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员柏葰之死:科场舞弊案的悲剧终局
在清朝咸丰年间,一场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案引发了广泛关注,而这场案件的主角——一品官员柏葰,最终因此案被处以斩刑。柏葰之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清朝科举制度的一次重大震荡。
柏葰的生平与仕途
柏葰(原名松葰,道光十年改为柏葰),字静涛,是蒙古正蓝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于道光六年(1826年)考中进士,并授庶吉士,自此踏上仕途。柏葰一生仕途顺畅,曾任工部、刑部侍郎、正黄旗汉军副都统等职,为官清廉,深得道光帝的器重。咸丰年间,他更是升至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
科场舞弊案爆发
咸丰八年(1858年),柏葰担任顺天乡试的主考官。然而,这场乡试却爆发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戊午科场案”。据史料记载,考生罗鸿绎通过兵部主事李鹤龄向考官浦安进行疏通,并约定了试卷记号。浦安在阅卷时,将那张有记号的试卷推荐了上去。柏葰在复审时发现该卷有误,将其撤回,但后来却听从了家人之言,用罗鸿绎的试卷替换了本已中试的刘成忠之卷,导致罗鸿绎中榜。这一舞弊行为被揭露后,迅速引发轩然大波。
案件审理与柏葰之死
咸丰帝对科场舞弊案极为重视,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人认真查办此案。随着案情的深入,又查出了多起相关事件,咸丰帝大怒,将柏葰等涉案官员革职听候传讯。经过审理,柏葰因渎职和舞弊被交由刑部监禁。尽管身为主考官的柏葰在科场舞弊案中仅属渎职罪,不至获死,但由于他得罪了朝廷中的大权臣载垣、端华等人,这些人以“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为由,力劝咸丰帝处决柏葰。咸丰帝在权衡利弊后,最终判处柏葰“斩立决”。
案件后续与影响
柏葰被处斩后,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罪不当死。咸丰帝去世后,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总摄朝政的政务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人。御史任兆坚随即上奏要求为柏葰昭雪,但慈禧太后并未同意平反提议。不过,清廷念及柏葰为两朝重臣,且办事勤慎,遂赐其子钟濂四品卿衔。
“戊午科场案”是清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仅导致了一品大员柏葰的悲惨结局,也引发了朝野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此案的处理结果彰显了咸丰帝整顿朝纲、振兴祖业的决心,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