组成的扁圆面盘,有的种类还在头顶两侧长有耳状羽毛,大眼、圆脸、尖耳,这一形象并不符合人们对鸟类的固有印象,反而与猫咪颇为相似,因此得名“猫头鹰”。鸮类在我国分布广泛,除青藏高原局部外,我国其他地区分布着31种鸮,堪称“猫头鹰大国”。然而,当你用“猫头鹰”这一关键词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搜索时,却难有收获。这并不是因为古人难见“猫头鹰”,而是此名至少要到两汉时期家猫由西域传入中国后才可能出现,在这之前它们以“鸮”“枭”“鸱鸮”等名字活跃于古文化之中。

陶鸮形五联罐,东汉。

对任何人来说,猫头鹰都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这不仅是因为其异于众鸟的外貌,更是因其特殊的习性。与其他鸟类大多白天行动夜晚蛰伏不同,猫头鹰是少有的夜行性鸟类,它们那与身体相比大得不成比例的双眼就是为暗夜而生的。据研究,猫头鹰双眼对光线的敏感度达人类的35到100倍。日落后,即便在月黑星稀的夜晚,鼠、兔等小动物在林地间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猫头鹰的眼睛。一旦确定猎物的方位,猫头鹰便迅速出击,它们的飞行迅速而安静,如同刺客般在猎物尚未察觉时便一击毙命。在吃饱喝足后,猫头鹰会在高处高声鸣叫,向同类宣布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些叫声并不像其他鸟鸣那样婉转啁啾,却更像兽类低鸣或人类笑声回荡在夜空中,令人胆寒。

猫头鹰奇特的外貌和神奇的习性对正在探索身边世界的华夏先民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自上古时代开始,猫头鹰的形象便不断出现在艺术创作中。

鸮面陶罐,口沿处用泥条堆塑成鸮面形象,正中穿孔,孔似猫头鹰的眼睛。

曾经当过“鸡食盆”的著名国宝陶鹰鼎在考古发掘报告中因外形似鸮被称为“陶鸮鼎”,后来人们又认为陶鼎更似鹰,所以又将之命名为“陶鹰鼎”,这一名称沿用至今。陶鹰鼎发现一年后,考古人员对附近的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据发现陶鹰鼎的村民殷思义回忆,考古工作队顺藤摸瓜找到编号为M701的墓葬。根据墓中遗物可知,这批遗物的时代可追溯至6000—7000年前的仰韶时代,是泉护仰韶文化遗址中最早的一批墓葬之一。墓中死者尸骨保存得较为完好,陶鼎最初摆放处就正对死者脚尖。陶鼎塑造如此精美,又被放置在一众随葬品中最为核心的位置,可见对于这名死者来说,这是一生最为珍爱的器物。在整个泉护遗址中,对猛禽的崇拜并不少见,在不少陶器外壁上都装饰有猛禽振翅高飞的彩绘,与陶鼎鸟首相似的陶鸟首装饰物也偶有发现。根据学者张玉光、王炜林等人的研究,在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中采集到的动物骨骼样本里,也出现了猛禽的骨骼,其中包括苍鹰、雕及雕鸮(我国体型最大的猫头鹰)各一只,说明泉护先民对猫头鹰等大型猛禽相当熟悉。一般来说,雕和猫头鹰等猛禽飞行快且高,新石器时代的猎人要捕猎它们极为困难,并且猛禽在鸟类中比例很低,如果这些猛禽是泉护人在捕猎鸟类时偶然猎得,那么泉护村地层中的鸟类遗骨应当极为庞大,可现实却并非如此。这或许表明,它们并非泉护先民的盘中佳肴,而是被崇拜猛禽的泉护人偶然带回聚落,甚至有学者推测其为泉护猎人驯养用于打猎的猎鹰。

雕鸮,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一种大型鸟类,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可以推测,这些猛禽正是以其强大的力量和凶猛的习性而为先民所爱,或许他们自己在打猎时也希望能够像猛禽一样敏锐而凶猛,让每一场捕猎都能满载而归。同时,这也正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步期,随着粮仓的日渐充盈,田鼠等啮齿动物也成为人类聚落的常客。这些小动物浪费粮食、毁坏秧苗、传播疾病,人类既深受其害,又无可奈何,飞行于夜空中的猫头鹰正是老鼠的天敌。据统计,一只猫头鹰一夜可以捕猎10到15只田鼠,或许正是对老鼠的痛恨,让仰韶、马家窑先民对猫头鹰青睐有加,他们希望艺术品上猛禽的形象能够震慑老鼠,还粮仓以安宁。在今天,汉语中仍将强悍英勇的人称为“枭雄”,或许正是这一观念残存至今的结果。

眼观生死

猫头鹰的形象也出现在与原始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的玉文化中。约6500—5000年的红山玉文化十分发达,各种鸟类更是红山玉器创作中重要的主题。

6000多年前,在暖湿气候帮助下,西辽河流域的农业社会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随着人口日益增长、新聚落不断建立,社会变得愈发复杂,原始的宗教信仰因此得到长足发展。红山先民在牛河梁建立女神庙、积石冢、祭坛等大型宗教设施,开始以宗教为纽带,将一个个家族与村落串联起来,逐步组建起原始国家的雏形。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垄断宗教祭祀的巫师崛起,成为红山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死后被葬在宗教圣地牛河梁的积石冢中,以美玉随葬。从目前考古发掘情况看,玉鸮、玉勾云形器只出土于这些高等级墓葬中,平民最多可以随葬玉珠、玉管等普通饰品,这说明在红山社会中,玉鸮、玉勾云形器等具有重要的宗教意涵,是只有红山巫师能够拥有的“法器”。

青玉带齿动物面纹饰,红山文化,宽 19.6 厘米。该器物状似勾云形器,中间有圆孔,似为模仿双眼,有学者认为这正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猫头鹰形象。

我们似乎可以从器物形态与使用场景猜测出红山文化宗教信仰中猫头鹰“神力”的来源,玉匠在塑造以猫头鹰为蓝本的勾云形玉器时,特别突出那对摄人心魄的大眼睛。在古人看来,大眼睛是智慧的来源,一双大眼睛能够帮助人洞察天地万物的生灭、透视神鬼精灵的行迹,因此猫头鹰那双为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准确定位猎物而进化出的大眼睛,也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巫师们试图通过使用玉鸮、勾云形玉器来获得猫头鹰双目中蕴含的神力,这一形象也因此为巫师阶层所垄断。另一方面,在古人眼中,白昼是生者的世界,暗夜则属于亡者与鬼怪,猫头鹰昼伏夜出的习性也与其他鸟类判然有别,让人们将它与死后的世界联系起来,将其作为死亡的使者,因此对其格外敬畏,这或许也是红山文化社会上层以猫头鹰形象玉器随葬的原因所在——他们认为猫头鹰能够引导自己平安进入身后的国度。

以具有通灵功能的玉石塑造猫头鹰形象并非东北红山文化的“独创”,在同样以高超的玉雕技术和浓厚宗教氛围著称的良渚文化中亦有类似形象出现。在良渚古城反山墓地M14、M15、M16、M17墓中都出土了鸟状玉器,这些玉器均凸出鸟头部圆鼓的双眼和展开的翅膀,而对鸟身上的其他细节则予以忽略。

红山文化玉鸮。红山文化中,玉鸮有重要的宗教内涵,是只有巫师才能拥有的法器。

在良渚文化衰落后,兴起于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活跃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都以发达的玉器文化著称。在精美的玉器上,拥有夸张大眼、半人半鸟的神人形象常常出现,大眼神鸟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上古华夏的精神世界,猫头鹰是其重要来源。

神鸮与玄鸟

虽然具象化的猫头鹰形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较为罕见,但在青铜时代到来后,鸮崇拜随着青铜艺术的日臻成熟而迎来高潮,足见这一信仰并未断绝,而是在未被注意的地方得到长期传承。

位于洛阳盆地中的二里头古城被认为是传说中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其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表明一个强大的广域王权国家已经崛起于中原腹地。从二里头文化二期开始,古城中的青铜铸造作坊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

二里头古城历年考古发掘中,共在4座墓葬发掘出随葬的嵌绿松石铜牌,这些墓葬均为随葬品丰富的高等级墓,表明这类铜牌为少数高等级贵族所垄断。在1981年发掘的M5号墓葬中,就曾出土一件嵌绿松石青铜牌,铜牌形似鞋底,长14.2厘米,宽9.8厘米,表面以上百片绿松石片镶嵌出一幅极为抽象的动物形象:图像分为两部分,上身下首,首部圆而宽大,首中嵌有两个以整片绿松石片组成的大圆眼,吻部尖,身上还可以见到抽象的双翼,俨然是猫头鹰的形象。铜牌发现于墓中死者左胸位置,在牌底附着有麻布残迹,表明这片铜牌是黏附在死者胸前心脏位置衣物上的,这里正是死者身上最显眼的位置,显然是为突出身份。考古证据表明,二里头古城内的族群非常复杂,可能是一个由多族群共同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可以想象有一支崇拜神鸮的族群生活在王朝都城中,他们拥有极高的地位,在王朝统治阶层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嵌绿松石青铜牌,河南二里头遗址 M5 号墓出土,现藏中国考古博物馆。该青铜牌上绿松石拼出大圆眼、尖吻以及抽象的双翼,形似猫头鹰。

夏商易代后,对神鸮的崇拜不减反增,商代娴熟的青铜礼器铸造技艺让猫头鹰形象前所未有地生动起来。1975年,在殷墟小屯村北偏西一片岗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著名的妇好墓,妇好鸮尊就是在这次考古发掘中横空出世的,鸮尊共一对,目前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通高45.9厘米,重16.6公斤,造型为昂然挺立的神鸮,鸮头微昂,“臣”字大眼,头侧有小耳,头顶装饰高耸华丽的羽冠,鸟喙勾卷,胸略外突,双翅并拢与鸟体两侧,站立在地面上的两足强壮有力,宽尾下垂至地,两足与鸟尾组成三足站立的结构与泉护陶鹰鼎不谋而合;鸟头后方开一半圆形口,安有圆盖。头顶羽冠后装饰有一只立鸟,立鸟后方饰攀缘的小龙,鸟颈后安有兽形鋬;鸮体上遍布纹饰,为晚商典型的“三层纹样”,以云雷纹为底纹,羽冠外侧饰翎纹,鸟颈饰夔龙纹,喙与前胸饰蝉纹,两翼根处各饰一盘蛇纹,蛇头为三角形,身上布满菱形花纹,与现实中的五步蛇相似,鸟尾处又饰一鸮面纹。整件器物造型奇绝、纹饰繁缛,无处不体现商晚期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国三代浩如烟海的青铜器中也属顶尖精品。

不止这对青铜鸮尊,妇好墓中还出土6只以美玉琢成的玉雕猫头鹰,其中一件标本编号为507,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只玉鸮使用深褐色玉石为材料,作昂首挺立状。鸮头呈三角形,双目大睁,两耳位于头顶连成一体,双翅紧贴背部。鸮尾与粗壮的双腿构成器物的三足,钩状喙大得夸张,下弯至胸前,脊背上装饰有齿状的脊,全身满布勾云纹。

玉鸮(鹰),石家河文化,现藏天门市博物馆。猫头鹰夸张的大眼睛被古人认为独有神力。该玉器双目圆睁,嘴部呈钩状且可动,整体造型像一只在空中滑行的猫头鹰,不过也有人认为是鹰。

不唯妇好墓,商人对猫头鹰强烈的喜爱和崇拜在整个殷墟都可以观察到。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有一只出土于殷墟西北岗1001号大墓的大理石立鸮,其造型与妇好墓青铜鸮尊相似;历史语言研究所还藏有同墓出土的石伏鸮,则采用全身伏地的姿势;西北岗1443号大墓出土一只鸮形玉镯,为两只立鸮组成,构思巧妙。青铜器中,鸮尊、鸮卣更是动物型青铜器中数量较大的品类,已知共有10余件,如安阳苗圃北地229号墓出土的鸮卣,为两只背靠背的猫头鹰联体而成,鸮头即为卣盖,四只鸮足为器足,与庄严肃穆的妇好鸮尊相比,显得憨态可掬。与之类似的鸮卣还曾出土于河南罗山后李村、山西吕梁二郎坡、湖北孝感刘家河湾、陕西清涧李家崖等商代遗址中。在商文化覆盖区内,普遍存在着猫头鹰崇拜。

(左)妇好鸮尊,商,通高 46.3 厘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中)鸮卣,商,通高 19.7 厘米,山西石楼县后兰家沟出土,现藏山西博物院 ;(右)石立鸮,商,通高 34.1 厘米,安阳西北岗出土,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史记·殷本纪》《诗经》均记载,在商人传说中,帝喾之妃简狄在入浴时遇“玄鸟”产卵,简狄在好奇驱使下吞下鸟卵而有孕,生下的婴儿名“契”,是商人的始祖。换句话说,商人自认为拥有玄鸟的血脉。过去人们一般认为“玄鸟”即燕子,然而遍观殷墟的发现,燕子并不为商人所重视,倒是猫头鹰的地位尊崇。何努、饶宗颐、叶舒宪等学者认为玄鸟的原型本是猫头鹰,所谓“玄”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鸟身黑色,亦可指猫头鹰活跃的黑夜,并可引申至“玄妙”,所谓“玄鸟”应当指“黑夜中活动的神奇之鸟”。《山海经》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而“幽都”在古文献中又常常是“死后世界”的称呼,如楚辞《招魂》说:“君无下此幽都些!”玄鸟与幽都的联系,正与猫头鹰和死亡的联系可以相通,这些证据作为旁证,也加强了玄鸟即鸱鸮这一假说的说服力。商人既自诩为猫头鹰的后代,将猫头鹰元素运用在祭祀中重要青铜器、玉器上就顺理成章了。

恶鸟鸱鸮

然而,崇拜猫头鹰的商王朝国祚不可能绵延永世,新的王朝始终会到来。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因商人的信仰而备受崇拜的猫头鹰,自然也会因商王朝的崩溃而跌落谷底。

《尚书》中著名篇目《金縢》中讲述了一个商末周初的故事:周武王伐纣成功后两年即病故,遗留在东部的殷商旧贵族与东夷、周人反叛分子纠合起来,在新生的周王朝东部地区发起声势浩大的叛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临危受命,率军东进,三年终平叛乱。在周公旦班师回朝前,向留守在都城的周成王赋诗《鸱鸮》,希望侄儿迎接自己回朝。成王却忌惮叔叔的功勋并未迎回周公旦。之后,在近臣提醒下,成王打开周公旦东征前留下的铜匣,通过匣中收藏的周公旦为病笃武王祈福的祷辞,终于释去疑虑,亲自迎回周公旦。

鸱鸟形金饰片,春秋,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该金饰片应是春秋时期秦国君主战车上的装饰品,所塑造的鸮形大眼钩喙,雄姿英发,体现了秦人仍有鸱鸮崇拜。

在这一故事中,周公旦赠予成王表明心迹的《鸱鸮》一诗,可能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与猫头鹰有关的文学作品,诗歌以一只雌鸟的口吻发出感叹: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也即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经夺取了我的孩子,就不要毁坏我的窝巢了!我含辛茹苦,早已为养育幼子而积劳成疾。

学者高亨认为,诗中的“鸱鸮”指发动叛乱的武庚,即纣王之子,武王伐纣后立武庚为商人首领,他是整场反叛的核心人物。被鸱鸮夺走的“我子”,指周公旦的兄弟管叔、蔡叔,他们原本由周武王安插在武庚身边以监视殷商遗民,却因不服周公旦的权势而附逆从叛。“我室”即“天下”,在东方叛乱后,周王朝在三门峡以东的国土大半沦丧,天下有倾覆之势。“鬻子”指周成王,此时成王年纪尚轻,还不足以控制纷繁复杂的天下大势,周公旦摄政总揽全局,可谓“恩斯勤斯”。周公旦向成王赋此诗,主要是想证明自己率军定乱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天子和周王朝,在雌鸟(赋诗者,即周公旦)看来,代表武庚的“鸱鸮”完全是负面形象,正是它的残暴无情,让自己险些家破人亡。

周人并不将玄鸟奉为祖先,在他们看来,猫头鹰正像凶恶的商人一样,随时威胁着自己的生存。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猫头鹰从备受宠爱的神鸟滑落为带来噩耗的凶鸟。

猫头鹰的凶鸟形象在诸子争鸣的春秋战国愈演愈烈,《管子》中,齐相管仲将“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视作天下未定,不能封禅的征兆。

到秦汉之时,不知为何,猫头鹰又背上“不孝”的恶名,在“以孝治天下”的大一统时代,“不孝”可谓最被人唾弃的罪恶,《太平广记》引许慎《说文解字》:“枭,不孝鸟,食母而后能飞”。甚至认为猫头鹰有吃掉母亲的习性。正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灭鸮、食鸮的风气形成,《汉书》曰:“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五月五日即夏至,此时官方捕猎猫头鹰,将其烹作肉羹,赐给百官。曾经被商人作为祖神祭拜的鸱鸮,竟被当做人人乐食其肉的恶鸟,历史的发展真是出乎意料。

《说文解字》更说:“日至,捕鸟磔之。”即汉时有夏至捕鸮的习俗,人们将捉来的猫头鹰肢解,将鸟头挂在木桩上。“枭”字便根据此习俗而来,并逐渐取代原本指代猫头鹰的“鸮”字。这一习俗深入人心,以至于后人将“杀死并分解肢体”的酷刑也以“枭”形容,“枭首”一词便由此而来。可以说从此开始,猫头鹰不祥的寓意已经占据社会主流。直到今天一些地区,仍将见到猫头鹰、听到猫头鹰鸣叫视为厄运的征兆,原本与强壮、智慧挂钩的猫头鹰不再受人欢迎。

不过,在各地汉墓画像石中,也偶见猫头鹰形象。可见汉代虽然将猫头鹰视为恶鸟,却也有不少人仍将其视为死亡的使者,希望它们能够在黄泉为自己引路。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3月上,原标题为《观察中国思想变迁的“透镜”猫头鹰:神鸟光环的褪去》,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徐成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火炬彦文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